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森堡:在公众舆论中,想要不挨骂是不可能的。
当被足够多的人关注时,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表态,就可能被人抓住大做文章,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万事周全,滴水不漏,那此人就会有好声誉,然而,有好声誉本身就是会被骂的。
我就想起《芳华》里的主角刘峰,年年都是文工团里的标兵,大家都叫他活雷锋,战友手表坏了,他买本书自学也要帮忙修好,战友要结婚买不起沙发,他就主动帮忙做了两把,他每次去北京,都要大包小包地帮战友带零食,就连部队的猪跑了,战友的第一反应都是喊刘峰帮忙抓,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刘峰都算是道德上的完人,声誉极高,但后来怎样了呢?
刘峰笨拙地向一位自己暗恋多年的女战友表白并拥抱了她以后,立刻就被集体抛弃了,一个高高在上的道德图腾竟然流露出人性和私情,那还了得?那些被刘峰照顾多年的战友们一个个站出来落井下石,揭发检举,活雷锋被抓走调查后还被按倒在地,生生给扣上一顶“猥亵犯”的帽子。
那个被刘峰抱过的女战友回到宿舍后,有几句对白让我印象深刻,大意是,女战友哭诉:“他那是耍流氓!”
舍友劝:“那怎么是耍流氓?抱一下怎么了?谁都有追求你的权力。”
女战友躺床上大哭:“那他就不能追求!谁让他是活雷锋?!”
事实上,这种“惩罚圣人”的习惯,深深扎根于人性,古今中外屡见不鲜。
古希腊时有个制度,叫陶片放逐,大意就是说民众要是对谁不爽,就把其名字写在陶片上,然后汇集到一起,统计完之后,看谁的名字出现的多,谁就得被放逐。
有一次,雅典搞陶片放逐,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在路上被个文盲拦住了,文盲说:“能不能请您帮我在陶片上写个名字?” 阿里斯提德拿过陶片说:“行啊,写谁?” 文盲:“阿里斯提德” 阿里斯提德就很震惊:“为什么?你认识他吗?他做了什么让你生气的事?” 文盲:“我没见过他,他也没惹过我,但我老是听别人一遍又一遍地称颂他,说他有多么公正无私,烦死了” 阿里斯提德听罢,沉默不语,在陶片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最后他果然被放逐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公众舆论中,不被骂是不可能的,你要不然就因为不好被骂,要不然就因为太好被骂,无论好不好,都得被骂。
总之,被骂就是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41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