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世界观

东郡之置与汉初关东控御政策

1

@马伯庸:看到一篇特别精彩的论文,直接看上头了。

先指路,《历史研究》2021 年第 4 期,《东郡之置与汉初关东控御政策》,作者马孟龙。

1983 年 12 月,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总数约一千余枚,其中有一份文件叫做《二年律令》,是吕后二年 (公元前 186) 朝廷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其中有一篇《秩律》,罗列了两百多个当时的县名、道名,以及对应秩禄 —— 说白了,就是一张地方公务员等级(工资)表。

这份文书看似无聊乏味,其实价值相当高。众所周知,秦把天下分成三十六郡(具体数字存疑),郡下有县,是为郡县。汉初以秦政区为基础,又重新做了调整。当时的行政区到底是如何划分的,仅靠传世文献不够精准,这些一手材料可以提供更为翔实的证据。

唯一可惜的是,这些县名是按照官秩来划分的 —— 人家本来就叫《秩禄》—— 所以呈现在文书上的效果,是八百石的县一堆儿、六百石的县一堆儿、四百石的县一堆儿…… 到底这些县属于哪个郡,没写。人家太守是两千石,犯不上跟你们体现在一张工资表上。

历史学家没办法,只能一个个去猜这些县的归属。考证来考证去,被他们发现了一个细节。

在《秩禄》的 460 号简上,写着这么一排县名:东阿、聊城、燕、观、白马、东武阳、茬平、甄 (鄄) 城、揗 (顿 ) 丘,秩禄等级均为 “六百石”。

而在简 449、450 上,还出现了一个 “濮阳” 的地名,分类属于 “八百石”。

如果熟悉秦汉史地的人,看到这些地名排在一起,脑海里立刻会蹦出一个词:“东郡。”

秦始皇五年,蒙骜进攻魏国,打下一大片地区,因为这片区域在秦国以东,故起名叫东郡,治所设在濮阳。此后东郡范围逐渐扩大,到了汉兴之时,已是拥有二十多个县的大郡。它的具体范围,可以参看附图。

不过到了高祖十二年初,东郡这个建制被撤销了,给了刘邦的第五个儿子刘恢。刘恢当时被封梁国,原本占有整个砀郡,如今刘邦把东郡也划给他,让梁国一跃成为坐拥两郡之地的大王国。

顺便一提,这个梁国,就是后来梁园文学的发源地,司马相如、枚乘等汉赋大家都曾在此。

秦汉史地研究中一直有一个疑问:东郡第一次建郡和裁撤的时间很清楚,但后面东郡又重新恢复了建制,这到底是什么时候的事?一直史无明载。

这部《秩律》,提供了正确答案。

众所周知,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制,郡归朝廷直属,国则由刘姓宗室统治。这份《秩律》以官员秩禄为分类标准,东郡诸县既然出现在这份文书里,说明 “东郡” 建制最迟在吕后二年之前,已然不属于梁国,而是复归朝廷。

更有意思的是,《秩律》涉及到的所有东郡县名,一律抄在了书简的末尾处,与之前的文字有区别。说明这些地名是在文书做成之后,又临时增补上去的。换句话说,《秩律》成书之后,东郡才恢复郡治,倒霉的小书吏们一看马上要颁行天下了,赶紧在末尾空白处刻下了濮阳以及其他一堆东郡属县的名字。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疑惑:就这?不就是一个行政区的兴废时间吗?与什么大不了的?

如果我们把这个建制变化,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里,就会发现其中暗藏的杀机。

刘邦死后,尤其是惠帝也死后,吕后当政。她面临的对手,一个是功臣集团,二是分封在外的九个刘姓诸侯王。

汉初的刘姓诸侯王是个很有趣的存在。历史书上说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好手段,但这个制度的落地进程却并非一蹴而就,因为整个社会意识还没跟上。所以秦亡之后,项羽还是回到战国的老一套,满天下封王划地盘,就连韩信,跟刘邦讨个齐王做做,也没觉得哪儿不对。

刘邦知道郡县的好处,但又知道步子不能迈得太大。所以他进两步,退一步,搞了个双轨制:既有中央直属的郡县,也有独立性强的王国。汉初刘邦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但他很快把这些异姓王都干掉,搞了个白马之盟,约定非刘氏不能封王,把自己的子侄封出去九个。所以汉初的国家制度,是郡县与分封妥协而成的郡国制。

刘邦之所以决定搞建藩封国,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秦的灭亡就是因为没怎么扶植宗室,一亡就亡了,他需要一批分封在外的藩王,拱卫刘氏政权。

这个决定是很正确的。吕后当权之后,对于外头这些个诸侯王很是头疼。一旦她有什么别的心思,这些诸侯王既有大义名分讨伐,也有足够的实力。尤其是这几个王国联合起来的话,实力已经和朝廷差不多。

所以吕后上台之后,一直在不动声色地削弱这些诸侯王。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做行政规划的调整。比如她先把赵王刘如意骗到长安毒杀(触发戚夫人隐藏剧情),然后把淮阳王刘友调去当赵王。淮阳国被撤掉,境内的淮阳、颍川两郡自然收归国有。后来吕后封了惠帝的儿子刘强为淮阳王,复建了淮阳王国 —— 但是,新淮阳国只辖淮阳郡一郡,颍川郡就一直留归中央了。微操了一通,白赚了一个郡。

东郡的重新设立,虽然史无明载,但一看地图,就明白这是吕后削弱刘氏诸侯国极其关键的一环。

当初秦攻击魏国,为什么划出这一片地方为东郡?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东边与齐国边境相连,东北角可以深入燕地,北边可以构成赵国腹心的包围,南边包围韩、魏两国,还顺便隔绝了楚国的交通。一郡扎下去,六国合纵之势为之断绝,再不能彼此救援 —— 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截断 “山东从亲之腰”。

到了吕后时期,这个位置同样重要。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东郡这么一摆,如同在赵国、齐国、梁国、楚国、淮阳国之间扎下一枚钉子,令他们难以彼此兼顾。

尤其是齐国,封地七十座城,是实力最强大的诸侯王。刘肥、刘襄两代齐王,跟吕后的关系都不太好。东郡收归朝廷之后,如同一把匕首直接抵住了齐国咽喉。一旦有变,中央军可以直接出兵齐境。

设立完东郡之后,吕后为了进一步钳制齐国,紧接着又割了齐国的济南郡,单立一个吕国,吕王的人选居然不是刘氏宗亲,而是吕泽的长子、吕后的侄子吕台。要说吕泽,大概是秦末最神秘的一个人物了,记载极少,但从史料里的蛛丝马迹可以看出,他在楚汉争霸中占有重要地位,吕氏能够以刘氏合伙人非单纯的外戚自居,主要是靠吕泽的贡献。只可惜后世史料被刻意删改过,才名声不彰。

吕泽的儿子吕台被封为王,是一个明目张胆突破白马之盟的举动,但刘姓诸侯王居然没什么反应,吕后从此胆子变得更大。后面还搞出把楚国拆出鲁国,把梁王赶到赵地的举动,通过一系列精细微操,把这些刘姓诸侯王折腾得欲仙欲死,再也折腾不起什么浪花。

顺便一提。梁王刘恢被调去赵地以后,吕后给他配了个吕氏女。吕氏女出于控制刘恢的目的,把他的宠妃毒死,刘恢闻之,居然殉情自杀,算得上是历代宗室藩王里最痴情的一个。

吕后就像是一个高明的拆屋工,有条不紊地把刘邦留下来的体系一步步拆掉。可惜她还没彻底完成拆分大业,就因为狂犬病去世。吕二代们完美地体现出了 “均值回归” 的特点,和吕泽、吕雉相比,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最后被功臣们和汉文帝翻盘。而汉文帝即位之后,发现吕后虽然可恶,但她这套分化诸侯王国的手法实在好使,遂因循下来,开启了持续三代皇帝的削藩大战。

因为张家店竹简而发现东郡设立时间,因为东郡设立时间而补上了吕后削藩的关键手段。因为吕后的关键手段,呈现出了汉初惊心动魄的行政区划大战。而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在汉代彼此拉锯的一个中间态,生动地体现出郡国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互动的关系。

这种顺着线头扯啊扯啊,结果扯出一头牛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好了。

(注:昨天我兴奋地拽着 @宁南左矦 聊了一通,没想到他连夜就把吕后二年的形势简图画出来了,实在佩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30877.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