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良逢:比普信更讨厌的,是所谓 “成功人士” 的自信。
年前我相亲,朋友介绍了个金融男,藤校 master 年薪 60w,确实条件很好。但聊天中,他始终把一切归因于自我奋斗和聪颖,那种 “自负”,常令我感到不舒服。
我从小读的是真・菜市场小学,一墙之隔就是农贸市场,不少同学父母是菜贩,家里有两三个姐弟。
在大家都懵懵懂懂的时候,我运气比较好,隐约知道要考到好的学区去,求着我妈送我去补奥数。我妈也舍得,07 年择校,考上了也还要交一万五,那是我妈一年的工资,她没说什么,七拼八凑和亲戚借钱给我交上了。
后来我一路从择校的区重点初中,考到重点高中、大学。
同班有两个同学成绩和我差不多,其实比我聪明,我补课才做出来的奥数题,她俩研究一会自己就弄懂了,我一下午搞不明白的虫蚀算问题,她俩三下五除二做出来。
我料想她们本该比我更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她俩家里都交不出那一万五,于是只能上本学区的初中。那学校什么样呢?基本只能保证,在校期间女孩不生男孩不死,谈不上任何教育。最后她俩一个考了卫校,一个勉强考上高中,读了三本。
所以,差不多十四五岁,我就慢慢发现,读书好不好,勤奋和聪颖似乎只占一部分作用,命运是不公平的。
到高中,这种感知来的更强烈了。高二高三,很多同学申请出国,成绩好一些的,藤校或者公立名校不成问题,成绩一般的,读个 UCSD 一类的,硕士申 UCB 也正常。
我不能说这些同学不勤奋不努力不聪颖。
但我时常在想,我那个卡耐基梅隆毕业在 FB 挣 20 万刀的同学,和那个职校毕业的女生,和我,社会将如何评价我们三人的智力和努力呢?
这还只是一座二线城市主城区,76 平方公里上发生的事情。960 万平方公里,北上深顶级学区和西北西南山区,会是比这大得多得多的鸿沟。
背着柴火和萝卜干拿助学金上学的孩子可能到 18 岁没见过地铁,却要写共享单车的高考作文;暑期游学去非洲看角马迁徙的孩子,有了漂亮的志愿者经历写在申请书上。
我们有多少人能清楚的把这之间的差异归因于出身和命运呢?还是自负地以为,能获得超人的薪酬,是因为多么杰出的了不得的天赋,或者只靠几年里早起晚归读书?
或许最迷信 “成功全靠努力,失败、贫穷都是因为懒惰” 的有两种人。
一种是只看到别人家孩子出人头地,看不到别人家孩子起跑线在哪的父母。
另一种就是只看到自己扶摇直上九万里,意识不到自己坐在风口上的 “精英”。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48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