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按:这篇文章主要是借由笔者本人的经历探讨教育对广大三四线小城青年的影响,从而一窥十年来的社会阶层变动和时代发展痕迹,间杂一些青春琐忆和所思所想。力求无虚言,我手写我心,欢迎大家以此参照,审视自身。
一、一场婚礼引发的思索
周末我参加了一场婚礼,是高中基友的。每个高中班里都会有玩得好的小圈子,我也不例外。看着当初班里最不正经的基友穿上解放军空军礼服迎娶新娘,我不禁有种魔幻现实的感觉——这比也人模狗样地成家了啊。事实上这不是我第一次参加高中基友的婚礼了,但这次尤其让我感慨——婚礼是8.31日,第二天就是开学的日子。
而2009.9.1——2019.8.31,正好十年,弹指一瞬。
因为我们班当时是实验班,故未分班,三年间大家都在一起,感情自然来得亲近些。回想起高一开学的日子,我似乎还能记起那天清晨的阳光。
十年,是一个怎样的节点呢?
容我稍微煽情一下。
十年之前,我们是一群少年,从城乡郊区和农村汇聚而来。
十年之后,我们仍风华正茂,从全国各地和岗位逆旅而归。
桂花仍在酒已开,还做少年游。
十年,它能让一个男孩变成男人,一个男人变成军人、程序员、设计师、公司职员、公务员。
它能让人的追求从学习、撩妹、考大学,变成挣钱、撩妹、买房子。
犹记得高中开学时,班主任叫我们每个人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写出自己心仪大学的名字,大家纷纷写的是清北华五C9,最次也是211。十年之后,大家纷纷被自己当初立的flag打脸。
十年,它是生命光华最热烈喷薄的青少年时光,我们没有枷锁,我们满怀希望。
它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做梦,虽然现在早已消失不见。发现所谓的为理想拼搏,也不过是为了钱。
十年,正好是高中三年+本科三年+硕士or工作三年,可谓包括了人生最重要的几个节点。从象牙塔一头栽进社会,规矩全然变化,得失各自因缘。
虽然大家有了各自的职业方向和工作重心,甚至有的已经开始组建家庭,生育孩子。但幸运的是情义仍在,步履不停,仍能get到各自的梗。就像许久没上的1024,打开浏览器仍然可以熟练地手打网址。
过多的个人回忆感受毫无意义,聊点正经的。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个观点:本科毕业三年是当初同学间拉开差距,显露出分水岭的重要时间段。从我的身边见闻来看,正是如此,这几年大家“羽翼渐丰”,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默默积攒力量,安身立命。我以此时间点为契机,找几位同学聊了聊这几年来的变化。
二、县城一中的十年轨迹
*以下是笔者本人班级同学十年来的轨迹摘要,不想看的可以浏览下跳过。
我的高中是一个典型的省重点县一中,离省会合肥很近。说他实力强吧,完全竞争不过传统名校和资源大校。(比如宣城中学、一、六、八中),说他垃圾吧,在顶尖名校全省掐尖生源前,以一县之力间或也能出清北,甚至我的班主任上一届一个班里出了两个清华。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县城一中,每年吸纳着从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升学而来的学子们,培养三年送入远方。
当然到了我们这一届,生源流失加之资源下降,清北已是出不了,只有次级名校和主流985/211,以及双非一本。
这十年,大家的轨迹是怎样的呢?
我的基友阿炳,一个思维跳脱行动力超卓的奇男子,海外工地搬砖一年,然后回国从小院跳大院做电气设计,虽然辛苦,收入在本地倒也过得去。未来准备考证、跳甲方。他的同桌龟龟君,家境尚可,高考首战失利后选择复读,上了个不错的学校,而后去腐国留学,毕业后在曼彻斯特工作,偶尔票圈微博po照片,看得出来生活很精彩。但是也吐槽还是不适应海外生活,准备今年归国工作。
▲阿炳-像少年啦飞驰
我的同桌“大胖”,一个爱笑且豪爽的胖子,但深受脱发困扰。喜吃,忌瘦。爱笙管竟夜,歌舞升平,朋党啸聚,一度是我们的话事人。当年高考失利,通过一年的努力考进了第一年就能上的学校。从此人生佛系,唱歌看戏,找了份离家近的国企上班,业余时追音乐节、组团旅游,倒也自在。
▲黑大胖的文章
我的另一个同桌阳仔,在我的印象里是个娇滴滴的骚年,总是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但是学理科真的蛮有天赋(对应的,他的语文一坨屎),从211自动化本科转入中科院计算机风口专业,在帝都做算法工程师,自称“年入30w但我只是北京中下层”(没错我自闭了),未来准备跳回南方工作。而阳仔高中时期的基友D君则选择了在合肥本地做java开发。
没错,我们班的程序员很多。比如奥巴马君(因面容神似美帝前总统得名)高中时期就酷爱钻研电脑技术,南方某211毕业后去了李家坡南洋理工读书,即将归国,offer令人眼热。
我的另另一个同桌X君(别问我为什么同桌这么多,因为我成绩差一直在被往后调座位),同样选择复读,考入北方某211院校,毕业后同样在帝都做IT行业,服务器维护。而当初跟他一起踢足球、复读的Z君则同样考入了西南某211高校,也许是家庭教育不同,他选择了选调生的道路,先后历经乡镇、市委等职位,现在被调入本地两办工作,待遇稳定良好。对了,当年我们班里踢足球的人很多,比如还有C君和T君。他们从本地211毕业后一个去了魔都做金融,一个去了制造业做销售。
进入体制内的人还挺多的,尤其是女生。班里的M姑娘和G姑娘相继进入体制内,因为交集无多,具体不详;X姑娘留在了中字头国企内做财务,业已成家。班里的另几位姑娘,一个是当初全县中考第一,科大毕业后南下杭州入职华为,另一个也是科大读研,毕业后留在了本地企业讯飞。
高中时期跟我在班里并称文艺青年的石开君,也在研究生毕业后考入高校任教,现在人在羊城,每每视频,骚气依然。跟石开君同一个本科的Y君则毕业后进了制药企业工作,再未见过。
阿伟君,一个天赋被努力盖过的人。我最佩服他的就是能够做主板凳踏实学习的定力,我准备三个月才能过的考试他看书两周就能过。考入某985强势专业,硕士毕业后进了某业内顶尖企业(几代大boss都会去视察的那种),月入一狗,引人羡慕。跟他同样学校的班长君,则是数学系本科之后远渡重洋同样留学腐国,学成后在魔都某二线游戏公司做算法工程师(收入我不敢问,怕自己太酸),也算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班长君的游戏
班长君比较熟的W君,智商极高,天赋光环,但也爱玩。怒考南开后因为某些原因重新高考,第二年去了武大,现在想必业已毕业。班里同样智商爆表的阿左君则考上了上财的王牌专业,研究生在HK读,毕业后留在hk于一家评级公司任职,服务于银行客户。班里另有几个学霸考上了西工大的军工专业,现一在新疆戈壁茫茫人不知,一在科研院所报效祖国。报效祖国的这位学霸最终和班里的一位学俄语的姑娘在一起,也算修成正果。
勇哥,从某不知名211毕业后进入了袁隆平先生的行业。辞职后一心考公,准备往体制内发展。勇哥的死党二狗,则是一个体育生(这个家伙脑子很好我一直不明白他为什么非要走体育这条路,大概是被早恋冲昏了头脑),毕业后辗转各地,投身儿童体能教育领域,未来可期,同样成家。
大为,因为长得像佟大为被我们起了这么个诨号(其实一点都不像这个谎言骗了他十年),毕业后入职中铁四局,为了祖国基建奋斗。同样,班里从事建筑行业的甚多,有在广州修地铁的,现跳入某中字头国企。有进入市政设计院的,现已结婚组建家庭。还有其他做施工苦苦挣扎的,做建筑行业会计辞职备考CPA的,不再赘述。
班里我觉得最痞最娘的从军了。L君和G君(即前文所述新郎),高考结束便投身军校,S君则是本科期间考入军校,如今都已被分配在各地。硬收入良好,待遇稳定,PLA现在的保障确实提升显著。
也有一波三折的。彬彬君,身体抱恙,一遍调理身体一边工作。老二君,选择了英语专业,毕业后感觉一切不及预期,怒而辞职,脱产无薪备考,转入某985攻读法学研究生。
当然,以上信息受制于个人见闻有限,可能部分有误or时效性不足。但是不难总结出几点信息:
高中十年,大家已经大部分步入工作岗位。收入有高有低,本地来说10w算起步,15万算尚可,20万算小康,25w+极少。12w左右最普遍。一线及次一线城市则更高,30-50w的offer拿的人亦不在少数。总体而言,大家的收入跟成绩、学历呈现出较大正相关,当然这个回归分析的曲线可能不是很完美,因为受到行业、家境、机遇、个人努力的多重影响。
计算机编程仍然是最高薪的职业方向,传统理工科毕业后也纷纷选择计算机、互联网企业就是明证。受黄金十年影响选择建筑行业的人同样多,虽然已是夕阳产业。金融类等了解不多不敢妄言。
体制内不是最优解,但一定是下限比较高的那个解。时间越长,越能凸显出优势。
穷人家的孩子提升阶层还是要靠读书,尤其是现在阶层通道渐渐关闭的时候,早已不是改开之后一腔孤勇下海经商就能白手起家的时代了。读个热门理工科专业,毕业出来安身立命问题不大。至于生化环材,文艺史外这种有钱人家孩子学得东西,建议底层家庭远离。
学历越高结婚越迟。这个好理解,结婚、生子这两件事,撇开情感因素和动物繁衍的本能,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本质上是风险分散和财富的跨期转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可以通过家庭或社会团体的方式来补充,在东西方的不同表现就是宗族和教会。现代社会,手段更为多样,政府提供的公共品,个人的金融投资等,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那么,既然物质方面的需求当前都可以用钱来解决,犯不着为了结婚而结婚,不再那么需要搭伙过日子。因此,结婚更多是为了解决精神需求。
校园恋情实在太难了,如果没有万般的勇气和协调的人生步伐很难修成正果。它美好,但大多数时候只能存在于记忆里。
三、一点思考和真诚的建议
再多的个体,放入历史进程中也不过是几朵浪花。从一个较为宏大的角度看,我们这一代也正是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应试-素质教育模式转换,教育资源逐渐向中心城市倾斜的一个缩影。呼呼几年,城乡教育差距迅速拉开寒门再难出贵子,房地产行业畸形繁荣房价上天到了扼杀年轻人积极性的地步逼着大家只能拼爹,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舆论环境天翻地覆,国产ACG电影等文化软实力席卷95/00后……
历史不就是这样么?我们以为它停留在过去,其实它一直在发生, 大时代往往回望才知是大时代。
我一直认为,中国经济最核心的竞争力不只是内部市场大,搭上工业化末班车,人口红利这些,而是人民极强的攀比心,完全没有安全感,死活不认命,以及不会享受生活。只要十几亿人里面有十分之一,或者二十分之一能继续保持这种心态,中国的经济动力就是持续存在的。
而高考扩招的二十年来培养的数量庞大的理工科人才,正是中国国力崛起源源不绝的动力。我深刻地相信,数量庞大的“理工科知识阶层”一定能逐步替代当年的“胆大下海阶层”,规范市场,提升中国的的人才竞争力,避免内卷。(去看看有多少尸位素餐的领导和德不配位的个体户老板就知道了,诚然他们也是努力得来的今天,但是究其本质不过是时代红利个人能力并未有8090后强)
就如同我深刻地相信,蛋糕做大的同时我们也要把分蛋糕能来得公平点,让后上车的人也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而非只有996福报。
最后,一些思考和真诚建议,分享给你。
要趁着年轻时多积累资本。在网上中年危机总是被拎出来说,好像人的一生只有中年才有危机似的。其实普通人的一生都是危机,只不过年少时仗着时间多就不着急,年老时觉得时日不多就破罐子破摔罢了。年轻时裸泳,年老时退潮一定很难看,有交流才有比较,当年同窗,岂甘心居于人后?要经常和同龄人交流,这有益于自身进步。自身的进步才是一切社交的基础,因为人与人的关系,无论是同学还是夫妻还是合作伙伴,最根本的绝对是:价值交换。对方有需求,你能并愿意满足,你的需求对方也能并愿意满足,并且,双方输出的价值,在彼此的所有供给方中是(局部)最优的。任何单方面的输出或者索求,都会导致关系趋于破裂。
目前来看,大家的差距虽然存在,但是并不太明显。为什么呢?因为就读于县城一中的我们,大部分同学家境一般,资源有限,少数幸运儿也不过小富之家或者是父母位于体制内中低层而已,现在还处于快速积累资源的阶段。分水岭是什么?分水岭是彼此之间阶层界限明显,收入等各方面已经有了数量级差异。而这样的分水岭仅靠毕业内三年出卖个人劳动显然是无法做到的,除非是万里挑一的行业大牛,目前大家的差距仅限于:你在(一线/国外)年入30w但是生活成本高/漂泊于外难免偶尔孤独,我在本地年入十万正规稳定也还好,他在工地一年能存10w+但是脱离社会人情闭塞……等等。可以说,大家还处于苦苦求索以撬动人生“第一桶金”的阶段。
差距不明显,但趋势却很明显。学习更努力、天赋更高、执行力更强、运气更好、交流能力更佳的同学已经凭借着学历优势获得了一份起薪不错的工作,毕业年入15-25w的水平使得他们在一二线城市快速站稳脚跟,奋斗三五年,买车买房找一个优质的结婚对象都不是很遥远的事;而另一部分运气欠佳的同学在走了一些弯路后也快速纠错,开始驶入正轨:有的工作后果断辞职考研985优势专业(降低沉没成本),有的毕业后发现专业前景实在黯淡选择转行(付出了一定机会成本),有的利用家里资源自己做生意……至于选择从军、从政的同学多半业已分配,工作稳定。
我一直认为个人成长与人生选择过程中存在着三个悖论:18岁在对学科与知识一无所知的时候就被要求选择自己的专业;22-25岁在对商业世界运行规则毫无概念的时候就被要求选择工作方向;25-28岁在对自己和人际关系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被要求确定长期伴侣;这样想来,其实人生出问题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这时候,一个比较优质的原生家庭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他们会在这些最重要的人生节点上给与你帮助和建议,家中很可能就有一些各行业发展还不错的长辈给你建议(即使这些建议可能有些过时了),最最起码,他们不会拖你后腿。
最后提一嘴,长期健身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真的很重要,无论何时这都是一项长期收益率爆表的划算投资。
总之,十年过去,我们已经不是当初的我们,世界却还是当初的世界。它推着我们前进,逼着我们变老。
大家也渐渐学会了成年人社会的规则,开始一步步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人生。想要在事业、家庭、健康、兴趣四个重心不断发展,从而实现收入、情感、技能三项维度的全面提升,甚至提升自己的阶层。这当然是很正常的,也是好事,只是,总觉得跟高中少年时期相比缺了点什么。
古人说得好哇,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江河奔涌,万古如斯,祝福大家。
来源:苏旷旷写字的地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23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