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世界观

王健林的最后一搏

image

这些年,王健林至少 “踏空” 了 9.5 次。

第一次,万达商业的私有化决定。

五年前,万达商业(03699)上市一年多,就匆匆私有化。王健林最在意两点,一是股价被低估,甚至长期低于发行价,二是 H 股流动性不好,境内的战略股东们不好变现。王健林在作别之时,还狠狠地揶揄了港交所一番,就像一个负气出走的小媳妇。

但事实上,就在私有化退市的一年后,港股行情就发生了逆转。2017 年,内房股集体迎来价值回归,市值暴涨。港股通开闸后,“北水” 南下,H 股流动性大为改观。而在 H 股全流通试点实施后,内资股东的变现也并不存在什么障碍。

如果王健林能再等一等,天就亮了,可惜,没有如果。

第二次,苦等 A 股通关无果,又折回港股。

王健林把耐心全部押在了 A 股上市。可惜,A 股对于地产公司的 IPO 大门,早已紧闭。即便把公司从 “商业地产” 改名为 “商业管理”,也改变不了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笔商业地产资产证券化的事实。

和恒大一样,寄望监管给一两家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并不现实。任何时间都有机会成本,王健林的苦等并不值得,这是万达在资本市场失去的五年。

第三次,去地产化与重拾地产。

曾经,为了迎合监管以及国际投资人的胃口,万达大力强调 “去地产化”。王健林表示不开发房地产了,一个房地产项目都不拿。但事实上,依靠地产销售回滚现金流来支持商业地产的开发运营,是万达最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商业地产融资艰难的时候,更是如此。

万达并不是不做房地产,只是不在商管平台做而已。王健林重新组建了地产集团,甚至还把此前给万达百货搭建的境外红筹架构,给了地产板块。未来,万达地产如果单独到香港上市,你不要觉得讶异。

第四次,强调轻资产化,却贱卖了物业公司。

2016 年,万达主动地出卖了自己的物业公司,接盘者为较早发现物业风口的花样年彩生活。

那时,万达物业位列全国物业十强,分布于 86 个城市 132 个项目,管理面积 6000 万方。其中不光包含住宅,还包括写字楼和裙楼底商的物业服务。这是当年物业领域最大的并购案,但也只收回 12 个亿的资金而已。

这么重要的一块轻资产版图,如果放到现在出售,或者单独分拆上市,价值不可估量。事实上,目前万达商管的上市包装与估值逻辑,与物业公司具有相似性。万达主打轻资产故事,却在并不那么缺钱时主动放弃物业板块,令人难以理解。

第五次,大举出海,又紧急调头。

马德里、芝加哥、洛杉矶、悉尼…… 万达曾是纵横全球的超级大买家,涵盖地产、文化、院线、体育、艺术品等领域。但大量的跨境交易,尤其是价值虚高的文化产业领域的并购,给有关部门留下了 “用境内信用换取境外资产” 的危险印象。

这也是当年万达危机的一大源头。不给融资,一切都是泡影。结果,只能是一件件抛售,一个不留。

第六次,万达电影押错赌注。

万达院线上市后不久,王健林就着手将万达影视和高价并购的好莱坞传奇影业打包注入上市公司,意图打造一个涵盖全产业链的超级影视帝国。但传奇影业接连推出的多部中外合拍电影,票房均不理想,尤其是被寄予厚望的《长城》,在票房与风评上均不及格。

传奇影业的盈利能力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时候再让 A 股投资人接盘,显然并不现实。最后,传奇影业被上市公司的交易资产包剥离,整个交易规模缩水三分之二。万达还在集团层面计提了巨额的商誉减值,以应对传奇影业的交易可能出现的亏损。

事实证明,王健林押错了宝。景甜,并不是撑起中国票房的答案。

第七次,到底怎样才算支持中国足球?

民企支持中国足球,更像一个献礼行为。但万达的选择却独辟蹊径。王健林吃过投资俱乐部的亏,这一次,他宣称不玩国内的俱乐部了,只做联赛的赞助商,却转身入股了更具国际范的马竞,拉一帮青少年到西班牙深造,还通过赞助世界杯去讨好国际足联。

这一系列动作堪称 “高大上”,也花了不少钱,但却比不上恒大夺一个亚冠冠军所收获的热度。回过神来的万达,又联合一方去接盘大连足球,却因为财务纠纷搞得一地鸡毛。

第八次,电商的彻底失败。

万达是一家毫无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即便有百度和腾讯的助阵,万达的电商还是毫无希望。那个叫飞凡的平台于去年清算注销。当然,王健林并不承认自己做的是电商,只说要为庞大的线下场景打通一个线上通道。

第九次,布局民营金控,遭遇监管风暴。

民企自己做金控,均难逃关于 “自融” 的私心质疑,没有例外。

随着监管层的格局调整,保险公司的野蛮生长被遏制,分业监管与混业监管开始结合,企业对于自家金融平台那无处安放的小手,已经开始畏首畏尾。近年来,清理 P2P 平台,以及对小贷等普惠金融的监管新政,更是进一步封堵 “牛栏关猫” 的漏洞,让大鳄无处藏身。

此外,王健林给金融集团重金挖来的高管,还因为夹带了一些不干净的小尾巴,“进去” 了好几个。金控不好做了,不仅仅针对万达。

第 9.5 次,出售 AMC 的时机失误。

严格来说,这一次不算踏空,而是 “卖飞” 了。

疫情对海外院线影响巨大。今年 5 月,万达趁着 AMC 股价出现 “小阳春” 后抓紧套现,几乎清仓了这家美国院线公司,回收资金 14.76 亿美元。然而,就在万达离开的几天后,华尔街的 “韭菜们” 开始抱团逆袭,AMC 股价暴涨了四倍往上不止。

有人计算过,如果万达可以忍几天再套现,可以多赚 20 亿美元,折算成人民币的话,那将是多少个 “小目标” 啊!当然,股市中最忌讳的就是 “如果”,落袋为安才是真理。

这些年,万达在踩空、调整、再踩空中反复折腾,步履踉跄。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承认一点 —— 王健林绝对踏准了一次!

那就是 2017 年的那次震撼业内的资产大甩卖。

这是一个 “壁虎断尾” 式的经典求生案例。直到行业雷声滚滚的今天,蓦然回首,才感叹王健林当年的先见之明,感叹他在企业陷入危机时的决断力。

不是所有 “首富”,都能忍痛断臂,那不仅关乎自己账面的财富,也关乎面子。但在企业存亡面前,“面子” 又值什么呢?

那个时候,头部房企还有着强烈的规模饥渴,市面上稍微不那么糟糕的资产,都还能卖一个好价钱。而胃口不小的融创富力,恰好能吃下这个规模的交易。三方一拍即合,虽然在新闻发布会之前还在讨价还价,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传出摔杯的声音,但无关最终的大局。

三方各取所需。万达选择安全,融创赢得规模,只有富力,可能成了那个并不那么幸运的接盘侠。

在残酷的商业世界里,踏准一次,抵得上踏空十次。

毕竟,相比踏空,套牢才是一件更为痛苦的事。

所以,综合起来看,王健林终究还是赚了 —— 在行业的震荡周期,以及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进程中,“胜天半子”。

这是他重来的资本。

如今,一个崭新的香港 IPO 计划,正在加紧酝酿。随着战略投资人的陆续到位,那份期待已久的招股书,可能马上就要出来了。

这一次,通过内部重组,“珠海万达商管”,一个全新的上市平台呼之欲出。和七年前那次 IPO 相比,整个概念故事与估值逻辑,也随之改变。

这一次,有众多物管和商管企业在前面蹚水开路,有地方国资的战略入股给企业增信,有融创、碧桂园等地产大佬一旁助阵,有京东、腾讯、蚂蚁等互联网巨头前来抬轿,有 PAG 等国际私募巨头入局捧场,苏宁、永辉超市以及多年前入股的那帮战略投资人,等着解套…… 万达的上市,早已不是王健林自家的事,而是一个行业盛事。

几近古稀之年的王健林,身形日益瘦削,目光却更加冷峻。他重振旗鼓,壮心不已,凝聚力量,再次叩响那个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大门,这是赌上几十年商界积淀的最后一搏。

这一次,“王一搏” 究竟有没有戏?

来源:拆哪儿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16967.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