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我得先做个自我批评,因为 9 月 23 号早上 6 点多突然有个想法,当时也来不及多想论据,于是随手在头条写了一篇文章,也不能算文章吧,一个比较长的微头条,平时灵光一现的东西都随手发头条了:
这篇文章迅速成了爆款,要不是头条后来给限流了,应该能冲到几百万。文章的观点很快就被各方采纳,大家可以关注下,基本上这段时间以来绕来绕去说限电是因为中国制造业不赚钱要给美国输出通胀的文章,一篇比一篇逻辑严密,到现在基本上成了共识,限电是为了打赢贸易战,可惜这种共识是错的,而且错的没谱了。
我那天发在了头条却没往公号发,主要也是因为当时只是个想法,没仔细查资料,不太敢确认。这两天查了下,结合人民日报昨天的文章,感觉基本弄清楚了,给大家汇报下。
大家都知道一个基本的事实:
我国在国际上的定价权非常弱,基本上我国买啥啥涨价,我国卖啥啥狂跌。
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国际秩序在我国加入西方市场之前已经定下来了,我国发展比较快,但是对秩序的影响力并不大。比如美国主导重工业那会儿,他们就积极入股了全球的三个矿山寡头,相当于做馒头的面和馒头都是他家的,如果矿石涨价他们赚矿石的钱,钢铁涨价赚钢铁的钱。
后来日本的炼钢产业崛起,他们也继续这么操作,大规模入股上游原材料,哪边赚了吃哪边。我国也在积极入股,但是现在整体规模不够,铁矿价格上涨没法对冲钢厂的损失。
其次我国的金融太弱了,现在只能是窝里横,修理国内韭菜一个顶十个,在国际上根本没啥战斗力,不但没有战斗力,经常跟在国际炒家后边吃人家剩下的,面对原材料大涨之类的问题,完全没啥办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国刚从草莽阶段过来,现在整合度太差,比如钢铁,美国在摩根时代就完成了整合,1000 多家钢铁企业,其中 70% 在摩根的支持下合并成了 “美国钢铁”,这在国际上话语权一下子重了好多,铁矿的卖家少,可买家更少,避免了自己跟自己竞争,后来日本韩国都是这个路线,我国的钢铁厂这几年整合了不少,但是依旧太多,所以铁矿没啥议价权,同理稀土,我国卖家也太多,也没有议价权,这些后续可能都会合并成美国那种巨无霸。
把这些逻辑理解了,就懂了我国现阶段对国际原材料涨价这事还没啥好的办法,只能是主动降低产能提高附加值,馒头被我们给卖成了土价,今后就得少生产点馒头,最好能卖面包,鼓励卖蛋糕。
“去产能”、“供给侧改革”、“双减双控” 这些思想就是这个背景下出现的,给生产商以压力,让他们主动往面包和蛋糕发展。
但是这是今年大规模限电的原因吗?
有关系,但不是直接关系。
这个逻辑链是这样的:
1、我国前几年就开始去产能,并且能源也开始转型,以前依赖火电,后续要改成风电水电太阳能;
我国这两年在环保的旗号下干了不少事。不过我一直在说,大家要区分 “口号” 和 “目的”,这俩既可以高度重合,又可以完全不是一码事。
比如我国这几年举着环保的口号在搞能源转型,要从传统的煤电转到更加环保的光伏太阳能风电等等,这事本身很环保,但是转型不只是为了环保,更重要的是转型之后我国的能源结构必然会更加健康更安全更有可持续性。
这也是人民日报昨天文章的逻辑,“2015 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能耗双控”,目的是节约能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倒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此外,“能耗双控” 也能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前几句是主义,最后一句是生意。
有种说法说,我国存储的煤炭只够现在这样使用 27 年,如果找不到替代方案,可能不到 27 年就得大规模进口,到时候可危险了,毕竟电力这玩意一天都不能停,石油依赖海外,电力依赖海外,简直不忍直视。这也是为啥我在前文说电动车和新能源这俩就是为了同时解决石油和煤炭的问题。
那为啥搞环保会影响产量呢?也不复杂,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我也是专门请教了这方面的专家才懂。煤刚从地底下挖出来如果直接烧,煤中可能含有硫等杂质,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所以有个行业叫洗煤,得用水洗一遍,把不同成分不同比重的原煤分出不同等级,并除去尘土和废石,降低灰分和硫分含量。
以前环保要求不严格的时候,轻度洗一下,差不多了就可以拉出去卖了。但是现在环保要求高,需要洗到一个标准才能算合格,这无形中拉高了洗煤成本,并且多了很多道工序后,生产周期较长,比如洗煤的水量大难处理,煤炭产能也开始下跌,煤价自然上涨。
此外山西内蒙的煤炭企业也不是全负荷搞生产,我查到一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 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 73.1%,也就是说,现在煤炭企业的产能只开动了 73%,不少煤场因为环保不达标处于停产整改状态,还有之前很多煤场发生了安全事故,也处于停产整改状态,这种情况下,煤产能自然上不去,用煤发出来的电也严重不足。
有人说是因为停止进口澳大利亚煤矿导致,我查了下,2020 年我国煤炭产量 39 亿吨,之前进口澳大利亚 5680 万吨,现在基本上不进口了,澳大利亚的煤炭占中国的 1.4%,而且进口的这 6000 万吨左右的煤也不是用来发电的煤,所以澳大利亚没那么大的影响,毕竟我国的产能在那里摆着,澳大利亚的进口煤占比太小。
这种转型不可能不痛苦,事实上没啥转型能在不损害任何人的前提下搞定,不出意外的话,这种痛苦可能要持续一些年。
我国这几年需求增长太旺盛,新能源没赶上来,火电基本上停了扩张,导致电力出现缺口;
电力不足这个问题去年就出现了,因为我国的发展实在是太快,去年 12 月 21 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是这么说的,“近期监测我们就感到受工业生产高速增长,以及低温寒流叠加的影响,导致了现在电力需求超出预期,形成一种高速的增长”,去年湖南、江西用电需求增速高,在全国位居前列,浙江的增速也位居东部省份前列,然后浙江就限电了。
去年湖南省官员就说,“湖南每年需要从外省调入 6000 万~7000 万吨煤炭,原先湖南本地还有 2000 万吨左右的产量,近年来湖南本地煤矿全都关停”。
吉林那边官方的原话是 “落实与蒙东煤矿中长期供煤协议,加大进口煤采购,组织省内煤矿安全释放产能,千方百计扩大市场煤供应”。
大家看懂了吧,这几年需求旺盛,不断上涨,但是因为能源结构要转型,煤炭供给明显减少,火力发电遭到压缩,但是新能源供电还没彻底顶上(新能源 100% 是未来,但是由于储能和其他技术问题,还得一段时间,而且水电风电太阳能都有周期性,这几天东北风力不足,电量骤减),有点跟不上用电需求了。
2、按理说市场可以通过电价来调整供应,就跟猪肉似的,供给不足就卖贵点,供给太多就跟现在似的,非常便宜,不至于断供。
但是我国电厂又都是央企,发电的目的不是盈利,所以 2019 年国家给了个框,把电价给框住了。
这事还是 2019 年 9 月 26 日定下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完善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从明年 1 月 1 日 1 日起,取消煤电联动机制,将现行标杆上网电价机制,改为 “基准价 + 上下浮动” 的市场化机制。基准价按各地现行燃煤发电标杆上网电价确定,浮动范围为上浮不超过 10%、下浮原则上不超过 15%,具体发电企业、售电公司、电力用户等通过协商或竞价确定,但明年暂不上浮,特别要确保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只降不升。
所以煤炭价格狂涨 ,电价却基本不能动,这个背景下,电厂基本上发一度电赔两毛,维持现状都费劲,更别说扩大发电量了。
但是所有地区都是因为缺电吗?
当然不是,有的地区是不缺电的,主要是我国五年前定下来了考核目标,这不五年大限已至,不达标的那几个省急眼了。
人民日报昨天的文章说的很清楚,“考核压力下,各地又赶紧立 “军令状”、加速整改。但转眼已近四季度,全年指标如何达成?于是,一些地方就采取强力手段,定指标、压任务,对产业园区和行业强制性限产停工、拉闸限电。”
说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吧,整体是下边三重逻辑:
1、双减双控确实是为了去产能,降低我国产品自己的恶性竞争,这在五年前已经开始搞了;
2、随着煤价上升发电不足,有些地区确实是电力不足了,比如东北;
3、有些地区是马上要考试了,连夜补作业,比如南方某些省。
电力问题一直都是特大问题,现在既然已经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应该很快能解决了,尤其东北,影响到居民用电这事确实谁都没法忍。有不少省份电量是过剩的,之前主要是各省管各省的,如果统筹安排下,应该能缓解很多。
来源:九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17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