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跑去上海和丁昶老师录制了播客,对此我期待已久。
丁老师是《文明、资本与投资》和《买入银行股》两本书的作者,国内第一批 CFA,兴全基金最早的一批研究员。
本文内容与上面的节目无关,算是一期彩蛋,我们聊聊移民的问题。
丁老师说自己曾思考过更多是当一个中国人还是国际人的问题。
最终的答案是:让两个孩子留在国内,卷高考。
我问他怎么做出的这个决策?
丁老师的回答是迄今为止我自己见过的最好的关于移民的思考框架。
··· ···
首先丁老师对移民并无偏见,他支持移民,希望中国人在五湖四海,开枝散叶,全世界走到哪里都是中国人,这是大好事。
不过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尤其是中产可能把移民这件事想的过于美好了,低估了它的成本。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没有父母,没有家庭,没有家乡,没有文化背景 —— 这些东西意味着一个人的来处,和过往经历共同构成了个体的本质特征。
但是,每每谈到移民问题时,大家太容易将其简单化了。
好像人是一块转头,往哪搬都行。
潜台词是:这个人除了个人能力,其它资本为零。
这大错特错!
人都有自己的环境,你离开自己的环境,一定会付出额外的成本。
类似的,别人要进入你的环境来,他也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要不然我让你进来,为什么不让张三李四进来呢?
所以迁徙的成本,必须考虑在内。
如果要决定迁徙,决定移民,就得想好有没有足够大的收益能支持这个决策?
其实在国内移民和国外移民,道理是一样的。
比如国内移民,你到上海来,得考虑住房问题吧?
或者说你找工作,在文化上肯定有各种不亲近的地方。
再比如外地男生想要找上海女生那就很难,上海男生要找外地女生那就很容易,这都是非常现实的事情。
跨国移民更是如此,这其中的鸿沟、成本只会更大,不会更小。
具体到我来说,为什么我让两个女儿都走高考路线,这是根据我自身条件出发的。
我们家在上海已经生根了,上海已经是比较高阶的城市,再往上走,我认为没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去付这个迁徙的成本。
其次,她们的学习成绩都还不错,所以走高考路线,成为一个收入还 OK 的白领,概率不低。
从这两点反过来说,比较适合移民的人是什么样?
第一,自身是从比较低能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农村出来的,你反正也背井离乡了,你到北京上海,也要交一大笔买路钱。
那么你一步到京沪深,两步到香港,三步到硅谷,到伦敦、纽约,我觉得都可以。
第二,就干脆在国内也找不到高级白领的工作,是偏 labor 型的蓝领,做劳动工,就比如说修理工、护工、送快递这种。
那么这要看情况,你有没有一技傍身?而且海外还很需要这种技能。
这样的人,如果能够找到机会去北美、澳新、欧洲,我觉得是非常好的,起码还能赚到劳动溢价。
然而现实生活中主要考虑移民的都是一批什么样的人?
往往就是自身条件已经比较好,或者说已经在一二线城市扎根 10 年、20 年以上的这些人,动不动七个不平八个不愤地想润,我觉得这是一个错配,是非理性决策。
既没了解环境,也不了解自己。
来源:老钱日日谈 微信号:tobeoldmoney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80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