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根下刀笔吏: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讲,人的需求大概分为五个层次:
1、满足生存需要。
2、满足安全需要。
3、满足社交需要。
4、满足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
很多人之所以对读书到底为了什么这个话题,产生不同看法,主要是因为处在不同维度看待这个问题。当你处在满足生存需要这个维度时,读书可不就是为了多挣钱嘛。
而当你处在其他维度看待这个问题时,你的答案可能会不尽相同。
人与人之间的观点差异,很多时候来源于彼此所处经济条件不同、认知不同、眼界不同、对生活的体验不同、利益不同。两个从小在不同家境中生活长大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往往是不同的。
尤其当他们在长大成人后,彼此生活的延续没有交叉时,则对于这种不同很难找到相通点。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彼此谁都无法理解对方,都视对方为思想怪物。
需要声明一下的是,我说当你处在满足生存需要,读书就是为了挣钱满足生存需要时,只是一种中立表述,并不是对这种想法有任何的嘲讽或负面评价。因为在现实中,很多人都处在这个维度思考问题,且很难从这个维度跳出来。
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段内,这个世界的物质总量,基本是恒定的。因为人类世界的生产创造能力,在某个相对特定的时间段内,基本只能维持在某个特定水平。生产创造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世界物质总量的恒定性。
当物质总量恒定时,很多人便被相对固定在了生存需求上。生存,是地球生物圈的先天设定法则。所有的生物,自从出生之日起开始,便惧怕死亡。为了逃避死亡获得更多生存机会,在生存需求上思考问题,属于动物基因中的自带本能。
而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爆发,世界物质总量被不断摊薄。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出于生存本能需要,对物质展开争夺的斗争,可能会越来越多。
当然,现代社会的生产创造能力,相比过去而言也获得了十分明显的增长。如果有机会去故宫参观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古时候皇帝的龙椅和龙床。仅从物质条件来看,古时候皇帝所能享受到的物质条件,可能还不如一个现代普通人。
这就是社会整体生产创造能力的提升,给现代人带来的普惠性好处。
虽然我讲了这么多生存需要,但其实这只是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第一层次需求。在生存需求上面,还有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
所谓安全需求,是指当你满足生存需求时,还希望进一步获得安全感。这种安全需求,不仅针对人身、财产的安全,还有一种对稳定预期的安全感。
简而言之,当你满足生存需求后,你希望生活在一个规则明确、秩序安全、法治昌明的社会中。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你的人身、财产安全,才能够得到十分稳定且有预期的保护。你对自己的行为、他人的行为,也可以有十分明确的判断和预期。
所以,我们一直讲要建立法治社会。法治社会的建立,基本可以满足这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安全需求。
而在满足安全需求后,人会产生第三个层次需求,即社交需求。
所谓社交需求,主要涉及人的精神归属问题。人是群体性动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喜欢身处在一个群体中,并在这个群体中获得自己的精神归属。
通俗来讲,当你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且有充分的安全感后,你可能希望有朋友,有家人,有伴侣。如果你总是自己一个人,周末在家甚至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时,你可能会感觉孤单、寂寞、无聊。
在这种情况下,人便产生了社交需求。
当然,有朋友可能会想,我更喜欢独处,不喜欢到人多的地方去,因为感觉烦或者累。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你的社交需求被过度满足。有些人生活在大城市中,比较拥挤,或者所处的人际关系本身便比较复杂,导致社交需求被过度满足。也有些人性格相对清淡一些,对社交的需求没有那么旺盛,也可能产生社交需求被过度满足的情况。
但是,这不代表你没有社交需求。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社交需求不可能是零。
试想一下,如果你只是自己一个人,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同事,没有伴侣,完全孑然一身,很可能会出现精神问题。宇航局在对即将登入外太空的太空员进行培训时,其中重要一项,便是精神独处培训。因为当一个人独自身处外太空时,很容易出现精神抑郁等问题。
当你有了家人、朋友、伴侣,满足了社交需求后,便是尊重需求。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甚至得到所在群体的认可。也正因为此,每个人也需要尊重别人,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尊重是相互的。
最后便是关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关于自我价值实现,是一个比较宏大的话题,不同的人对此可能有不同看法。但与前面几个需求相比,一个明显的分界线是,在这个需求层面,行为人不是为了满足生存、安全、社交、尊重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别的。
即行为人在做这件事情时,主要不是为了让自己填饱肚子,或者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生存机会或安全感、尊重等。行为人主要是为了让自己在其他维度层面,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
比如,一个人苦练运动技能,纯粹只是为了超越自己。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也不期待从这项运动技能中,获得物质回报。他只是纯粹为了超越自己。
这就属于为了自我价值实现。
像武侠小说中提到的,某些已然天下第一的武林高手,仍然坚持不懈的练习某种神功,以便让自己达到更高段位的内力境界,便属于为了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需求,一般人做不到。对于某些从这个需求层面出发的人来讲,如果真的能够达成,一般也往往能顺带解决前四个需求。对于一个能够专注于实现自我价值需求的人来讲,如果最终真的实现了自我价值,则生存、安全、社交、尊重这些需求,往往也会顺带解决。
当一个演讲者在台上讲的内容,引发台下人抢话筒反呛时,表明两者之间的思考维度,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如果我们跳开特定的身份、立场、思维标签,纯粹站在马斯洛生存理论角度去看待问题的话,不同观点的剧烈碰撞,主要是因为需求层次不同。
当然,这只是从宏观层面做的探讨,对于这个教授演讲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做分析和讨论。
最后要谈的一点是,需求层次不会一成不变,也可能随着时间、处境等变化,而发生变化。比如,当你在大学时,如果家境尚可,自身也比较优秀,生存、安全、社交、尊重的需求,都被满足后,你可能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想要满足。但是,当你大学毕业走入社会后,如果发现工作不好找,房子买不起,对象也不太容易找到时,则可能又会跌落到前几个需求中。
到时候,你可能会嘲笑年轻时的自己,是不是有些幼稚。
其实,不是年轻时候的自己幼稚,而只是因为随着环境、处境的变化,个人的需求层次发生了变化而已。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48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