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毁灭震惊了世界。
新加坡”小印度“老城区最高的一栋建筑在不到60秒的时间内轰然倒塌成废墟。
令人讽刺的是,那一天恰好是当年的3月15日。
这栋“豆腐渣”建筑以这样的形式登上报纸头条,让人理解出一种与其他伪劣品争风头的意味。
大厦的倒塌引起所有人的注意,也掀起了一场扑朔迷离的调查。
一栋已经安然伫立了十五年的建筑,缘何顷刻化为乌有?
是恐怖袭击?是煤气爆炸?还是偷工减料?
经过层层抽丝剥茧,人们才发现事故的原因竟然过于低级,以至于没人会往那个方向思考。
____________
在倒塌的悲剧发生20年前,新加坡联益地产私人有限公司相中了位于老城区的一块地皮。
这一带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素有“小印度”之称。
当年英国的莱佛士爵士航行至此停靠,随行的印度人在这里安家落户,逐渐形成了印度移民聚居地。
1970年代,新加坡“小印度”旧照
联益地产董事们买下的那块地皮位于欧文路与实龙岗路的交汇处。
那里是“小印度”的繁华地段,虽然整个“小印度”的发展水平并不高,但只要控制好成本,这笔生意也是值得一做的。
作为联益地产的董事经理,黄康霖的商业眼光还是非常独到的。
“小印度”日后发展成了新加坡一个著名的景区,游客源源不断涌入。
1966年,黄康霖买下地皮之后就雇佣了建筑师做规划,经过两次修改,次年就得到了批准。
批文规定,大楼为6层的结构,地下室为停车场,一层为两个商铺和停车位,二楼是餐厅,其余楼层则是酒店。
虽然申请被批准了,但是原本雇来的建筑师却因为新加坡生意不好做跑去了马来西亚,导致接下来的大楼设计工作一时找不到人手。
于是黄老板找到了当时建筑师手下的制图员梁瑞龙。
团队散伙之后梁瑞龙没有跟着建筑师去马来西亚,而是在当地做制图的散工,两人通过简单的联系就马上达成了合作。
黄康霖之所以找到他来设计大楼也是出于省钱的考虑。
梁虽说在建筑师的团队工作了13年,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仅仅是上过理工学院的制图课而已,而且还没有完成。
这样一个不合格的野鸡建筑师收费想必是远低于市场价格的。
之后,黄康霖又找来了一位注册土木工程师负责结构设计。
听起来似乎挺靠谱的,但实际上里面同样有猫腻。
这位土木工程师并不直接参与到结构设计中,他只负责最终的签字盖章,也就是借用他工程师的名头而已。
实际上真正负责结构设计的是工程师的手下向崇兴,同样也是一位制图员。
就这样,这栋将来成为“小印度”最高建筑的大楼的命运就把握在这两位制图员的手里。
然而,设计书还没有上交,那位只需要盖章签字的土木工程师就因为被投诉“让三无人员参与工程设计”而被吊销了从业资格。
黄康霖只好再找另一个建筑师团队完成最后的签名盖章,送审设计书。
经过一波三折的设计和近4年的建设装修,以及各种审批检验,大楼顺利落成,开始招商入驻。
三层至六层的酒店(倒塌时已更名为新世界酒店)
转眼15年过去了,这栋联益大厦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
唯一的一次意外是1975年发生的煤气泄漏事件,最终也没有任何人员伤亡。
这么些年来,联益大厦已然成为了“小印度”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原本的大楼规划也变了又变,一层入驻了一家银行,二层原来的餐馆变成了夜总会。
联益大厦一层的工商银行
1986年3月14日这晚,二楼夜总会舞池里的一根柱子突然发生开裂,墙灰混着水泥渣子落在地面。
声响把一旁正在擦玻璃杯的老板娘吓了一大跳,等她缓过神来仔细查看更是觉得冷汗连连。
她赶紧联系了大楼管理方,请求赶紧派工人过来修补,以免影响到夜总会的正常营业。
工人效率也很高,很快就修复了瘆人的裂缝,但这只是“掩耳盗铃”而已。
当晚九点,夜总会照常笙歌夜舞,动次打次的舞曲声几乎盖过了所有人的说话声,唯有更衣室里能享受到半份安宁。
二层的贵妇人夜总会
一名舞女正对着一面镜子化妆打扮,突然间,镜子后的柱子毫无征兆地开裂,连带震碎了舞女的镜中幻象。
但因为没有造成什么伤害,舞女在其他地方整理好了妆容就和往常一样前往舞池和客人一起扭动身体。
第二天,3月15日星期六,灾难降临之日。
在一楼银行工作的克里斯蒂娜正在总结这一周的工作情况。
虽然她已经来这所分行工作了3个月,但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位恰好在夜总会开裂柱子的正下方。
一楼工商银行的工位
上午10点10分,银行的一名顾客从停车场气喘吁吁地跑进银行。
大喊停车场有状况,有碎石头往下落,大楼要倒塌了!
消息引起了一阵恐慌,分行的副经理张清源留守,克里斯蒂娜和另一位员工冲到地下停车场去探个究竟。
等到两人来到地下停车场时,并没有发现很严重的事故,只有两名工人在修补一根开裂的柱子。
工人们一脸淡定,告诉他们一切正常不需要担心,可以回去继续工作。
两人看着掉落一地的碎渣也觉得问题的确不大,就放心回去了。
一个小时之后,11点22分,克里斯蒂娜正在做银行打烊前最后的收尾工作。
突然间不知道那里传来了一个怪异的声响,吓了她一大跳,那是碎石块坠落的声音。
她当时还不知道这个突如其来的声响意味着什么。
从那一刻开始,整栋大楼都开始微微地晃动,那是它临终前最后的挣扎。
大楼晃动持续了不到5分钟,在11点26分的时候轰然倒下,整个倒塌过程不到1分钟,就像是慢放的定向爆破一样。
上一秒还在工位上工作的职场新人,下一秒就被黑暗包围似乎被埋入了一座混凝土的坟墓。
一街之隔的街坊正在如厕,被倒塌的巨响吓得提起裤子就冲出了厕所,往窗外一望竟发现曾经整个小印度最高的大楼已经不复存在。
这栋原本最受瞩目的建筑在几十秒内变得更加的“伟岸“,因为倒塌激起的烟尘飘散至空中,在数公里之外都能被看见。
倒塌事故震动了整个新加坡,一分钟之后消息就已经传遍了周围所有的居民。
不到10分钟的时间,两辆消防车、当地分局警察、新加坡民防部队、新加坡武装部队已经医务人员就已经赶到了现场。
他们征用了街对面的一家钢琴商店作为临时的指挥中心,又在一家咖啡厅建立起受难者亲属中心。
救援人员迅速就展开了表层废墟的清理工作,生命探测仪和红外成像仪等先进设备也都陆续到达现场。
到中午十二点半左右,已经有两名被埋在表层的幸存者获救。
半个小时后,不少新加坡高层官员也都到达现场安抚群众。
然而,原本在一层的银行员工还被埋在地下近10米深的地方。
粗暴的挖掘不仅进度慢,而且容易引起废墟的二次坍塌,显然是吃力不讨好的方案。
当局决定召集英国、爱尔兰、日本的隧道专家,采用隧道挖掘的方式从地底对幸存者展开救援。
这些专家当时正在新加坡负责建造捷运MRT的地铁项目,他们也没想到自己会有为救援行动出上一份力。
此时还有8名受难者被埋在废墟当中,他们的生命危在旦夕。
工程队从瓦砾中钻开四条隧道,新加坡首席军医林民建博士带领几名医生深入废墟,为幸存者提供基本的营养和饮用水,为生命争取时间。
经过长达5天救援,在救援队努力下,事故中被掩埋的50人有17人获救。
参与救援的隧道专家受到了新加坡当局的高度赞扬。
其中来自英国的专家还因此获得了大英帝国勋章,但因为勋章不属于整个救援队而被本人拒绝了。
参与救援的首席军医回忆起事件,用了“二战以来新加坡最大的灾难“来形容其惨烈。
不过救援工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事故就可以被收入档案袋封存了,事故原因的调查才是真正困难的任务。
联益大厦倒塌事故疑点重重,其中最难以解释的就是那快得不寻常的倒塌过程。
起初,事件的恶劣性质引起了民众的猜测,很多人认为倒塌是恐怖袭击导致的。
但经过调查委员会的初步排查,很快就否定了恐怖袭击的可能性。
但爆炸导致倒塌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尤其是联益大厦之前曾经发生过煤气泄漏的事故。
调查员怀疑是煤气泄露引发了爆炸,继而导致了整栋大楼的倒塌。
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并没有证据显示大楼曾经发生过任何爆炸。
事故发生后在现场围观的群众
事故调查委员会又提出了新的假设,根据工程师的判断,垂直的垮塌很可能与建筑强度不足有关。
并且,有救援人员反映,他们在使用机械设备钻穿混凝土块的时候发现这些混凝土特别疏松,感觉像是用刀子切黄油一样。
显然,混凝土的强度成了下一个突破口,大楼倒塌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混凝土混合度差,或者是偷工减料。
可是经过实验室的强度测试,结果却显示混凝土的质量符合要求,调查再次陷入了僵局。
很幸运,另一边对幸存者的询问调查又提供了新的线索。
原来在联益大厦倒塌前,黄康霖作为实际上的管理者曾违规外加装了很多设施。
这些没有报备的设施包括:一个重达22吨的银行金库、三个位于屋顶的冷却塔、50吨装饰外表用的重型瓷砖。
其中一个冷却塔的安装时间就在事故发生前不久,似乎它正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厦额外加装的各种设施
可是经过工程师的计算,这110吨额外的重量与6000吨的大楼自重相比根本就微不足道。
就在调查委员会以为又一次空手而归的时候,工程师在核算那些额外重量之外还拿到了联益大厦最初的设计图纸,调查因此找到的方向。
这份图纸可以说是世间罕见的极品之作,其设计水准甚至比不过一份土木专业学生不及格的课程设计!
看心情设计的图纸,结构尺寸大小随缘;错漏百出的计算书,只校核最好算的结构。
可以说这样设计出来的联益大厦,一旦建成也就意味着倒塌。
这份原始设计里的数据,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分析,结果是其结构强度严重不足。
有一些柱子的安全系数甚至不到1,也就是设计强度连建筑本身的自重都无法承受。
至于为什么这样的建筑还能存在15年,估计是规范标准当中很多材料的数据取了较低的数值,实际情况要更大一些。
并且某些不会在计算中考虑的结构(如某些墙体)实际上也承受了部分的荷载。
更惊奇的是联益大厦的脆弱并非无人知晓,黄康霖在大楼施工时就曾经紧急修改过设计。
1970年,黄康霖以建筑师易宏坤的名义给地下室的9根柱子包上了砖,还偷偷在里面埋上了钢轨。
黄老板并没有在任何设计书中说明这些修改的用意,但这显然是为了弥补施工或设计上的失误而修改的。
调查的结果印证了猜想,被包了砖的柱子施工质量奇差,柱脚偏心、二次浇筑、尺寸不符,连钢筋都少了25%。
大楼建成之后,黄康霖还在楼顶违规搭建了一个职工餐厅,在一次消防检查中被勒令拆除,但实际上这个餐厅一直陪伴着大楼直到倒塌。
这些额外的重量对于设计规范强度足够的建筑而言的确是微不足道的。
可对于联益大厦这种货色而言,足以成为致命的威胁。
从1974年开始,联益大厦就已经出现了很多可怕的征兆。
酒店三楼的一些房间墙面上出现了一米多到两米的裂缝,有的宽度达到了2厘米。
而黄康霖在得知了之后也仅仅是用水泥简单地修补就万事大吉。
直到大楼倒塌前,诸如墙面开裂、门框变形、天花掉渣的现象已经出现了无数次。
3月15日倒塌的当天,地下停车场落下大量碎渣,黄康霖老板终于不再是用水泥简单地修补了。
他命令两名工人从旁边的工地搬来一根四五米高的方木顶住天花板。
但一根木头对于整栋大楼而言简直就是杯水车薪,黄老板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他让人继续去工地上搬木头,自己则回楼上招待客人。
就在另一根方木运送的途中,大楼发出一阵雷鸣般的巨响,带着黄老板以及其他32名遇难者一起毁灭。
“保卫他的生活,直到大厦崩塌”,也许是黄老板这半辈子最生动的写照。
不幸中的万幸是新加坡当局对事故的处理,救援及时且专业,事故调查详细而可信。
在结案后,调查委员会向当局提交了多项建议,全都是关于避免此类事故的制度修改。
当局对1970年代的建筑进行了检测,加固或重建了不合格建筑。
1989年,新修改的新加坡建筑管制法令生效,采纳了很多调查委员会的建议。
两年之后,一栋9层高的大楼以新管制法令为标准在事故原址兴建,取名富都大酒店。
联益大厦的倒塌事故实际上以一幕惨剧的形式敲醒了沉浸在高速发展中新加坡。
一晃32年过去了,旧的建筑标准也许已经不再适用,新的改革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到来吗?
*参考资料
袁佳珺. 掩藏15年的隐患——新加坡新世界宾馆倒塌事故. 事故·回到现场. 2010.3.
新世界酒店倒塌事故. https://wenku.baidu.com/view/40ae4f387c1cfad6185fa710.html
Lim Tin Seng. Hotel New World Collapse. National Library Board Singapore.2011.
Raffi A. Kayat, BAE/MAE Structural, Penn State. The Hotel New World Collapse (March 15, 1986). Wikispaces.Fall 2012.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261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