@游识猷:【如何跟手机断舍离?】
你一天看多久手机?
乔布斯重新定义了手机,也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从前的手机只是可随身携带的缩小版电话,现在它是我们生命中的光,是点燃热情的火焰,是喜怒哀乐的源泉,是不离不弃永相随的万能助理。黑色屏幕就像个任意门,助我们随时随地逃离当下生活。
但它也成了根永远牵住你的绳子。我们变得“人机一体”,手机24小时不离身,晚上看着手机入睡,天明又被手机闹铃叫醒。调查显示,近80%的智能手机用户在起床后15分钟内就会用手机查看信息、新闻。甚至有约10%的人承认在性爱过程中会看手机。我们用手机在开车时聊天,在观影时刷影评,在聚会时自拍,进餐馆不看菜单先问wifi密码。手机的提示音随时响起,牵动着巴普洛夫之狗的反应。当我们稍微远离手机时,就会感到一种无形压力——我会不会错过了什么?微博都说了,“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世界那么大,不能被落下。
于是有了与看手机相关的各种社会新闻:看手机摔成骨折,看手机连撞四车……2015年12月,温州一女子边走路边看手机,不幸掉入河中溺亡。2013年12月,一名台湾游客同样在墨尔本看手机看得坠海,幸运的是她在水上浮了20分钟后被船救起,被救时仍然紧握着手机——执念可见一斑,但不知手机还能用不能。至于我自己,则是某天边走路边看手机,险些踏入一滩狗屎后才猛然醒悟,我得跟手机断舍离了……
怎么断?第一步,增加使用障碍。给手机设个10位以上的开机密码。不再将手机放在眼前手边,放在听得到的地方即可。在手机设置里找到“通知管理”,就可以关掉绝大多数app的提示音。在你必须专注工作一长段时间时,预先将手机静音。
第二步,拉长使用间隔。决绝地完全切断手机使用可能会引发焦虑和挫折,循序渐进是更温和也更有效的做法。从每30分钟查一次手机,改成每小时查一次,再改成每2小时查一次,最后改成除非必须通讯,否则不看手机……每次想看手机时,就对自己说“暂时不看并不会怎样”,“重要的事情我都已经知道了”。还可以在周末给自己一小段“无手机时段”,只要事先告知亲朋,再在朋友圈里发条公示,就可以放心失联上几小时。最后,别忘了积极自我强化——记录自己每天玩手机的次数和时间,一有减少,就及时奖励自己。
第三步,找回真实生活。手机之所以令人上瘾,是因为它满足了我们的某种需求:购物带来控制感。微博豆瓣减轻了空虚无聊。群聊抢红包带来归属感联结感。游戏给人成就感,有时还能发泄怒气。至于看爽文、听音乐、看视频,则多少能让你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烦恼,满足娱乐需求和“短暂失忆”需求。
然而,手机毕竟是替代品,它不能真正填满内心的空洞,有时甚至会阻碍我们真实的需求。我们需要现实中的成就,但却被手机里的虚假“成就”所阻碍。我们需要真实的情感联结,但越来越多的人宁可看手机都不愿将注意力分给伴侣——国外管这种行为叫“phubbing”。美国研究者詹姆斯·罗伯茨(James A. Roberts)在《计算机在人类行为中的应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期刊上发表论文说,46.3%的美国成年人比起伴侣更爱手机,22.6%的人承认这种行为让自己离单身狗更近了一点。爱手机胜过爱伴侣的人,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更低,对生活的满意度也更低,抑郁的风险更高——手机再万能,也无法替代现实世界。与手机断舍离,是为了找回更幸福的人生。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216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