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波,这个“追上”比较泛泛,在影响力和电影宇宙层面上,DC 显然不够看,但 DC 有黑暗骑士这种电影,也有小丑称霸威尼斯扬名奥斯卡,这一点漫威又不行,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简单而言,DC 电影看菜下碟,漫威电影长期稳定,我们从两家电影的制作模式来寻找根源。
以 DC 最新扑街的《猛禽小队》为例,并不是小弟我马后炮,之前是真的放低了心态,对该片没抱希望,原因很简单,华纳出品的 DC 电影,其质量成色的优劣,跟台前幕后的主创有着很大关系。
作为一部 R 级动作片,本片的导演是阎羽茜,之前的作品是《海上浮城》,豆瓣 5.5 分。再打开 IMDB,看本片的制片团队,小丑女玛格特·罗比亲自担任制片人,除了华纳派下来的监工大卫·阿耶(《自杀小队》的导演,只是提供了人员上的建议)和 Walter Hamada(几乎只要华纳出品的片子都有这人,实际没什么卵用)外,其余就是作品表里不超过 3 部作品的菜鸟。
就这样一个幕后操盘团队,几乎把“不是这块料”五个字写在脸上了。
当然也不是绝对,您不能否认新生代的力量啊,我这一切都是经验之谈:还未看到电影的情况下,判断一部 DC 电影水准如何,看看该片的创作团队就知道了。
这是华纳电影的制作方式决定的。
还要搬出老对手漫威的母公司迪士尼,迪士尼与华纳,完全是不同的制作模式。
制作模式
★先说华纳,就是多功能制片、集团模式。
就是一个大公司旗下一堆小的制片部门,他们之间互通有无,无论是跟外部合作还是筹集团队,拍各种风格的电影,都是自己先报预算,然后大公司华纳拍板。
是当下比较主流的制作模式,强调电影公司的多功能性,什么片都能拍。母公司时代华纳旗下,就一个电影公司——华纳兄弟影业,之前还有个新线影业,与华纳兄弟并列,但在 2008 年新线并入华纳兄弟旗下,使得后者功能性进一步强化,
PS,这样的制作模式,是如今主流。包括我国电影也是如此,比如万达集团旗下就一个电影公司——万达影业,同理博纳影业、阿里影业也都是如此,刻意突出影业的功能性,集团式的制片公司,统一财务报表,内部一堆制片人,自己攒团队,找投资,什么片都能拍,但拍好拍坏那就不一定了,终究跟人有关。
好莱坞几大,也是这样,除了迪士尼。
★迪士尼奉行的“大制片厂”制度,很老派的做法,跟以前米高梅影业、联美公司很像,还有港片的邵氏、嘉禾。
母公司华特迪士尼集团,旗下一堆电影公司,漫威影业、迪士尼影业、迪士尼动画、皮克斯影业、卢卡斯影业等等,如今又多了福斯影业。这些电影公司彼此独立,而且风格各不同。
这种“大制片厂”,缺点是拍片较为单一,远不如华纳那样多样性。比如漫威只能拍漫画英雄,卢卡斯影业只能拍星战,迪士尼影业出品的片子种类相对驳杂,但也都是合家欢(新来的福斯功能性暂时不明)。
但优点就是稳定,这种制度下,话语权比较集中,大策略都比较统一,漫威影业就是凯文·费奇说了算,风格和方向是他主导,导演也要服从整体基调之下,否则就踢掉,比如换掉《蚁人》的埃德加·赖特,如今《奇异博士 2》的导演德瑞克森也被换了。
某种程度上,凯文·费奇就像当年邵氏的邵逸夫,嘉禾的何冠昌、邹文怀那样,无论是铁腕手段还是绥靖政策,一切独立影业说了算。
这就导致一个公司出品的作品,虽然单一但风格都比较稳定,而且他们不拍别的,只拍这些,也会不分心其他项目,老老实实在自己圈子里搞事情就行,所以你说未来漫威哪部电影会真正砸锅,还真不好说。
相反,在不同制度之下,DC 电影没有这种待遇,DC 公司可没有影业哦(而且华纳的制作制度也不允许你成立影业),时代华纳旗下的 DC 娱乐是统筹漫画业务的公司,其中 DC 的电影业务只是一个工作室性质存在,寄生在华纳兄弟影业旗下,拍电影还是华纳筹划的团队。
这就决定了 DC 电影,真的是各自为战,独立谋生,每部都是“看菜下锅”,这也决定了 DC 很难形成一个长期且连贯的宇宙,今天这个不演了,明天这个又重建了,今天这个团队明天那个合作方,比如《雷霆沙赞》是华纳旗下的人家华纳又不是只有 DC,只能走一步看一部。
资本模式
再次,我们从资本投入上,我们也能看出两家公司的不同。
★先说漫威
以漫威的《复仇者联盟 4》为例,耗资 3.5 亿,那么多明星,但出品方只有一家——漫威影业。
这就决定了漫威 CEO 凯文·费奇说话有底气,我们自己的钱,没有任何七七八八的零碎,想怎么拍想拍摄什么未来怎么规划,我自己说了算,别人插不上嘴。
虽然每部漫威电影都有自己的团队,比如《蚁人》的幕后主创,就是导演佩顿里德自己的“烂仔帮”团队,也保留了被炒掉的导演埃德加·怀特的人,主演保罗露的还是编剧之一。 所以电影的效果跟烂仔帮兄弟会这些片子很像,这就是导演和团队固有风格,通俗点这就是“夹带私货”。
但《蚁人》之所没有整体没有跑偏,就因为电影制片人中,这么几位:凯文费奇Kevin Feige、监制Louis D'Esposito、Victoria Alonso,无论片子怎么变,都离不开这几位,而这三位就是漫威影业的决策团,人家是金主,管理不同团队,说白了我出钱雇你们,我是老板你是员工,我允许你们自由创作,但必须在规矩限定里,否则的话走人。你也无话可说,因为《复仇者联盟》为首的漫威电影,都是“独资电影”,《钢铁侠 3》之后,一直都是。
所以,复联 4 的制片人名单里,我们可以看到《银河护卫队》的导演詹姆斯古恩、《钢铁侠》系列的导演乔恩·费儒,这些算是提供电影角色和情节建议的,毕竟人家有经验,但决策权则是老板拍板。
而且,漫威电影后期,貌似是不允许创作者参与决策的。比如前两部《复仇者联盟》的导演 + 编剧 + 制片人之一乔斯韦登,在复联 2 导致漫威动荡之后,就再也没有进入过电影的制片团队,而是被发到了电视剧领域专注《神盾局》去了。
所以当年唐尼说不演钢铁侠之后,又放出话来说,将来可以进入制片团队,有机会的话还是可以客串出镜一下,但如今看来,二者均无法实现了。
★再说 DC
上述已经说了,DC 电影的制作模式是当代“集团式”电影制作的主流,这就决定了是拍电影投资性质的,说白了就是“爸爸比较多”。
我们来看下《海王》的出品方:
其中 DC 漫画版权方,DC 娱乐跟漫威影业不同,只是工作室,负责提供创意和协助,这俩基本是吉祥物,反正也是华纳自家人。主要负责拍摄的还是华纳兄弟影业,然后还有温子仁自己的公司 The Safran Company,以特效公司起家的 Rodeo FX(《权游》《速激》),因为在意大利拍摄,还有意大利出品方 Panoramic Pictures。
这算少的了,《神奇女侠》的出品方里还有万达和腾讯
这些出品方决定了每家出品方至少出一个制片人,这些是都参与决策的,没办法,我们出钱了,凭什么不让我们说话。
这并不是完全是坏事,因为人多力量大,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是集体的力量,但是对于长期布局的电影宇宙来说,那可就不一定了。
比如“DC 电影拓展宇宙”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创作者参与决策。
目前 DC 宇宙的决策者是扎克·施耐德以及他的夫人。两位自从《超人:钢铁之躯》以来,参与了除去《雷霆沙赞》之外的全部 DC 宇宙电影(当然不算《小丑》),要么导演,不当导演就是制片人。
扎导早期就规划路一个 DC 宇宙,DCEU 原定规划图图解,《正义联盟》三部曲剧情概念,如下图(图片来源于微博 DC 影视圈,感谢翻译,侵删)
所以当你了解其概念的话,一定会对 DC 电影以及未来抱有极大的期待,但制片人不这么想。
创作者考虑的是作品效果,而制片人专注的是商业效果,二者的冲突以及成为影视圈里茶余饭后的谈资。
比如徐克,他当导演拍出来的就是《智取威虎山》《狄仁杰》这些,有制片人于冬 / 陈国富乃至监制施南生做统筹和协助,他当导演 + 制片人拍出来就是《蜀山传》,反正也是自己的钱,想怎么拍怎么拍。他当制片人,拍出来的就是《奇门遁甲》,拍到一半没钱了,后半段那特效都没做完。
这也是漫威电影后期,打死也不让创造者参与决策的原因。
并不是否认扎导的能力,假如上述成行,那效果难以想象啊,但制片人们,尤其是在如此制作模式下,这么多出品方,肯定有不同想法,也造就了如今的局面。
所以 DC 没有长期布局,也不可能有,总想靠一个人气角色带出一堆新人,但有时候又舍不得让这个大咖走过场,所以努力加戏,结果就成了现在这样,说好了组队,结果最后还是自己玩。也就出现了上述《猛禽小队》的局面,一看就是小丑女火了之后,临时“加塞”了一部,而且主演玛格特·罗比是制片人。
对了,这部也没有扎导参与。
综上,DC 电影就是“看菜下碟”,当年《雷霆沙赞》票房未到预期,导演和这个团队的能力一般,但好歹还是赚了点,这个问题不算明显,所以还是出续集了。但《猛禽小队》扑成这样,拍得又难看,就太明显了。
所以,《小丑》扬名威尼斯斩获金狮票房 10 亿,《海王》全球票房 11 亿,再加上早期《黑暗骑士》三部曲这些电影的成功,跟 DC 整体策略无关,真是完全靠主创团队带起来的。
某种程度上,漫威出不了《小丑》这样剑走偏锋的艺术性漫改电影,而 DC 也很难达成如复联 3、4 这样十年布局的人气累加精华片。
也不是针对 DC,说不好听的,如今电影宇宙,也只有漫威影业这样的“独立电影”厂可以玩转,其他的都不行,你看看如今各大厂那些怪兽宇宙、黑暗宇宙等等多少失败的,因为制作模式,资本运作就不一样。想要玩转电影宇宙?很难,除非你不拍别的片子。
假如 DCEU 原定规划图能拍出来,真的很爽啊!
来源:知乎日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75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