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如此出名的女皇帝?
作者:李小喵
武则天之所以成为女皇,是因为当太后失败了。
原因完全可以用一句很时髦的句子来总结: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大家觉得武则天当女皇很牛逼,很厉害,很威武。
其实,这恰恰是武则天一生最大的失败。
陈浩南很威很霸气,可幕后蒋先生才是大佬啊!
你一个大佬明明可以躲在幕后,结果被迫亲自下场砍人,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中国古代女性执政不在少数,做事比武则天出格的比比皆是。
且不说吕后,就说北魏的冯太后。她都不是皇帝的亲妈,不但把皇帝控制得死死的,给拓跋家种了一大片的草原,还为草种和皇帝叫板。
她们几乎所有人都躲在太后这个位置上舒舒服服地治自己的国,养自己的小白脸,还有皇帝对他们感(咬)恩(牙)戴(切)德(齿),过得不要太爽。
其实,古代大臣也不是傻子,古代皇帝也不是脑残。为啥他们防臣防兄防外戚,就是没有防老婆?!
太后干政其实是中国皇帝制度一个应急措施,就像堤坝的储水池一样。
太后干政只是一个暂时的状态。中国是父权社会,太后说到底已经是皇帝家的女人,就是皇帝家的人,这天下还是皇帝家的。而皇帝是她儿子。太后再屌,还是得挂,最后还不是得把权力还给皇帝儿子。
大臣不一样,兄弟叔伯不一样,外戚更不一样,他们要上位了,完全是变天啦!
而且皇帝年幼或者力弱的时候,只要不蠢到家,也会依赖母族制衡自己暂时没办法操控的朝野。老妈再厉害,自己还是唯一继承人。她总得死这件事,皇帝自己心里还是有数的。
而太后通过乖顺皇帝统治天下。皇帝不乖,她还可以威胁他:你这样,我就不要你了!收你堂哥/弟弟当长子!皇帝也会听话的。太后治国在皇帝的配合下,名正言顺,大臣屁也不敢放。
这样就能在相当长得时间里,可以保证本朝皇权的稳定和持久。
只要皇帝不脑残,不把胳膊肘往外拐(一般人也不会啊)。
这套太后+皇帝系统堪称完美。
所以,武则天还是太后的时候,刘仁轨就曾经上书,劝谏武则天不可学吕后。
就说当时大家想武则天再折腾,吕后是个极致了吧。
可是武则天还是没办法继续维护这套系统。
因为他们千算万算,忘了算皇帝(李显)真的是个脑残!他不但能拐,还能拐成72度角,完全不在掌控范围,用自己有限的力量,还是把整个朝廷搅成了一团翔。
大家现在一提到李显就觉得他老可怜了,又是被老婆欺负,又是被妈欺负,还要被女儿欺负。
大写的一个惨!
可大家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叫: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现在回过头看武则天的登基之路,你会发现有一个人是从章怀太子被废开始一直跟到武则天生命结束,他就是李显。
而李显第一次当皇帝那短短的55天对于武则天至关重要。在那以后,武则天的目标有了彻底的变化。
没有长孙无忌,不会有皇后武氏。
没有李显和韦氏,不会有女皇武则天。
而要彻底剖析武则天为何会成为女皇,就必须要从废章怀太子开始。
因为李治去世后朝廷一系列失控到武则天登基稳定时局都是从她竭力废除章怀太子就埋下的结局。
本文将会分为三个章节:
一,章怀太子疑案
二,唐中宗的55日
三,六年武太后
那么就开始啦!
第一章,强废太子埋祸根。
首先,纠正大家一个观点。
武则天其实对李显很好,也很疼爱他。因为他是武则天当皇后以后的第一个孩子。
在李显不到一周岁,信佛的武则天就请高僧灌顶,号佛光子,立为周王。
《龙门石窟记》里也记载了一段。
西京海寺发僧惠简,奉为皇帝(李治)皇后(武则天)太子(李弘)周王(李显),敬造弥勒佛……殿下诸王,福延万代。
李显和太子一起是主角,雍王(李贤)和相王(李旦)被并入“殿下诸王”,彻底沦为配角。
李弘去世后,李贤当了太子,得到了高宗的支持,而武则天是支持李显的。
在李贤被废的时候,李显虽然不会是主谋,至少也不是什么可怜兮兮的小白兔。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李显具体做了什么。可是从他和李贤的关系,以及对待李贤子女的态度上,还是可以管中窥豹。
李显和李贤年纪相仿,但并没有感情亲睦。李显也不是什么老实人。他和哥哥之间的竞争强烈得连大臣都能感到火花。
资治通鉴里就记载了一件事,说有一次宫里举办宴会,李显和李贤各自带了自己的舞团分成东西阵,要一起斗舞。结果还没开始,大臣郝处俊就出来说话了。
“二王春秋尚少,志趣未定,当推梨让枣,相亲如一。……恐其交争胜负,讥诮失礼……”
意思就是:皇上,这两王爷再斗下去会起火的,还是坐下吃水果,和谐社会吧!
李治的反应是啥呢。
上惧然曰:“卿远识,非众人所及也”。
惧然就是很害怕的样子。
哎呦妈呀,幸亏你提醒我啊!
两人同母所生,如果不是之前发生过摩擦,气氛不太对,至于斗舞这种文体两开花的好事都会让他们老爹害怕吗?
要知道那是一个天天打马球打猎的时代,PK都是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
如果这还不算什么的话,还有一件事就非常微妙了。
《旧唐书.王勃传》里说道,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斗鸡,有胜有负(这两人有完没完)。当时是李贤门客王勃就拍马屁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唐高宗知道了,就觉得他挑拨李贤和李显的感情,直接甩锅给他,让他从李贤府上滚蛋。
可见李贤和李显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让唐高宗很警惕的地步了。
这时,其实还不是太大的问题,顶多是以后少走亲戚嘛,毕竟当时的太子是李弘。
可李弘死后,李贤当了太子后,这种矛盾就从走亲戚升级到了国家继承权的问题。
而李贤为了不重蹈李弘覆辙,竭力和武则天争夺权力。
这其实也不能怪李贤,很多人当时就造谣说李贤不是武则天的亲儿子,是她姐的孩子。
总之一句,你是捡来的。
我真的很想吐槽这事┐(‘~`;)┌
脏唐乱宋不是没根据的。
李治都敢娶自己后妈了,让小姨子怀孕又有什么值得掩盖的?!他爹让寡居的弟媳妇怀孕,也没藏着掩着,也没让她进自己后宫啊,到死都是纯PY。最后还是李治觉得不好意思,认了这个弟弟。
——更——
李治如果真的让武则天的姐姐怀孕了,那么结局就是:
爱咋咋地。
关武则天毛线事,她又不借腹。
大家不要被电视剧洗脑,觉得女人就是爱吃醋,爱撕逼,脑子除了宅斗就剩下了睡男人。这种思维在后宫只能去倒马桶。实际上的后宫也是战场,要打配合的,姐妹姑侄共侍一夫都是很常见的布局,这样皇帝的床榻才不会有别人家的位置。汉武帝的妈和他姨,赵飞燕和赵合德,还有孝庄和她姑和她姐等等都是如此。
只要不触及自己的核心利益,后宫妃子反倒是喜欢这种配合。武则天在前期,至少她当皇后前,都是非常乐意把姐姐往皇上床上推,减少其他妖艳贱货的机会。
武则天不喜欢李贤和他的出生很有关系。因为他出生的环境太特殊了。
李贤出生在永徽六年十二月,由京师前往昭陵的路上。
这一直是李贤是韩国夫人所生的有力证据,其实这恰恰是李贤是武则天所生的铁证。
首先,当时武则天还是武昭仪,正在和长孙无忌以及王皇后争夺最为关键的时候。
就在怀着李贤的时候,王皇后的舅父柳奭以皇后不得宠的理由,请辞,以此要挟李治。不想李治二话不说地让他求锤得锤,直接把他罢免了。
于是,拉开了李治和武则天组团刷长孙无忌主线剧情和王皇后副本的序幕。
到了十二月,已经是非常关键的时刻。因为长孙无忌和李治撂了话:武则天她不配!
于是李治就得想办法为武则天疯狂打call,刷热度,点好评,其中一个就是带着武则天去昭陵敬告唐太宗媳妇换人啦(想想画面太美:李治:爹,那啥,我换媳妇啦。就是你以前小老婆,现在是我大老婆。唐太宗:呃……好像也没有立场可以教训他。)。李治在唐太宗那,给武则天一个正式的身份,加个V。
这么关键的时候,武昭仪当然不能缺席,所以就算快临盆了,也咬着牙去。
结果半道上,把孩子生下来了。
古代女人生孩子是一个脚踏入阎王殿(现在也是),就是各种准备就绪,环境完美,都不是啥好体验。
而武昭仪是在路上把孩子生了。
即便是皇族,御医都是准备好的,当时也没诊所啥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肯定没有在长安宫殿里稳妥,可见武昭仪生李贤时的生产环境绝对是她生育体验最糟糕的一次。
不是逼不得已,非做不可,哪个女人会把自己处在如此惊险的环境里。
如果李贤是韩国夫人的孩子。她完全可以留在京城待产,安安静静地把孩子生下来,她又不需要加V,何必拿自己和孩子的命去冒险。
而武则天不一样,在那样骑虎难下的时刻,她不管不顾,只要有一口气,她都要跟着李治去昭陵把这个V加上了。
十二月的大冬天,前往昭陵的路边,当时武昭仪生李贤的痛苦和危险是可想而知的。更别说她生完,身体说不定还是软的,就跟着李治爬昭陵,祭拜唐太宗。
写到这,我真的相当敬佩武皇,真不是一普通人类战士。
我不知道那天有没有下雪。武则天在痛苦挣扎生产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一步之遥的昭陵。她有没有想过自己如果死在了这次生产,所有努力付之东流。她甚至都不能死在温暖的皇宫里,而是路边,像一条野狗。就算有御医,有宫人为她创造可能创造的最好环境,可依旧没办法掩饰她,武昭仪,出身卑微,就像长孙无忌说的那样,像一个乡野村妇一样把孩子生在路边。难道她真的就是天生贱命?
这样糟糕的生产体验,直接影响了武则天对李贤的感情。
现在大家可能不太理解这么艰难生的孩子难道不应该更加疼爱吗?
这是我们现代讲究优生优育的情况下孩子数量少了,对孩子的感情特别珍惜。但在古代多子多福,一个女人会生很多孩子。她对孩子的感情一般是:谁让我舒心,我喜欢哪个。
春秋郑庄公姬寤生(现代文:姬难产),他不得母亲喜爱就是因为他是难产,让母亲太受罪。
所以,武则天一直更喜欢自己当皇后以后生下的儿子李显。而李贤和武则天的感情也并不亲睦。
这直接影响到了武则天对李贤的信任问题,也是她竭力废除李贤的原因。
李贤在我看来,完全就是一个唐朝的郑庄公。只是他没有郑庄公的耐心,也比郑庄公的运气差一点。他只是太子,不是皇帝。他老爹又疑神疑鬼,他老妈更是嗜权如命。
武则天对李贤的感情和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很像:就是对这个儿子的心结(生产的痛苦)始终放不开,不喜欢不信任,而这种偏见和厌恶又让她们作为母亲那一面很愧疚,由此就会做贼心虚。特别害怕儿子会不会有天报复自己曾经对他的不公。李贤越出色,武则天的担心就越重,渐渐就变成了一种恐惧。
真要杀掉这个儿子,武则天会很心痛。可是让他壮大,她又很害怕。
同时,李贤当太子后,发生了一件更让武则天胆战心惊的事。
——更——
那就是刺杀明崇俨。
很多人以为是李贤注《后汉书》里抨击武则天重用外戚,惹得武则天不高兴。
会这么说的人肯定没读过《后汉书》章怀注,我读了一点,没读下去,因为太学术。
首先,李贤是注释《后汉书》,并不是修后汉书。大量抨击外戚干政的是范晔,他是南朝宋国人。李贤是在他的基础上针对后汉书进行注音(当时已经有今古音的问题),释义,还有校对。
他选后汉书也不是针对武则天。那是因为汉学是隋唐朝的显学,就是一个很热门的学科。大家都挤破头地学,导致当时修汉书的人非常多,剩给李贤的经典也不多了(这倒霉孩子,真是啥都赶不上)。
而范晔这本《后汉书》干货多,文笔好,受到了当时汉学大V一致打call。
所以李贤趁着这个热度,就注了这本书。
因为治学是每一任太子/意图当太子例行政治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形象工程。
李承乾注《汉书》,李泰主编《括地志》,李弘就主编了《瑶山玉彩》。
第二,李贤在注《后汉书》的时候,武则天其实根本没有启用武姓家族。她对家族的厌恶绝对不是开玩笑的。
武则天和武家的关系真是前世仇人形容都不为过。
武则天当了皇后,就封了武家一家老小爵位(不是官位),她母亲荣国夫人就请武惟良他们喝酒显摆:想当初,看今朝,此起彼伏啊啊啊啊啊!
要正常人就打哈哈两句过去。
结果武惟良他们直接怼回去了。
不,你没看错!
他真的直接怼回去:惟良等幸以功臣子弟,早登宦籍,揣分量才,不求贵达,岂意以皇后之故,曲荷朝恩,夙夜忧惧,不为荣也。
大白话就是:我们当官享福是因为祖上有功业,你们那睡来的,我还荣不起呢!
搁谁谁能不生气吧!
就是大实话,你也不能就这么在公开场合说啊!何况还是在别人请你吃饭的酒席上。
武则天没立马抡起板凳抽他们,都算脾气好的。
你觉得武则天对儿子狠,你是不知道她是怎么对族兄的。
她毒杀了魏国夫人,让武惟良和武怀运背锅,直接诛杀。这还不止,还要改他们姓,姓蝮,地上爬的毒蛇。以后子子孙孙都叫地上毒蛇.某某。
这还不算完,怀运的嫂子善氏被抓进掖庭,武则天让管事没事就鞭打她,而且每次都打到见到骨头为止。
所以不撞南墙不回头算什么,不见骨头不住手才是真的狠!
即便是最早被重用的武承嗣也是在光宅元年五月被启用的。原因,我会在第二块一起说。
退一万步,李贤选择《后汉书》来注,就是为了影射外戚干政。武则天不但不会生气,她还会觉得这是对自己的支持。因为她自己就编写过《外戚诫》献给李治表忠心。
所以,武则天并不是为了《后汉书》的注释为难李贤。
而武则天和李贤的矛盾很像现在青春期男孩和母亲的关系。
无非就是老妈老是唠叨,儿子嫌弃老妈唠叨。
你要说这些事能有多大,真不是。
可就是这些小事一点点积累出来的矛盾,再加上彼此的心结,最后一个大事件就会爆发。
李贤当太子的时候20岁,年纪虽然也不小了,可他比较贪玩。
这个问题,从他当王的时候已经能看出来,斗鸡斗舞,他都有份。
可是当他当了太子之后,这个问题就成了德行的问题。
就说一件事,仪凤四年,东都洛阳发生饥荒,结果呢,李贤还在北门,史书记载是倡优杂伎,不惜于前,鼓吹繁声,闻于外。
就是百姓在门外挨饿,你在门后唱跳。
当时的太子司仪郎韦承庆就上书劝谏:
太子这样不行啊,你不怕仇富,也要为肾考虑一下。
这件事发生了以后,武则天做了什么呢。
她二话不说甩给李贤两本自己的畅销作《少阳正范》和《孝子传》,还经常督促他专心学习武学。
可是学了没两天,太子李贤又出事。太子司仪郎又噗呲噗呲跑过来告状。
太子搞同性恋啦!对方还是一个户奴,叫赵道生。
大家不要误会觉得韦承庆是二五仔。这是他的工作,他是一个职业二五仔。
当知道自己儿子出柜的消息,你们可以想象武则天当时无语的心情。
大家不要以为唐朝很开放,他们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也不高。他们认为这是很严重的失德行为。李世民也因为这个对李承乾不满。
而作为母亲的武则天心里更是恼火。
你之前搞海天盛筵,我写教材给你,让好好学习。结果,你学完了,搞上同性恋。
你这是打谁的脸?!
于是,她对李贤更加不满,而且更加严厉。
而李贤心里也很不高兴。
我天天找事,还不是我妈逼的吗?
虽然李贤是在注《后汉书》,可是他妈编得比他还多……
不说质量,就说数量也够碾压他几个来回了。
武则天召集了大批文人学士,大量修书,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僚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等。
那些帮武则天写书的人称作“北门学士”。
当年李弘当太子的时候,因为武则天要借李弘的势,常常带着人和他一起编书,所以李弘编书的时候,阵势是非常豪华的。
李贤当太子的时候,武则天已经是二圣之一了。她用不上太子,就各编各的。
可实际情况是人人都去帮武则天写书,李贤这边就相当寒碜了。他身边除了宰相张大安,其余基本是无名氏。
这就好比你好容易加了V,在知乎举办圆桌。结果你妈空降,和你打对台。
而且她的圆桌嘉宾,各个都是1000K起跳,100K都是打下手的。而你这边最大的一个V就是一个100K,但过两天就可能被封号,其余的都是连头像都没有的疑似水军。
还能再惨一点吗?
武则天此时也有了自己的政治势力,像裴炎,刘仁轨等等新进的大臣都是支持武则天的。他们年轻,身上都有功业。
李贤虽然也有一些李家老臣比如郝处俊,李敬玄,张大安等等。这些人真的是老臣,一个比一个老,就是一个夕阳红团队,有人还是武德年间得的进士。
武德年间……李治还没出生呢!
真不知道李贤每次开会,看到满堂都是白头的爷爷辈,是啥心情。
这根本没法玩了!
两母子就一个带着北门学士,一个带着夕阳红老年团,就在朝廷上斗智斗写书。
血洗大唐畅销书榜单。
感觉那年洛阳的纸应该会便宜不少。
但谁都没想到爆发点就是明崇俨被杀。这事不仅让武则天胆战心惊,甚至震惊朝野也不为过。
接下来,我会和大家说说妖道明崇俨是怎么卷入章怀太子被废案。
——更——
说到明崇俨,不得不纠正大家一个观点。他不是受宠于武则天,他是受宠于唐高宗。
就说一点,武则天是佛教徒,明崇俨是道士。而唐高宗本人则是一名道教徒,他曾经将《道德经》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中。尤其他晚年的时候,身体非常糟糕的情况下,还三次前往道教名山嵩山祭天,直到他去世为止。
当然除了政治的原因,道教被奉为唐朝的国教,老子被认为是李唐王室的祖先外,更重要的是道士们一直坚持的修身养性,炼丹治病,的确是身体不好的李治所关切的。
明崇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乾封年间,被当地的官员推举给唐高宗。当时他名声在外,说的就是他有一手可以治疗百病的奇技。
明崇俨祖上是士族,父亲也喜好这些道教法术,所以他颇得真传。
明崇俨来到李治身边后,真的让李治的头疼病好了。唐高宗大悦,所以非常依赖他。到了什么程度呢?
《旧唐书.明崇俨传》说了一件事。润州栖霞寺是明崇俨祖先的老房子。李治特地为其定制碑文,并且亲自书写在石头上。
这还不算,明崇俨对朝廷还有影响力。
旧唐书是这么说的:崇俨每因谒见,辄假以神道,颇陈时政得失,帝深加允纳。
就是说明崇俨每次进谏皇帝,都会假接讨论道教的名义,讲自己的政治观点。
唐高宗是非常赞同,接纳而且全部同意。
这个信任简直了。
仪凤二年,明崇俨担任正谏大夫,还得到李治的特令,入阁(皇帝的宫殿)供奉。
这时明崇俨才三十岁!
其实像明崇俨这样的案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甚至现在还发生着。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都非常信任一个神父叫格里高利·叶菲莫维奇·拉斯普京。拉斯普京后来也是权倾朝野。
他很有权谋吗?并没有!他很有学识吗?也还好。甚至看照片,他也不好看。
但是他可以治病,准确来说,他能治愈疼痛。当时皇太子阿列克谢有血友病,经常生病,非常痛苦。只有拉斯普京能让他摆脱痛苦,恢复健康。
现在我们通过科学就能发现,其实拉斯普京很可能是运用了心理学中的催眠,以及一些类似鸦片的药物让太子暂时感觉舒服。
同样被陷入邪教风波的朴槿惠。
2016年12月13日,韩国KBS釜山电视总局前局长崔熙泰(音)在社交网站上表示:“朴槿惠总统得了肾上腺功能低下症,据说这是一种难以治愈的不治之症。肾上腺是肾上面的一个小器官,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了,所以朴槿惠每天都被慢性疲劳折磨。”
即便是21世纪,已经有各种止痛药的今天,还是有没办法解除的痛苦。
更何况是1300多年前的李治时代。
李治头痛病犯的时候,历史上说他是目不能视,疼得连眼睛都看不见了。李治再厉害,他也是人,明崇俨能治好他的病,他真的就把他当神仙看。别说官位,疼的时候,让他把命给明崇俨都行。
把这层关系剥开来,你就会发现武则天宠明崇俨,是因为李治当时根本离不开明崇俨。
而不是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所说的“明崇俨以左道为武后所信”也不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的“明崇俨以厌胜之术为天后所信”。
左道就是邪道。“厌胜”意即“厌而胜之”,系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
武则天要是信这玩意儿,早就跳大神去了,编哪门子书,还当什么皇后。天天捆小娃娃都得累死。
武则天对明崇俨是以礼相待,很信任他,但并没有到唐高宗的地步。可和明崇俨年纪相仿的李贤就不干了。
为什么?
因为明崇俨的预言。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说了一件事。明崇俨经常私底下和武后说“太子(李贤)不堪承继,英王(李显)貌类太宗”,又言“相王(李旦)相最贵”。
很微妙的是这个事说完不久,宫里也传出了太子并非武后所生的谣言。这让李贤非常不安。
首先明崇俨为什么会这么说?真的就是面相吗?
真的话,他真够瞎的。
李显和李世民唯一像的地方就是都姓李吧。如果是外貌的话,更搞笑。亲眼见过唐太宗的李治和武则天都没说啥。你这才三十岁的人,能知道唐太宗长啥样吗?
再说,李旦也不贵啊!被软禁了那么多年,老婆还给老妈杀了。这叫贵?不能说他当了皇帝就一切好棒棒了。
皇帝也有高中低待遇,李旦绝对是中等偏下,再惨一点就是亡国君了。
明大师,你看得一点也不准啊!
那么明大师这个话是为了谁这么说呢。
直接受益人就是李显。
类太宗,这是一个多高的评价,即便是外貌,那也是非常好的评价。
虽然李旦相最贵,可是这个贵就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但李显可以一冲太子位,在明崇俨的话里是很明显的了。
对武则天而言,三个儿子都是自己生的,谁当皇帝,自己都是太后,没差别。
当然以她过了好几年还能在朝堂上对李显河东狮吼的劲,估计她自己当时也觉得一时半会儿也不会被阎罗王约喝茶。她当太后,就绝对不能像在李治手下当一号马仔。
虽然是一号马仔,可是马仔还是马仔,能翻身做主人当然最好。
李贤和她的矛盾,我之前也说了。
李显一直是她比较喜欢的。所以不排除明崇俨投其所好。
可是为什么扯上李旦呢?还说他相最贵。
如果是武则天安排明崇俨和自己自编自导自演的话,说李显就行了。因为武则天再神机妙算,也不可能知道儿子后来会闹这么一出。如果知道,她必定在李治去世前,就安排自家人入朝。
李显身体还可以,也不像做了两天皇帝就会下去见爷爷和爹的人。
那么提及李旦完全没必要,更别说还特别说一句相王相最贵。
这是让武则天做选择题吗?
但如果是李显收买了明崇俨呢?
武则天一直比较疼爱李显,母子关系是相互的,所以他比其他兄弟更清楚母亲的心思。
武则天并不想让李贤当皇帝,那么李显和李旦如果想当皇帝,便可获得母亲的支持。但这两个人都得表示出愿意和武则天合作的态度。
总不能武则天找李显和李旦说:你哥神烦,我不要啦!你们谁想当皇帝,我就支持你!
这是谋逆!是要杀头的!
这个时候,就像我之前说的,谁有这个动机和李贤竞争就很重要。是一直存在感为零的幺儿李旦,还是和李贤从小争到大的李显。
李旦难度系数有点高,他要当皇帝得先杀了身强力壮的李贤,再干掉备受疼爱的李显,然后才是他。
李显不一样,他一直和李贤不对付,母亲更喜欢的更是自己。
如果他收买了明崇俨替自己给母后表个态,愿意合作。
那么他肯定就不止说太子和自己那么明显,虽然李旦是忙内,也是同父同母的亲弟弟。
相王相最贵,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也表现出自己谦卑的态度。其实这句话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为什么相王相最贵。很可能就是李显和武则天一种承诺,假如自己不幸殉职,相王为帝。你继续是掌权的太后。所以相王相最贵。
最重要的英王貌类太宗。就是英王有想做皇帝的意思啦。
武则天是何等人物?这话一听就明白啦。
就是英王李显愿意和自己合作。
武则天立刻懂了,就在宫里散发谣言:李贤乃韩国夫人所生。
我为什么怀疑是武则天传的谣言。
因为《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对宫中传太子乃韩国夫人所生的谣言时间是比较确定的。就是明崇俨和武则天说了这个预言前后。《新唐书》认为是其后,《资治通鉴》认为是之前。
这完全就取决撰写者的屁股坐在哪。
如果你相信李贤是武则天的孩子,那么就是其后。
武则天获得了政治上有力联盟(李显)后,就要对亲儿子下手。
如果你偏向李贤是韩国夫人的孩子,那么就是之前。
武则天怕太子得知真相对自己不利,所以联合李显,先下手为强。
我已经分析过,李贤绝对就是武则天的儿子。所以我更倾向谣言是在明崇俨预言后开始的。
从政治斗争来说,这个谣言对武则天废太子是百利无一害。它从根本上否定李贤太子的合法性。武则天甚至都不用找李贤的错,说他不孝。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是立嫡立长,就是嫡子有优先继承权。
如果李贤不是皇后所生,他就不是嫡子,他就没资格当太子。
李贤不安就是不安在这点。这个谣言出来,不是挑拨他们母子感情,而是一种宣战。就是要把李贤赶下太子位的攻坚战的狼烟。
李贤对谁是自己亲妈这点并没有太多疑问,但亲妈不要自己,要把自己赶下太子位,他心里还是有点逼数的。
情急之下的李贤是不是真的动手杀了明崇俨,我深表质疑。
——更——
明崇俨的死亡时间和地点都非常明确:
仪凤四年五月,被盗贼刺于东都。
事故的原因其实一开始很明确,是盗贼所为。原因很简单,还记得我上面提到过的仪凤四年,东都闹饥荒。
古代发生饥荒,就会有大量的流民。这给当地的治安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明崇俨身为四品下的官员,又深得皇恩,排场自然不小,被盗贼盯上,其实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可是当时还有一种声音就是太子所杀。
《旧唐书》里是这么说的:
时语以为崇俨密与天后为厌胜之法,又私奏章怀太子不堪承继大位,太子密知之,潜使人害之。优制赠侍中,谥曰庄,仍拜其子珪为秘书郎。
当时人认为明崇俨和武则天行巫术,又私底下向皇上说李贤不能当皇帝。太子秘密知道后,刺杀了明崇俨。
首先别人可能不知道,但已经担任过监国的李贤不可能不知道李治的头疼病,也明白明崇俨对老爸的重要性。他如果不是自寻死路,不会去找明崇俨麻烦。
武则天更不会!因为太冒险了。刺杀大臣本来就是死罪,再加上这是李治的救命药,她根本不敢碰。何况她已经和明崇俨有了默契,以后可以更好地拉拢李治,何必损了自己一张王牌。
这很可能真的只是一个意外。
历史上的很多意外看似改变了历史,其实不过是该发生的提早或者延迟,本质并没有不同。就像没有失踪的日本兵,日本依旧会侵华。这个战略是百年前已经订下的日本国策。
同样,武则天在确定李显的站队后,一定要除掉李贤,剩下只是进度条的长度。
历史上一直强调武则天惧怕李贤的危险,从而提前下手。但正如我之前对比武则天手中的文臣武将虽然无以对抗李治,但碾压李贤是没有问题的。
谁怕谁,还不一定呢?
为什么身为太子的李贤手里的人实在着急?
这一切都来自李治在朝廷上的平衡。
武则天的势力不断扩大,恰恰来自李治的支持。李治对于太子的控制,远远超过武则天。首先配给李贤的夕阳红老年团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其次,武则天其实并不是在李旦时才被禅让,而是在李治时期已经被禅让过一次了。
《新唐书》说道:时高宗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止。
当时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李弘刚刚去世。李治就要退位,让位给武则天/让武则天摄政。
这听上去也还行,如果孩子们年纪还小的……但事实上是李贤20岁,李显19岁,李旦小点,13岁。
按照古人的年龄来看,李贤和李显完全可以自己处理政事。即便是摄政,也应该是他们呀。更别说让位,也是让他们呀!可他们完全没在李治授权的考虑范围内。
面对这么有“诚意”的禅让,耿直的大臣集体反对。
郝处俊站出来了:皇上,不行啊!让位是不可以让的,这辈子都不可以让!要让也要让给儿子啊!
皇上:哦,那就当一切没发生过!
……
说白了这就是太子弘去世后,李治对朝廷的一次试探,彼此给一个默契:太子去世,皇权依旧是稳定的,持久地在李治手里。
有人说,这是武则天一次逼宫失败,实际上已经手握实权,不是皇帝的皇帝。
此事发生第二年,李治立了李贤为太子,并命李敬玄当中书令(宰相职),而他是太子李贤的人。武则天说什么了吗?并没有。
那她好歹把当初没让自己当上皇帝的郝处俊杀了泄气。
不好意思,人家是寿终就寝。
这不是皇帝的皇帝当得是不是太失败了?
事实上一直到死,李治都把权力牢牢地抓在手里。弘道元年,也就是李治去世那一年的三月,宰相李仪琰仗势欺人,逼着舅舅让坟地,让李治知道了,立马让他滚蛋。
那大家可能很奇怪为什么李治宁愿扶持武则天,也不帮儿子?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为什么丢原子弹那天,长崎是要有人呢?
面对从未发生过的事,任何准备都是徒劳。
当武则天登基称帝是头一个,是意外,但皇子谋反是宫里已经演烂的情节。
李治见过太极宫的李渊,也看过东宫的李承乾,也接触过武德殿的李泰,更加了解他的父皇李世民。但他从来没在哪本书里读到过皇后当女皇,也别说见过。
李治对于权力的控制欲是极强的,以至于他的太子手里的权力不堪一击,面对危险毫无抵抗能力。
明崇俨的死对于李治是致命的打击,他令大理寺及金吾卫协力严加承办刺客和主谋者。甚至在《大唐新语》这部小说集里都有说过这个案件在当时的轰动,三司会审,屈打成招的人数不胜数,连坐的人都是一片片的。
这当然有小说的艺术加工,但在当时的情况,找到一个杀害富有高官的饥民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就拿作案动机来说,去饥民里问问:你们谁想去抢一个高官的财物卖粮食,甚至不惜杀了他。
估计是人人都会举手。
人人都可能,凶手就更难找了。可这时武则天却把怀疑的目光投到了太子身上。并不是说他有多大动机,而是武则天以一个政治家的敏锐,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因为李贤此时已经有点撑不住了,按照现在的说法,他的心态有点崩。他是人在家中坐,锅们从天上来。
面对流言蜚语,还有母亲的怀疑,李贤的心里是非常难受的。《旧唐书》说他是“每日忧惕,知必不保全”。他在太清观里曾作《宝庆乐》,通晓音律的李嗣真听到都感慨:“这样欢快的曲子里为何充满着哀愁?”
这就像一个人如果唱《恭喜恭喜》能唱出《二泉映月》的效果,这人的心估计已经是一片死海了。
李贤此时内心就是那么绝望的,宫里传来的谣言说自己不是母亲亲生的,宫外传来的谣言说自己刺杀了父亲的救命医生。
没有一件事是真的,却把他陷入了真真切切的绝境。
接下来的事是对李贤的致命打击:
武则天“遣人发太子陰事,诏薛元超、裴炎、高智周杂治之,获甲数百首于东宫。”
武则天让人秘密告发李贤是主谋,结果大家一搜发现了东宫藏了皂甲数百领。
《唐律》“诸私有禁兵器者,徙刑一年半……甲三领及弩五张,即处以绞刑”。
按照算术,李贤能被绞个一百遍,一百遍!
更何况他一个太子,大唐帝国首位继承人,本身就有十率府对他进行保护,为何要私藏那么多的皂甲?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很可能要谋逆!
也许你会想这是不是武则天陷害。
其实并不是,因为当时武则天的计谋是逼着李贤的男宠赵道生供认明崇俨是太子指使他杀死的。只要这一点足以让李治废除太子。而这一点在随后也得到了彻底的实施,但和私藏皂甲一事比起来,赵道生的故事一文不值。
李贤藏有皂甲,是人赃并获,也是他自己承认的,并没有什么值得怀疑。
可能连武则天自己都没想到李贤会和自己那么“母子连心”,给自己挖了这么大一个坑,对比之下,她准备的坑就是一个水泡子。
从数量来说,数百皂甲不足以谋逆,但足以防身。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数百皂甲根本逼不了宮,更别说谋逆了。
可他犯法是事实,这就要看李治和武则天怎么处置他了。这就有一个商量的空间,李贤就有机会表示自己还可以抢救一下。
如果是武则天要陷害他,根本不可能给他这么一个余地,也不会用一个这么尴尬的数量,直接塞个几千皂甲,让他辩无可辨,坐实他谋逆的罪名一了百了。武则天是一个政治家,不会像后宫剧里演的,还给对方留条后路,好让他日后复仇,拖个几十集。政治家对付政敌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定要斩草除根,永除后患,直接剧终。
从李贤的心态来说,其实也很好理解为什么要冒着危险私藏这些皂甲。自己的太子位岌岌可危,随时可能被杀死,私藏这些皂甲也许危机时刻可以拼出一条活路。
如何处理李贤便成了李治和武则天摆在面前的难题。
《新唐书》是这么写的:上素爱太子,迟回欲宥之,天后曰:“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甲子,废太子贤为庶人,遣右监门中郎将令狐智通等送贤诣京师,幽于别所,党与皆伏诛,仍焚其甲于天津桥南以示士民。
李治一直很喜欢李贤,想要赦免他,结果被武则天阻止了。最后太子李贤依旧被废为庶人。
这也是李治一直被后世诟病的原因,为什么李治不阻止武则天?
此时要是李治强硬,李贤还是能够抢救回来的。
其实此时无非是两个选择:保或不保。那么我们就看看这两个选择背后李治需要做的事情:
一,保住儿子。保住李贤可就不像电视里演的,保住就直接进入“我们是一家人,幸福快乐的一家人”的大团圆结局。在这一场风波中,武则天和李贤等于是直接撕破脸了。武则天也表明了态度绝对不会支持李贤,那么就意味着李贤必定和母亲有一场生死决斗。即便这次自己拦下了,以后肯定还会发生。现在只是废除,等自己百年以后,他们两争,就是朝廷的动荡。如果坚持要保李贤,他就要代李贤打这场硬战,把武则天除掉,把武则天所代表的新兴平民势力打压下去,那么必定意味着士族势力的抬头。这是李治不愿意看到的。他花了一辈子时间就是要打压士族,好容易看到成效,无论如何也不能毁于一旦。
二,不保儿子,听武则天的,支持她选的人,也是自己儿子李显。李显由武则天自己扶持。即便他去世了,儿子可能会被武则天执政一段时间,那也是暂时的,最后还是会把权力还给儿子。而武则天在扶持李显的时候,无疑是对士族势力的进一步打压,这是李治所喜闻乐见的。毕竟大家要明白从西魏到隋再到大唐,士族的力量一直贯穿着整个南北朝乃至隋唐。所以经常会看到皇帝已经不是这家的皇帝,但大臣还是这家的大臣。当官当个十几代的是常事。于是打压士族是从隋文帝开始一直贯彻到李治的终极目标。李治给自己政治生涯的一个小目标就是彻底地实施科举,打破士族的垄断。而支持武则天不仅是维护他的小目标,更是保证在他百年之后交接上不会发生太大的动乱。
所以李治思考了一下,扭头对李贤说:
崽啊,爸爸是爱你的。一路走好!
李贤被流放。
这也解释了在1972年出土的《章怀太子墓志铭》中,李贤的儿子李守礼是这么形容父亲的被废的“岂谓祸构江充,衅生伊戾?愍怀贻谤,竟不自明?申生遇谗,宁期取雪?”
这里分别用了三个典故:汉武帝戾太子刘据,晋惠帝憨怀太子司马遹,晋献公太子申生。
戾太子刘据是卫子夫和汉武帝的长子,在巫蛊之祸中被江充、韩说等人诬陷,因不能自明而起兵反抗诛杀江充等人,汉武帝误信谎情,以为太子刘据谋反,遂发兵镇压,刘据兵败逃亡,最终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杀。
司马遹则是因为皇后贾南风不是他的亲妈(贾南风生了四个女儿,就是生不出儿子)。她恐即位后自己地位难保,便与贾谧等设计谋害,诬陷司马遹谋反,囚于金墉城,后徙许昌宫,派黄门孙虑将其杀害。
申生是晋献公与夫人齐姜所生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太子。齐姜死后,晋献公在众妾之中提拔自己喜欢的骊姬为夫人,并生下儿子奚齐。骊姬为使其子奚齐成为继承人,随后开始诋毁太子申生。公元前656年,最终在骊姬的多次阴谋陷害之下,太子申生在新城曲沃自缢而死。
很多人也说通过这个墓志铭说李贤不是武则天的儿子。问题是后两个典故还好说,刘据是卫子夫的儿子啊。再说,贾南风和骊姬的情况都不一样。齐姜本身就是夫人,只是死了而已。李贤的母亲如果是韩国夫人,他本来就不应该是太子,他冤在何处?!
大家要搞清楚一个逻辑,李贤是因为母亲是武则天,才做的太子。不是因为他是李治的长子,或者唯一的儿子,做的太子。李治的长子是李忠。
当年李治要立萧淑妃的儿子李素节为太子,前提是王皇后没有儿子。所以当王皇后收养李忠为养子后,李素节就彻底没有机会。除非他妈当皇后。如果李贤是韩国夫人的儿子,他天然就没有优先继承权。
收养关系收回其实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像李泰原本过继给李元霸做儿子,李世民后悔了又把青雀抱回来了。而李世民原本把自己的儿子塞给李元吉做儿子,李治又把他认回来了。如果武则天要搞走李贤,直接解除收养关系,并没有多难。
再说,李治非常能生儿子,他除了和武则天生的四个儿子,还有四个。他一共有八个儿子,四个女儿。他其他的三个庶出儿子都比李贤大。
如果李贤不是武则天的儿子,根本轮不到他做太子。他被废是理所当然的。
尤其和李贤最像的一个典故的确就是排在第一个的戾太子刘据。
首先,也是巫蛊,明崇俨的预言,其次,也是因为谗言,所以不安,武则天密告,最后也是自保,所以李贤才藏了皂甲,最后不能自清。
这三个典故的共同特点其实都是因为父亲听信了谗言,最后害得他们含冤而死。
所以在李贤和其子女看来,杀害他们父亲的直接凶手其实是李治,并不是武则天。
同时,他们也反映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李贤是自杀的,并不是他杀。我会在接下来的文细说。
——更——
其实李治是一个非常老练的政治家,如果你细读历史,你会发现此人的手段是相当高明。李世民是一个善用阳谋的人,但李治是一个阳谋阴谋一起上的厉害角色。尤其是废王皇后这件事上,更加能反映出李治性格冷酷的一面和高超的政治手腕。
在太子被废的余波中,李治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皇帝的冷酷。李治大肆清理李贤的剩余的党派,既然要废就要废得彻底。历史上一直说是武则天清除李贤的势力,事实上史书上一直写的是“上”,就是皇上李治。政治家就是政治家,对于输家是毫不留情的。
太子洗马刘纳言曾进《俳谐集》被李治责备教坏我儿子,给流放。
这个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人间惨案。
高政是太子贤的典膳丞,李治把他打发回家,让他父亲高真行自行训责。不想高政一进家门,迎来的是父亲的佩刀,直接一刀割裂了他的喉咙,紧接着他的伯父高审行一刀刺穿了他的腹部,最后他的堂哥高璇砍下他的头颅,扔到了家门外的路边。
他以为家是自己的避风港,不想是自己的葬身处。
高家表忠心的暴行连李治都震惊了,他极度厌恶他们的所作所为,讲他们贬到远方。也许因为是高政的遭遇正是自己儿子的写照,引起他心底少有不多的愧疚。
李贤原本是皇帝的爱子。没当太子前,李治是如此喜欢他,甚至亲自指给李勣显摆。可当他成为了太子,就如同父皇手里的棋子,可以随意抛弃。
李贤没有谋逆,天知地知,父知母知兄弟也知,可是所有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权衡,把他给牺牲了出去。
不知道李贤在别所看着窗外,内心是何等的痛苦。他自小没有母亲喜欢,但没关系,至少父皇是爱自己的。结果,如今父皇也不要他了。就连他最为宠爱的户奴也在最后一刻背叛他,污蔑他。
此刻,他也许会羡慕李弘,至少他死的时候还能以皇帝葬。
而自己就像出生的时候一样卑微。他生在路边,如同野草,最后也同野草,任人践踏,在路上凄惨地死去。
永隆元年八月二十二日,太子李贤被废为庶人。翌日,即八月二十三日,英王李哲(李显)被立为太子。
前后一天,这一对相差一岁的兄弟,一个从太子变成了庶人,一个人从王子变成了太子。
命运有时就是这么奇妙。
开耀元年十一月,李贤被废为庶人一年后,高宗下诏将他流放到巴州。此时他年仅二十八岁,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依次是光顺、守义和守礼。因父亲被黔缘故,他们随同父亲李贤一起被远滴。临行的时候,李显派使者去看他们,发现他们行李单薄,处境凄凉。
李显此时是春风得意的,他效仿当年父亲宽厚对待同样是竞争对手的李泰,也写下了一篇《请给庶人衣服表》上书请求帝后能够给李贤一个更加宽厚的待遇。
从后来出土的墓志铭中,我们知道,李贤并没有得到这个更加宽厚的待遇。
光宅元年二月,李贤死于巴州别宅,享年三十一岁。
李显对李贤到底如何呢?是真的纯善,还是假意施舍?
这一点无疑最清楚的除了李贤,就是李贤的子女。
以下要澄清的是几点,后人认为李贤的平反是李显做的,其实不是。
首先,李贤的后代。
李贤长子光顺天授年间因参与谋反被诛杀,次子守义在垂拱四年最先病死,三子守礼在武则天称帝后被幽闭于洛阳宫中十余年,直至圣历年间才被放出来。所以并不是李显放了李守礼,而是武则天和儿子后代的和解。
相反,历史著名的和亲公主金城公主是李守礼的女儿,年仅九岁就被李显送去吐蕃和亲。
其次,李贤的谥号。
李贤的谥号现在为人所知的是章怀。章怀二字都是很好的意思,文德远耀曰章,慈仁短折曰怀。但这个称号是李旦给的,而不是李显。
李显是维持了武则天给李贤的谥号:悼,意为肆行劳祀、恐惧从处,年中早夭。充分地表达了武则天对儿子与自己的决绝的痛恨。而这个谥号在已出土的两份墓志铭中都没有被提及,可见李守礼并不接受父亲这个谥号。
再次,李贤的官位。
李贤从庶人恢复为雍王,并不是李显所为,也是武则天恢复的。而李贤从雍王到太子的提升,也是李旦为自己二哥做的,也不是李显。
最后,李贤的墓葬。
李显唯一为李贤做的比较有价值的事是把他的棺柩从巴州移到了长安,陪葬在乾陵。但对比他同样死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的子女,李贤的墓葬就格外寒酸,无论是墓葬的规格还是陪葬品远不如自己的侄子懿德太子和侄女永泰公主。
李贤的子女对李显的态度是如何呢?
在两份墓志铭中,他们都不惜词藻赞美皇帝李治甚至是皇太后武则天,但对于李显只用了“当宸之帝”四个字,一笔带过,可见一斑。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李贤到底是怎么死的?
在墓志铭出土前,按照文献,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是武则天派丘神勣逼迫李贤自杀,甚至司马光直接就说是丘神勣杀的。
但《章怀太子墓志铭》出土以后,可以发现其实李贤的死是有一个过程。
原文是这样的:
永淳二年奉敕徙于巴州安置。土船馀俗,遥然巴宕之乡;竹节遗黎,逷蛮寶之戌。贾生赋鵬,虽坦坏于化物;孝章愁疾,竞延悲于促龄。以文明元年二月廿七日终于巴州之公馆。
这里有一个典故,就是贾生赋鵬。
西汉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鵩鸟(猫头鹰)飞入房间,停在座位的旁边。猫头鹰像鹃,旧时视为不吉祥之鸟。贾谊因被贬居长沙,长沙低洼潮湿,常自哀伤,以为寿命不长,如今鵩鸟进宅,更使他伤感不已,于是作《鵩鸟赋》抒发忧愤不平的情绪,并以老庄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以自我解脱。
也就是说当年李贤前往巴州的时候,已经想着自己可能活不久了。大家想想之前,他被废之前的时候,就能弹《宝庆乐》弹出哀愁来。到了被流放的时候,他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周围又是蛮荒质地,心情非常的低落。
孝章愁疾,就是说李贤忧愁成疾,他当时已经病了。
丘神勣过来的时候,的确就是一个例行的检查。但这个检查是很给流放的王子压力的,后来李显被流放,常常因为武则天派过来监视的使者要自杀。真的是兄弟同命。
李显被赶出去的时候还没有李贤那么抑郁,他都要死要活的,更何况已经是有愁疾的李贤。
其次,按照时间来算,从长安到巴州,路途需要一个月以上。李贤是二月二十七日去世,一个月以前,也就是丘神勣从长安出发的时候是一月下旬。此时,李显还没被废,他还没跟武则天吵架。武则天说要废他的时候是二月六日,还有十多天。
李显登基是正月一日,按照唐朝习惯,正月初一以后放三天假,就是初五上朝,处理政务。那么就会有官员下去通报,换新皇帝了。传到李贤这,大概就是二月十日左右。
而武则天让人去监视李贤大概时间约为一月十三日左右。就这十天不到还不足以让李显作大死。武则天很可能是新皇帝登基后让丘神勣观察和监控前太子李贤,以防他有异动。
而李贤刚知道李显登基不过十多天,就看到丘神勣来监视,越发觉得母亲绝对饶不了自己,肯定回不去了,人生绝望,自杀身亡。
所以李守礼作为李贤当时唯一存活的子嗣会说:“竞延悲于促龄。”并不是谁杀了他。
李贤是抑郁自杀。
李贤的死让武则天非常愤怒,认为这是不孝,这是对她的抗议。所以给他一个谥号:悼。
母子两的心结一直到李贤死都没有化解。
而李贤在巴州抑郁成疾的时候,开耀二年正月,李显的长子李重润出生,高宗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在李重润满月时,改年号为永淳,并且还破天荒地将这位襁褓中的孙子立为皇太孙。
第二年,李治去世,李显继承皇位。也就是弘道二年正月一日,李显以中宗即位,改元嗣圣。
李显从当太子一直到当皇帝,在母亲的扶持下过得相当滋润,以至于给他一种错觉,他登基之后可以为所欲为。
李贤远在巴州,不知道他是否想起自己还是太子时,在担惊受怕中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辞。
《黄台瓜辞》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这首小诗冥冥中成为了他们兄弟的谶语,用命运的车轮一一履行。
他不知道,李显也不知道。
——更——
第二章 错爱娇儿一场空
李显,出生于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的长安。此时正是武则天当皇后才满一年左右。永徽六年,武则天有多苦逼,这一年她就有多得意。
不仅自己的大儿子李弘被立为了太子,父亲被封为了周国公,她当皇后生下的第一个孩子还是儿子,更加证明了她才是天命所归的皇后。
李显的出生可以说是武则天最光辉的一次生育,并且被详细地记录下来,不过不是被史官们记的,是由大慈恩寺里的大和尚们,因为这次生育和玄奘紧紧相关。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中第九卷,记载了李显出生前后的种种细节,甚至具体的生日时间和出生时辰。
冬十月中宫在难。归依三宝。请垂加祐。
冬天的十月,武皇后要生了,担心自己会难产,便请求玄奘为自己祈福,佛祖保佑。
玄奘立刻为她诵经祈福,并且告诉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而且你怀的是个男孩(真没想到唐僧还能有B超功能)。如果能平安生下,我就为他出家(当然不可能让李显还没出生就做和尚,就是玄奘会收他为徒,为他向佛祖祈福的意思)。
武皇后很高兴,十一月五日赏赐给玄奘用金缕做的袈裟一件和其他杂物数十件。面对那么贵重的礼物,玄奘很是惶恐,赶紧来到宫殿里谢恩。此时大约是申时末,忽有一赤雀飞来止于御帐。
玄奘见了赶紧上表祝贺,说这是皇帝和皇后的贤德连羽族都被感动了,才会有此神迹。
羽族:黑人问号脸。
当时约莫下午五点左右,赤雀可能只是下来吃个晚饭。
这里我插一句嘴,历史上的玄奘大师远远没有大家以为那么清醒脱俗不造作。事实上他是一个很通透的人,为人处事的高手,正所谓红尘作风,扶摇直上,潜心治学,古刹名寺,都不耽误。
皇帝李治听了以后,心里还来不及高兴,这时宫里就传来喜讯说皇后已经平安生下孩子了。这份资料里还描述了一番李显刚出生的样子“端正奇特。神光满院。自庭烛天。”
我当时读到这段,一度怀疑武则天这是生了个菲利普灯泡吗?
整个院都亮了,还不是节能型灯泡。
李治本来就人逢喜事精神爽,干掉了老舅,去掉了老婆,拿回了皇权,一记全垒打将关陇集团和士族势力揍得一直在数星星。他当时估计做梦都想夸夸自己真的好棒棒。
正当他愁着怎么夸自己,玄奘这头心有灵犀送来的羽族锦旗——赤雀,新老婆更是给他献上了一枚华丽的勋章——自带美颜特效的儿子。
如果显庆元年十一月五日这天,李治要有什么BGM的话,那应该是《今天是个好日子》。对李治如此,对武则天更是如此。他立刻让玄奘给儿子祈福,号佛光王。
大家可能不知道玄奘当时在大唐佛教界的地位。本来玄奘在出国前已经是得道的高僧,一堆和尚为他打call。他回来以后,更是成了全民偶像,李世民和李治父子俩都劝他还俗跟着自己做大官。可玄奘一心求佛,于是就在大慈恩寺里研究佛法。可是哥不在江湖,江湖流传着哥的传说一千遍。玄奘在佛教乃至整个大唐相当于现在一百个周天王在华语乐坛的地位。
尤其是武则天受母亲影响,也是一名佛教徒,对玄奘的崇拜,不说是粉丝俱乐部的主席,第一排打call的位置里一定有她。
有玄奘为自己诵经祈福,武皇后感动得不要不要的,使劲刷礼物,把偶像都给吓到了。
我超级爱星爷,如果星爷在产房外为我唱ONLY YOU,别说难产,就是生恐龙,我也表示:神,赐给我力量!
李显生下来三天,玄奘又上书了,总而言之就是小皇子非常有福气,说他是法王之子转世,如今平安生下,就要还愿了。(吐槽一句,真是法王之子的话,估计法王也是给他气得:滚去投胎,本王没你这儿子)。
于是,李显满月的时候,十二月五日,高宗批准为佛光王剃度7人,并请玄奘为佛光王剃发。随即,玄奘大庆佛光王满月,进呈法服。李显就算是他的徒弟了。
我有时想想为啥李显总能逢凶化吉,给扔到房陵都能平安归位。回来以后又把朝廷给搅混得一团星云那么乱,还能得人祭拜。事后,史官争相帮他甩锅,洗白,演白莲。
因为他真的被大师开过光啊!
以后也别转发锦鲤了,干脆转发李显,玄奘认证!
李显的出生诠释什么叫赢在人生的起跑线?
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还有白龙马要废多大的劲才能做唐僧徒弟。李显没出生,已经被唐僧收为弟子了!
他从出生前一个月到满月,简直一场佛教的大型盛事。
前面一段时间不是有个印度首富嫁女儿,请了碧昂斯来唱歌吗?
这和李显比起来,简直就是田舍翁。现在西方世界谁有本事能请梵蒂冈教皇给自己举办一个月的弥撒庆祝出生?
所以,别说和李贤那个生在路边的倒霉蛋比,就是和整个大唐王朝的皇子比,李显的出生盛况也算是名列前茅的。
李显这么小的孩子当然不会懂这些,这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给武皇后的荣耀。
武则天看着给玄奘开过光的儿子李显,内心是何等的激动,何等的自豪。所以,她一直就更加疼爱李显,你也就不难理解了吧。
这不是儿子,这是她的功勋章啊!
从我之前讲李贤时,大家也可以看出来,少年乃至青年时的李显并不是大家以为的那般懦弱胆怯,甚至自卑。自小便得到圣僧加持的皇子,并列和太子一起接受祈福的皇子,要说他会自卑懦弱,你信吗?事实上,他还挺争强好胜,甚至脾气上来,还会很冲动。就像神龙元年,张柬之劝已复位的李显诛诸武时言:“主上昔为英王,时称勇烈。”说的就是青年时候的李显,脾气并不好。
这一点在他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那和大臣直接对呛的暴脾气,
呵呵。真是本事不大,脾气不小。
李显是李治的第七子,武则天的第三子,前头有两个,其实如果没有意外轮不到他坐这个位置。李显比较好玩乐,读书治学远不如李贤和李弘。
其中一个事例,他当太子以后,李治请了著名隐士田游岩做太子洗马。后来老田因“在东宫无所规益”被右卫副率蒋俨“以书责之。”
这个责备肯定不是说这个老师不行,其实是说李显读书没读出成绩,所以甩锅老师教得不好。
别的不行,李显对母亲的服从还是非常彻底的。就是在李弘去世那一年,也就是立李贤为太子的前一年,李显的发妻赵王妃被武则天杀害了。
关于李显,很多人都知道他的皇后是韦氏。但很少人知道他之前有一个发妻是赵氏,又名和思皇后。
史书上记载的是因为武则天嫉妒李治对常乐公主好,而常乐公主是赵氏(周王妃)的母亲,所以武则天迁怒于她女儿,杀了周王妃。
常乐公主是唐高祖的第七个女儿,也就是李治的姑姑。她嫁给了赵瑰,也是唐朝左千牛将军。史书上,关于赵氏被杀记录得很奇怪。
首先李治为什么会对姑姑好,并不是他们感情有多好,而是因为李显娶了她的女儿。大家是儿女亲家了,亲上加亲,所以关系好。这有什么问题吗?
整个武则天厌恶赵氏的逻辑是这样的。
武则天讨厌赵氏——嫉妒常乐公主受宠——李显娶了赵氏
……
武则天是更年期吗?
我们来看看这是怎么回事。
武则天杀儿媳妇,不是只杀了赵氏一个,她后来也杀了李旦的刘氏和窦氏。
这三个人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父亲或者祖父都是李家的女婿。
赵氏的母亲是唐高祖的女儿常乐公主。
刘氏的祖父娶了平寿县主。
窦氏的祖父也是娶了唐高祖的女儿襄阳公主。
他们都是李家的外戚。
武则天杀赵氏,就是她想彻底地掌控李显的标志,她不希望李显的正妻是来自李家的支持者。
这个行为恰恰说明了她当时一心要扶李显上位,自己当掌权的太后。
吕后其实也有过相同逻辑的举动,就是她要刘盈娶姐姐的女儿张皇后。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为。
首先,皇后这个位置真的不像娘道女主似得天天喊着“我要生儿子”,一个皇家子宫。事实上历史上没有生育的皇后也不在少数,但她们也成为了手握重权的太后,比如我之前说的冯太后,还有近代的慈安太后。
其次,皇后也不是什么宫斗剧里演的那种动不动打胎的计生委大队长。她的威信不仅仅来自她在后宫等同天子的地位,管理一群七嘴八舌的女人,只是皇后工作内容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很多时候,合格的皇后把赏罚立威做到位了,她几乎不用管后宫女人,例如长孙皇后。乾隆的孝贤纯皇后的历史记录也没有太多关于后宫的事,更多是她如何配合皇帝进行祭祀,梳理孝的形象等国家活动。就像我之前说的,你是一个大佬,做的是管好你的陈浩南,不是带着小弟去街头砍人。掉价!
事实上,皇后是一个有实权,并且能对天下产生巨大影响的官职,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僚系统中最重要的官职之一。
古有外事五权,内事五枚。就是皇帝主外,有五权,也就是治国五事。
《逸周书·五权》:“五权:一曰地,地以权民;二曰物,物以权官;三曰鄙,鄙以权庶;四曰刑,刑以权常;五曰食,食以权爵。”
内事五枚,是对应五权的监督和制衡。
权,从木从雚。本义:黄花木。因其坚硬、难以变形,被用于秤之杆、锤之柄、拄之杖。
枚,从木从攵。木,枝干;攵,戒尺。本义:宫中之树。被用于监督、执杖王权的器具。
五枚其实就是支撑五事(五权)的财权总称,取梅花标识,均由王族中母系执掌,取其“母仪天下、艸盛上出”的意思,协助以父系为主的王族、进行对五权的管理、平衡。这是才是皇后最主要的工作。
皇帝皇后掌握天下最大的权力,彼此联手,带着群臣斗智斗勇,共同治理天下,才是真正健康理想的封建朝廷运营状态。如贞观之治中离不开长孙皇后的功劳。
所以皇后如此这么重要的岗位,当然不能轻易交给别人,于是变成了几乎每一届封建政治斗争的重要位置。吕后是要完全掌控朝廷,掌控刘盈,所以她不可能允许刘盈的皇后位置来自其他势力家族,只能来自吕家。
武则天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她不会允许她未来的傀儡皇帝的皇后是来自李家势力的家族。
回头看李弘,李弘的妻子是裴氏,裴居道的女儿,出身庶民,他祖上有当官,但不是士族。裴居道这个人很有意思,因为他靠着祖上的官和女儿,当了左金吾将军。然后就没然后了,直到武则天当太后执政后,蹭蹭地上位,做到了宰相职。武则天当皇帝那一年,把他给杀了。说明很早之前,裴居道已经是武则天的亲信(支持她当太后,但不支持她当皇帝),李治甚至都不知道这件事。也就是说李弘活着的时候,武则天已经渐渐地把握他的生活。如果李弘不死,继位当皇帝,他将面对的是前朝后宫都为母亲武则天所控制。
李弘身体不好,与裴氏成亲两年没有所出,目测可能是没办法生育。即便他当上皇帝,子承父,弟承兄,大概率也是李弘的弟弟继承大统。武则天为长远打算,决定要扶持李显,所以她第一步就杀了李显出身李家支持者的正妻。
历史上一直说武则天和李贤之间争斗是因为李贤和武则天争权,其实并没有。武则天已经是二圣之一,他则是一个刚刚走马上任的太子,屁股都没坐热,就去和二圣斗?李贤是一个王子,不是脑残。即便他监国过程中,也没做出什么针对武则天的事。可是在他当太子之前,武则天已经决定要除掉他了。这就是兔子戴不戴帽子都会被揍原理。
李贤的妻子是房氏,父亲是房仁裕,房玄龄的族兄,根正苗红的李氏家族支持者。她没有死在武则天的手里,因为没必要。武则天根本没打算让李贤即位,她也不可能是皇后。
武则天从头到尾不相信这个儿子,因为她一直不喜欢他。生他的痛苦和屈辱实在让她对这个儿子始终没办法打从心眼里接受。或者这么说心高气傲的武则天没办法接受她曾经卑贱地在路边生孩子这个事实。当时没有贵族妇女会在路边生孩子的。她不接受这个过去,所以连带着也没办法接受李贤。所以历史上没有留下武则天疼爱李贤的记录,更多是李治对李贤的好。作为父亲来说,李治也没痛没痒的,多一个儿子,他还是很高兴的。说不定因为这段经历,对李贤还有种特殊的感情。
我读这段历史,有时想,哪怕李贤出生在昭陵,他都不会遭遇如此不公。就是在路边,这个地点实在太让武则天痛苦和难堪了。
你想想,你刚刚被人说卑贱,上不了台面。一转头,你就真的就像村妇一样把孩子生路边。你气不气?难过不难过?委屈不委屈?这孩子就是早一点出生,晚一点,都比这强。
李弘的妻子,她是精心挑选的。李显的妻子选错了,她就把这个错误扭转过来。剩下的韦氏娘家根本不值一提,也是武则天放心的原因。
而李旦能够娶刘氏和窦氏,恰恰说明了在李旦娶亲的时候,武则天也没想过让他当皇帝。李旦称帝是一个意外。李弘去世也是一个意外,否则李显不可能这么娶亲。
武则天杀李显的正妻赵氏,是一个必要的步骤,同时也是一个试探,就像她后来用同样的办法试探李旦。
李显面对正妻被杀,他的反应是没反应,然后给了自己的答案,就是明崇俨的貌类太宗,相王相最贵。这是一个母子的默契。我知道你想当太后,我愿意全力支持你。
李显对这个赵氏没感情到什么地步,就是他复位了恢复了赵氏皇后的称号,但没有招魂仪式,甚至都没有去找她的尸骨,完全没有让她陪葬自己的想法。
这个年轻的夫人死得很惨,她是被困死了内侍省的女牢里,尸体腐烂才被发现。这么凄惨,李显都不为所动。后来李显去世不久,韦氏作乱失败,大家不想要韦氏与李显合葬,就自发去找赵氏的墓地。时间太久怎么也找不到了,只能用衣物代替。
李显作为赵氏的丈夫,他要不就是完全不在乎妻子的遗体所以不知道,要不就是知道但完全不想去找。我不知道哪个可能性显得李显的人品更糟糕。
毕竟赵氏不是像窦氏和刘氏被秘密杀害,她是死在内侍省女牢里,当时武则天还是皇后,只要他有心怎么可能不知道。
当时李显十九岁,赵氏也差不多,可能更小些,十多岁的花季女孩无缘无故地死于非命。武则天下得了狠手,为了保住皇后这个位置不被外人占据,她是恶婆婆没跑。
可是李显才十九岁,一夜夫妻百日恩,自己的妻子就这样被杀了。年轻时,不懂事,没办法。他再当皇帝后也没想过找一下,给人一好点的墓地,由着自己的发妻躺在不知名的地方继续做孤魂野鬼。最后还是李旦帮自己嫂子招的魂,陪的葬(第三部分,我会细细说李旦。我挺佩服他的,忍辱负重,心存善念,不改初心,司马光说他宽厚,真没错)。
想想李显在这件事的所作所为真是让人心寒。事实上他已经把这个妻子当成了一个投名状,献给武则天。他这种完全服从的态度,才是他上位的最终原因。
所以他上位后的翻脸,才完全出乎了武则天的意料之外。
——更——
唐中宗李显被废除不过数日,有飞骑兵士十余人于坊曲里小酒馆里饮酒。这些日子里可把他们折磨得够呛。目睹了皇帝从登基到被废不过四十日,他们也是经历过腥风血雨的人。酒足饭饱之后,其中一位忍不住把这几日的郁闷借着酒劲倾诉出来。
“早知入宫废皇上无勋赏,不如事奉庐陵王。”
庐陵王就是数日前被废的唐中宗李显。此话一出,得到了在场数位同僚的连连点头。是啊,谁当兵不图个荣华富贵?
结果,酒席还未散去,一列禁军已经将他们团团围住。他们酒劲还没散去,人已经被扔进了羽林狱。等待他们的将是无穷无尽的拷打,监狱里充斥着血腥味和腐肉味,而这样的味道还会充斥在接下来的二十一年。
这些飞骑士兵在不间断的逼问拷打中,甚至没有发现他们其中少了一个人。这个人早就被授五品官位,在家里抚摸着自己崭新的浅绯小朵花绣纹官袍。而在监狱里无论是出于义气还是忠心或是恐惧始终没有开口出卖同伴的飞骑士兵纷纷被处以绞刑。而那些说出秘密的人则是立刻被斩首。而告密不仅是升官的办法,也是唯一能活着从监狱里走出去的办法。
几乎持续在整个武则天时代的告密之风就从长安曲坊里一个小小下班小聚开始,从李显被废开始。
这就是著名的坊曲飞骑案。
首先和大家聊一下什么是飞骑。
飞骑,唐代羽林军军士之名。唐初﹐以随李渊起兵太原的部分将士置北门(玄武门)屯营﹐所领兵号为“元从禁军”。李世民当皇帝后就把它分置左右屯营﹐所领兵名飞骑﹐隶属屯卫。李治又把左右屯营脱离屯卫独立。同年﹐改屯营为左右羽林军﹐所领之兵一度改名羽林郎﹐不久仍旧名飞骑。
简单而言,就是皇家保安。从北门屯营始置到羽林军建立后的一段时间内﹐飞骑都是守卫宫禁的主要力量。一直到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改万骑为龙武军﹐地位驾于羽林之上﹐飞骑不再是北门军主要力量,告别了它长期在唐朝宫廷政变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李显在短短的55天已经收买了至少一部分的飞骑兵,让他们有一个选择:武后和唐中宗。
大家不要太天然以为李显一旦继承皇位,就天然继承皇权。如果事情都是那么简单,也就没有所谓的宫斗了。即便有了皇位,权利永远都是要自己去争取的。这一点来说,皇帝和平民没有太大的区别。
李显当皇帝这件事上,李治并没有太大的信心,所以遗诏令裴炎辅佐新君之余,还加了一句“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所以加这条也是李治对武则天的放心。
比起大臣们担心武则天会变成吕后,李治反而更放心。因为吕后的兄弟吕释之是有战功的,在刘邦晚年时不仅有侯位,也有实权,再加上妹夫樊哙,吕氏家族在朝廷已经颇有势力。政治不是比武,靠着的往往是势,而不是一人之勇。
李治和武则天也是通过夺势赢了长孙无忌。武则天有心要做吕后,并没有家族势力可以支持她。同时,自己的几个儿子年级不能算是幼儿,谈不上什么子弱母强(至少年龄不是儿子们的弱势,虽然智商是)。这也是李治从头到尾没有想过防武则天的原因。同时这也导致后期武则天必须要自己来当这个皇帝,而不是继续让儿子当傀儡。
可以这么说李治对太子的制约,导致了武后对太子的掌控。同时李治对武则天的制衡,又导致了官员对朝廷的投机。这个人就是裴炎。
裴炎从开始就没想过好好辅导李显,于是在唐高宗去世三天,他就上述说“太子未即位,未应宣敕,有要速处分,望宣天后令于中书、门下施行。”这可以看成裴炎和武则天的一桩政治交易。
要知道在高宗打压士族的时期,像裴炎这样的士族子弟日子并不好过。裴炎能上位,也是因为李贤案里,他作为主审之一,毫不犹豫地打压李贤,给武则天留下深刻的印象,得到了后来步步高升的机会。
裴炎和刘仁轨、薛元超三个宰相是李治钦定的辅佐太子的三位顾命大臣。裴炎随太子奉召赴东都。后来李治驾崩于洛阳,薛元超抱病前去赴丧,但很快回家休养没几天,就跟着李治的脚步上了黄泉。刘仁轨作为军事力量,留守京师。裴炎成为资格最老权力最大,而且唯一在洛阳的宰相。他代表着文官。
他的建议不仅是让武则天大权在握,更是让自己宰相的权力得到空前膨胀。
唐初,政事堂建在门下省。唐中宗继位,裴炎改任中书令,并将政事堂由门下省移到中书省,变成由宰相主持的定期朝政会议,议决一切朝廷大事。
如果没有“天后令于中书、门下施行”,裴炎很难办到。
三省六部制很复杂,简单而言,就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裴炎把政事堂从门下移到中书无非是想加大他作为宰相的权力。
作为一个政客,这是无可非议的。
其实李显面对的政局和李治当年颇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后宫和朝廷勾结,自己只能做一个傀儡宝宝。
当然,是个皇帝都不愿意做傀儡。
所以,李治借着废王皇后,扶持武则天,打压长孙无忌。
李显学了李治宽厚对待李泰,也就开始像模像样地学李治扶持他的皇后——韦氏。
可是他只看到了李治扶持武则天,没看到李治能够这么做的前提是李勣和寒门子弟。
寒门并不是指贫民,指的是寒微的门第,专指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也叫庶族,是相对于中国古代的贵族——士族而言。
李治能够开局靠的全是借力打力,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破了僵局。而且他也不是一次就成功了,从贞观二十三年到永徽七年,中间整整经历了七年。
李显想一口气吃个大胖子,也不看看自己是怎么上台的。
李治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怎么上来的,所以在皇位还没坐稳的时候,和舅舅荣辱与共,一起干掉皇位的威胁者。皇位稳固后,再扶持被舅舅打压的武将李勣和寒族子弟,借武则天为由,聚集名为长孙无忌掌控下不稳定因素在自己旗下,化为自己的势力。最后稳定了李勣(军权),一举拿下。
步步为营,稳打稳扎。
李显做了什么呢?短短的55天里,他完美地避开了所有的正确答案。
春,正月,甲申朔,改元嗣圣,赦天下。
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擢后父玄贞自普州参军为豫州刺史。
癸巳,以左散骑常侍杜陵韦弘敏为太府卿、同中书门下三品。
中宗欲以韦玄贞为侍中,又欲授乳母之子五品官;裴炎固争,中宗怒曰:“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炎惧,白太后,密谋废立。
——《资治通鉴》
136个字描述了李显的忘恩负义和愚不可及。
当时朝廷上有几股势力可以选择:寒族代表武则天(亲娘),士族代表裴炎,武官和李家支持者刘仁轨,最不济还有弟弟李旦。
可以说经过李治几十年的制衡,留给李显的朝廷上几股势力彼此制衡,除了出身卑微的武则天好点,其他的势力基本不能翻出大水花。即便是武则天,李显如果选择支持其他的任一势力,也能引起两虎相争,自己坐收渔利。
也就是当时朝廷上有几股势力,李显选择任何一个,都能稳住皇位。
这是一道没有错误选项的选择题。
结果,李显硬是创造了一个错误选项,然后选错。
他选择了外戚,还不是武则天的亲戚,是自己老婆的亲戚。他选择了京兆韦氏。问题是京兆韦氏在唐朝初期混得并不好,基本靠的是嫁(卖)女儿。再加上李治时期,对士族的打击,京兆韦氏混得更是凄惨。所以武则天才那么放心地让韦氏做太子妃,甚至是皇后。
而李显一上台就开始不断地给韦氏开后门。尤其是韦后的父亲韦玄贞。在这之前,朝廷上的人听到他的名字,第一反应会是:
你谁啊?!
韦玄贞原本是一个普州参军,顶多一个七品官,一个月时间升到了侍中,门下省长官,位正三品,与尚书仆射、中书令同居宰相之职。这个位置和裴炎同级别了!
这相当于从县长一下升到了(zhong)(yang)常委。
这后门开的那么宽,结果当然刚(肛)烈(裂)!
裴炎干了多少事,做了多少交易,好容易才拿到了中书令。
韦玄贞一个七品芝麻官因为嫁女儿升到和裴炎一个级别。
李治都不敢这么干!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李治只给他们家亲戚爵位,而不是官位。一方面防止外戚干政,一方面也不能引起其他势力的眼红和抗议。
李显这么明目张胆地拉帮结派,裴炎这个老狐狸会不知道他想做什么事吗?
于是他当场反驳,这其实是给李显最后的抢救机会。想不到李显毅然决然自个发掉氧气管:
人生自古谁无死,哥我今个儿要作死!
面对裴炎这个老鬼,李显皮头就是怼一句:
老子就是把整个天下给韦氏,有什么不可以吗?!
李显这时是螃蟹精上了身,一心想要横着走。
裴炎没有长孙无忌根基深,憋着一肚子气,他第一时间就去找帮手——武则天。
资治通鉴是这么说的:炎惧,白太后,密谋废立。
大家一直以为李显的废立是武则天一个人说得算的事,其实并不是。这是大臣集体的默契。
李显刚上位就急于开创自己的势力,要从已有的朝廷势力里强行分一块蛋糕,没有一个人会同意的。
李显上台55天被废,时间之短令人咂舌,其实历史上也有一个人和他千年的你我,遥相呼应。青史册内有知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就是前几年被发掘出来的刘沫沫——海昏侯刘贺。
班固《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记载刘贺即位27天做的荒唐事就有一样:取诸侯王、列侯、二千石绶及墨缓、黄绶以并佩昌邑郎官者免奴。变易节上黄旄以赤。发御府金钱、刀剑、玉器、采缯、赏赐所与游戏者。
其实说白了就是大肆册封和提拔自己的亲信,企图在朝廷里树立自己的势力。
这就动了所有人的蛋糕,于是霍光统领全臣商量废除刘贺,然后“白太后”,再由上官太后下旨废除刘贺。
短短数日,刘贺的臣子被阻隔在墙外,他一个人在墙内不知所措,还以为是自己的臣子做错了什么事。当时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被废除了。可听见太后要传召自己,刘贺这才知道自己大祸临头,连连发出质问:“我做错了什么?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千年后,武则天带着禁军冲上大殿的时候,宣布废除唐中宗。李显坐在宝座上,看着自己被人给扶(拖)下来,他看着面前白发太后,平日里最为疼爱自己的母亲此时面色铁青,他也问出同样的话:“我何罪?”
历史的泥印子就是这么相似,肯定是同一公司出产的车轮。
我不知道当时武则天的心情。她费尽心机扶儿子上位,辛苦程度不下于霍光,可是儿子还能一脸无辜地看着自己:“我何罪?”
李显真的不知道自己何罪吗?
就像通过现在对海昏侯墓挖掘,我们也发现刘贺非但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昏庸。实际上,他研习儒学,知书达理,而且颇有抱负和野心。正是这份野心让他在短短的27天就被霍光赶了下去。
李显当然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他为什么会如此做?
事实上分析当时朝廷的局势,其实你会发现李显可以选择的势力并不多,如果他要完全自立的话。
裴炎已经是武则天的人,李显是清楚的。
刘仁轨位高权重,自己当了几年太子,一无功业,二无实权。即便依靠他,自己很可能是从母亲手里的傀儡转手到另一个人手里。
李贤是怎么在自己和母亲的共同努力下挤下去的,他清楚,李旦也清楚。李旦愿不愿意和李显合作是一回事,李显信不过李旦又是另一回事。再说李显怎么可能会兑现当年“相王相最贵”的诺言。那时,他还没儿子,现在他有儿子了。他别说和弟弟联合,没搞死他以绝后患都是因为他现在没办法。
当年,李泰投入李世民的怀里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会杀了儿子把位置传给李治。李世民感动得一塌糊涂,还和大臣炫耀。褚逐良看着此时智商已经化整为零的老大,强按翻白眼的冲动回答:“陛下失言。安有为天下主而杀其爱子,授国晋王乎?”
老大,天下有杀儿子传位给弟弟的人事吗?你醒醒吧!
李世民一听,顿时泪奔:青雀,你坑爹啊!
同样,李泰坑爹,李显坑妈!
李显给老婆亲戚开后门,不仅是因为菊花残,不想为母亲所掌控,更是他不想兑现当年和母亲之间的许诺。
朝廷上任一一股势力,他都没办法掌控,于是他打算独树一帜。这是李显没有办法的办法。
回到开头,他不仅在朝廷上收买人心,发展势力,还收买飞骑军。这也是最伤武则天心的事。
飞骑军守卫皇宫内院,李显收买飞骑军,如果不是为了政变,难道是为了东西市的胡饼外卖?
宫廷政变针对的是谁?昭然若揭。
李显的所作所为是对作为母亲和太后的武则天双重背叛。武则天那叫一个气啊,带着人就冲上殿,当着文武百官就把他给废了!
所以武则天回答他:“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
你要把天下给韦玄贞,这不是罪吗?
作为儿子,你欺瞒母亲,企图政变,谋害于我,是谓不孝!
作为皇帝,你无视百官,专横跋扈,谋天下为私利,是谓不仁!
不仁不孝,不废你废谁?!
一直由自己扶持起来的李显一旦上位就会背叛自己,甚至还可能要谋害自己,武则天对扶持儿子这件事,自己当太后已经基本绝望了。
年长的儿子根本不可能配合自己当傀儡,随时随地自己就能变长孙无忌,落个冷宫退休算李治保佑。
此时,李旦已经快22岁了,也不可能长期为自己所控。
武则天这时才算明白李治的厉害。此时,武则天也有60岁了,就是现在生,也生不出小儿子。何况朝廷上,武氏几乎无一人担任重要官职。
你再厉害,你斗不过时间,斗不过岁月。
要不然认命,继续当一号马仔,乖乖扶持儿子上位后,退到后宫养老;要不然鱼死网破,由着别人蹬鼻子上脸,给他人做嫁衣裳。
比如裴炎,一心学霍光,扶持新帝后,一家独大。
可武则天真真是一个神人。面对这样的绝境,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得上。她又用了八年的时间,改天换地,终于争取到了自己的天地。
武则天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已经下定决心。既然没有傀儡,那就不要傀儡,我自己上,自己冲到最前头,我也要当一回家。
李显被废后,被封庐陵王,发配到房州时,他的妻子韦氏生下了小女儿。李显行李单薄,一时竟然找不到给女儿的襁褓,只能脱下自己的长袍将女儿裹住保暖。所以这个女儿就被命名为李裹儿。无论后来这个女儿做了多少恶事,但她的到来的确给落魄的李显一丝丝喜悦。
此时宫里即位为皇帝的李旦并没有登基仪式,甚至住在别殿。他没有去送别李显,他就静静地坐在宫殿里,淡淡地看着一切。
李旦看起来是如此的安静,在历史上他一向是软弱的,懦弱的,甚至隐形的,被戏称为六味地黄丸。可在后来的神龙政变里,当李显在武则天面前唯唯诺诺时,是他带着南牙兵马把张易之的同党抓拿入狱。当武则天将他软禁,他还有一批愿意为他献出生命的死士。
他的妻子被杀的时候,他依旧是安静的。可是他一旦恢复位置,他为她们招魂,将她们早早安排在自己陵墓的身旁,所有的帐一笔笔清算。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虽然大家总是彼此祝愿万事顺意。可万事都不顺的时候,不如学学李旦,保持安静,保持希望。
与其说武后六年是为了当皇帝做准备,不如说是李旦为了日后李氏复兴夺权蓄力。
——更——
第三章 六年日月革唐命
这里,我插一句题外话。
虽然某教授曾经给过一个观点认为李贤非武则天亲生,但其实细究起来并非如此(我之所以说教授给的只能是个观点,而不是定论。因为历史也是在发展的。随着考古文物发掘,很多历史信息都会被纠正过来。如李贤之前都被认定是武则天所杀,墓志铭出来了以后,就知道其实他是忧郁症。李贤的年纪在《新唐书》是三十四岁,现在墓志铭出来以后,确定他是三十一岁。哪怕我现在说的,也是我根据目前手头上的资料得出的观点,也未必是定论)。
我们来看看武则天的六个孩子出生年:
李弘652年未知
安定公主654年未知
李贤655年1月29日
李显656年11月5日
李旦662年6月22日
太平公主约665年
现在存疑的就是安定公主,武则天的长女是什么时候出生,或者准确来说她是因为什么原因死的。
首先大家得明白,武则天杀女是不可能的。王皇后也不可能杀公主。
王皇后作为皇后,涉嫌谋杀皇帝的血脉,这件事如果真的发生,不可能没有审讯,绝对会是惊动整个朝廷的大事。而事实上,这件事在整个资治通鉴里,除了李治喊了一句:“皇后杀我女儿。”然后就没然后了。
这个逻辑本身就说不通。
再说王皇后作为皇后杀死公主,在唐律中叫义绝。按唐律规定,所谓义绝,指夫妻任何一方,对另一方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有殴、杀等情事者,必须强制离异,违者判处徒刑。
王皇后是要被问讯的,结果也没有。
至于武则天杀女陷害王皇后……义绝的惩罚对武则天也是有效的呀。
再说,武则天和李治从头到尾的目标都不是王皇后,而是她背后的长孙无忌。她杀女,栽赃给王皇后,反而是给长孙无忌一个机会,借着审讯,翻过来扣武则天一个误杀皇族也是可能的。别忘了,唐律是在长孙无忌的主持下编成的。只要涉及到法律,李治和武则天在长孙无忌面前等同渣渣灰。
但资治通鉴这一条信息还是很有价值的,就是透露了安定公主的死因和出生时间。
《资治通鉴》记载: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又畏大臣不从,乃与昭仪幸太尉长孙无忌第,酣饮极欢,席上拜无忌宠姬子三人皆为朝散大夫,仍载金宝缯锦十车以赐无忌。上因从容言皇后无子以讽无忌,无忌对以他语,竟不顺旨,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昭仪又令母杨氏诣无忌第,屡有祈请,无忌终不许。礼部尚书许敬宗亦数劝无忌,无忌厉色折之。
敷之以被,说明当时天气是比较冷的。而且这个被子肯定不薄,至少要有相当的厚度,否则不用发被观之,揭开被子去看。此外,天气寒冷才会用被子盖住孩子的脸。
也就是小公主死亡时间不是在早春,就是在寒冬。
那么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呢。
资治通鉴记载小公主死后。李治就要废后,于是他带着武则天去长孙无忌那做客,企图说服他让武则天当皇后。但长孙无忌都是一副看不起武则天的样子,让他们很不高兴。
甚至礼部尚书许敬宗劝长孙无忌也没有用,还给他骂了回去。
《资治通鉴》记载:同年三月,戊午,上行幸万年宫。庚申,加赠武德功臣屈突通等十三人官。
为什么三月加赠武德功臣呢?因为“昭仪欲追赠其父而无名,故托以褒赏功臣,遍赠屈突通等,而武士彟预焉。”就是说武则天为了提升自己地位,想要追赠父亲功名,可惜没有理由,所以特地加赠了武德功臣,把父亲包含在里面。
这个举措针对的就是他们去说服长孙无忌时对方对武则天的轻视。
那么武则天和李治去拜访长孙无忌就是二月末。也就是说安定公主去世的时间就是二月末之前。
此外,三月份,李治去了万年宮。万年宮又名九成宮,是唐朝皇帝经常去避暑的离宫。
农历三月就去避暑,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
这在唐朝并不奇怪。
从公元6世纪中叶到公元8世纪初,即隋朝(581~618)到盛唐时期(618~755),是中国历史时代气候变化的第四温暖期,天气普遍炎热。
像杨贵妃吃的荔枝不是来自岭南,而是来自四川盆地。
回到小公主去世时,覆被于她是个常态。那么这个时间还要往前推移,极有可能是二月中旬。值得注意的就是唐朝婴儿死亡率非常高,尤其是冬天和早春两个时节。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清朝。
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原因并不复杂。
第一,唐朝天寒时室内都会焚烧木炭。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一句:心忧炭贱愿天寒。可见烧炭取暖依旧是唐人主要的过冬方式。天气寒冷,小公主所在的宫殿也是也是捂得严实,空气不流通,有的炭没有得到充分的氧气燃烧就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第二,敷之以被。也是古人(现在很多老人也会)担心孩子着凉,常有的做法。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厚重的棉被盖在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脸上。
身子骨不够强筋的孩子无力挣扎,窒息而死也就不奇怪了。
小公主很可能就是遭受同样的命运。
上至,昭仪阳欢笑。
武则天应该已经从生产中恢复过来了。小公主的出生时间最晚不会迟于一月中旬。
武则天一月中旬生下小公主,二月中旬小公主去世。
《旧唐书》记载武则天于,十二月戊午,发京师谒昭陵,在路生皇子贤。
正常的怀孕时间是285天,也就是九个半月。
二月到十二月,是十个月没错,但这一年有一个闰四月,就是四月重复了一个月,也就是永徽五年从二月到十二月其实是十一个月。时间上是相对充裕的。
为什么我知道永徽五年有一个闰四月呢?
因为闰四月这个月下大雨,山洪爆发,把玄武门给冲了。后来的名将薛仁贵急得爬上城楼大喊:“人呢?!都死哪去啦?!”洪水也没放过万年宮,李治也是深更半夜从床上跳下来,连滚带爬地带着武则天爬到高处,捡回了一条命。
所以说这年武则天是名副其实的水逆。女儿死了,洪水来了,马路牙子下了崽。真的是够了。
按照这个推算,李贤很可能就是在万年宮里怀上的(李治,武则天,你们不是去避暑吗?还做这些有的没的身体燥热没羞没臊的事)。
因为十二月份,武则天还愿意跟着李治前往昭陵,除了必须要加V外,可能还有一丝侥幸心理。当时她没到预产时间,李贤很有可能是早产儿。生产的中间很可能遇到了什么问题,所以导致武则天在第二年同样是在秋冬季生李显的时候,会有担心自己有难产的危机。
整个事件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二月,武则天女儿意外去世。她悲愤交加下,认为是皇后杀了自己的孩子,决定彻底投靠李治,帮着他一起绊倒长孙无忌,拉王皇后下马。李治肯定知道不可能是王皇后杀了女儿,但他当然欢迎武则天站在自己阵营,所以也就由着她疑神疑鬼。
随后,李治带着武则天去拜访了长孙无忌,但对方根本看不上她,明显表示她出身不够。武则天很生气,让她出身弘农杨氏的贵族母亲给长孙无忌看看自己也是贵族出身,结果还是碰了一鼻子灰。
三月,天气渐热,李治见僵局一时难以打破,带着武则天去万年宮避暑散心,让她忘却丧女之痛,也调整状态准备接下来一年的政治战斗。同时,他也加赠了武则天父亲的爵位,增加武则天的政治声望。可是刚从万年宮回来,武则天又怀孕了。
这就是李贤。
而李旦出生的时候,是六月艳阳天。李治还是很高兴,又多了一个儿子。毕竟这个时候,武则天38岁了,不折不扣的大龄产妇。
他出生的那个月,李治就令僧、尼、道士、女官致敬父母,为他祈福。他满月的时候,李治还赦天下。
而李旦一开始并不叫李旦,而是叫李旭轮,估计就是按照他出生时辰给取的。太阳刚刚升起时出生的孩子。
后来,估计这个名字,李治和武则天也觉得自己取得太随意,就去掉了旭,叫李轮。所以很多人说,你看李弘,李贤,李显,李旦,后面两个孩子都有日字,只有李贤没有,所以他不是亲生的。但事实上李旦早年的名字是李轮,也没有日字。李显中途被改名过,叫李哲,也没有日字。
哎,其实李旦活了54岁,李轮这个名字跟了他大半辈子。
而李旦被叫李轮,一直叫到了678年,他十六岁。李治和武则天才把他的名字改成了旦。后来他被赶下皇位,被立为皇嗣的时候,李轮这个名字和他再续前缘。
比起李显,李旦小时候就属于比较文静,好学的那一类。旧唐书说他“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
就是说李旦从小就是很乖,喜欢读书,草书和隶书写得很好。尤爱文字训诂之书。训诂就是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李贤注《后汉书》就是训诂学的一部分。
你可以想见,李贤当太子时注《后汉书》,李旦,不,李轮作为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是有多崇拜他。
——待续——
来源:知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297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