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林雪萍:看来印度制造,短时间内很难成为中国制造的对手。
印度最近 10 年(2010-2020)的工业占整体 GDP,不增反降,现在只有 24%。而 2010 年的时候为 27%。
同样工业领域吸收的劳动力就业也是最少的,只有 20%,而一产和三产则分别有 40%。有意思的是,在 2010 年,有 49% 的劳动人口是农业,31%是服务业。但随后十年,有 10 个百分点的农业人口基本都跑到服务业了,工业人口比例几乎没有增加。
这意味着在中国高速发展模式中的关键一个环节 “城乡二元经济”“城乡结合部”,根本没有发挥作用。而在广泛的农民人口中,这种亦农亦工,亦农亦商的混合二元身份,对中国工业储备了循序渐进的劳动力大军和深厚的经济基础。
这应该就是温铁军教授所说的,印度很难通过中国式的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来完成原始积累而成为工业化国家,印度只能依靠外资。
但印度的外资投资很多都转向了服务业。美国在 2001 年互联网泡沫之后,it 外包大行其道,印度作为英语国家,顺势介入。从而形成了印度强大的 it 行业和随着而来的金融行业。印度没有完成工业化,却出现了服务业的畸形超速发展。
这也加剧了印度的农村微观经济和少数精英控制的城市经济的二元制对立,根本没有产业经济的概念。
当然这样说也是不公平的。印度钢铁全球第二(主要是米塔尔家族控制的全球钢铁老大安赛乐米塔尔),水泥全球第二,化工全球第六,
这些都意味着印度工业的结构还是主要分布在粗放型产业。
继续细分看,印度汽车零部件生产占 GDP 2.3%,创造和带动就业五百万人。而汽车制造业占 GDP 的 7.1%,创造和带动就业 3500 万人,汽车出口占印度出口 4%。
这里是日系车的天下,也缺乏竞争(国际汽车巨头都被日系车给赶跑了 [哼]),都是过气的汽车技术,离先进的汽车能差两到三代的车型,对当地的技术推动并无太大作用。
汽车行业就业只有 4000 万人口,不敌第三产业的建筑行业就业人口超过五千万人,而印度建筑业占 GDP 比例 9%,跟汽车产业相当。
这是典型的初期经济特征。
印度电子产业占 GDP2.7%,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 1300 万人,出口 117 亿美元。
印度药物生产规模全球第三。不奇怪,因为印度是全球仿制药不违法而且理直气壮的大国。全球人都知道这里的药很便宜。印度药物出口占全球药物贸易的 20%, 2021 出口额为 244 亿美元。这应该还不算那些类似电影《我不是药师》里面那些私人出口的地下通道。
仿制药有可以洗白的地方,它自然而然地能
带动了医疗器械的发展。印度有超过 800 家医疗器械生产商和超过 4000 家健康技术创业公司。
纺织业在印度是一个败笔。印度纺织业在 GDP 中占比 2%,在印度出口中占 12%,就业者 4500 万人。可以看出来,纺织业其实对就业的拉动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这一点印度还是没有做到,而中国纺织业应该是在改革开放 40 多年尤其是加入 WTO 之后最挣外汇的一个行业。也形成了巨大的就业池,功不可没。
印度信息产业产值占 GDP 比例为 8%,占全球外包市场比例超过 55%,占印度服务业出口超过 45%。这也是印度最为骄傲的地方。印度是全球第五大媒体和娱乐产业市场。电影业空前发达,宝莱坞绝非虚名。
这背后也展示了工业的空洞。这不是工业空心化,而是根本不成形。
印度手机用户超过 6.2 亿,是全球第二大通信市场。通信行业占 GDP6.5%,但是就业人口只有区区四百万人。印度一直想留住苹果为代表的电子产业,设置了很多 “硬留人” 的政策。但又疑神疑鬼,最近小米华为都在这里碰到很多的麻烦。实际上受到惊吓的也不是中国企业,很多外资企业也在考虑退出。
2021 年底,印度工商业部长表示,从 2014 年到 2021 年 11 月,多达 2783 家外国公司离开了印度。这绝非一个小数字,因为在印度只有 12458 家活跃的外资。
而如果考虑印度工业化大背景,则更是不同寻常。莫迪政府在 2014 年提出来的 “印度制造” 工业振兴大计划,现在看来真是失败的。
这两年虽然印度的营商环境有所改善,但仍存在很多障碍。印度总是不放心外资,有着复杂的审查机制,光商业监管条款就有 26000 条,这被称为 “” 胆固醇效应”。胆固醇太高自然影响了机体的健康。2020 年后,部分外资公司将制造基地放在了越南、泰国等国家,只有少数迁来了印度。
从这个意义来讲,最近十年,印度的工业化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果,甚至倒退。
看来,印度制造,离中国制造的商业环境,还有供应链完备度,还是相去甚远。印度有着天生的系统性缺陷,不适合发展工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35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