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陆土根
当然是江苏啊。
从旧上海移民来说,苏南(旧苏松常),宁绍,苏北(旧淮扬通)各自可以说是一份势力。从邹依仁提供的 1949 年上海人口籍贯来源来看,苏南,宁绍各占三分之一,苏北大概是十分之一。但是从实际感受来说,可能苏北的比例还要大一些。
上海本身的气质底色,是比较苏南的,也是肥沃平原,也产粮,也有繁荣的商业,这种气质比较绵软,比较安逸,是水乡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因为临海,有渔业,种棉花,实际上又和浙东有点相近,有海洋文化的浸染,有倔强硬气的一面。
苏北,主要是里下河地区的淮官区移民,盐阜二县最多,带来的是农耕文化里比较原生态的部分。淮东平原也是鱼米之乡,但是水患比较严重,商业不如江南平原繁盛,所以人的气质多了分小农的朴实,有时候有点粗野。苏北人还带来了船民文化,还有一点游民气。
从今天的上海文化来看,相对精明细致,看重体制,强调稳定,讲究体面的作风,基本上是苏南文化带来的,但上海人性格明显比苏南人硬气外放,人情交际能力也普遍强于后者,则大概和浙东文化,苏北文化有所关联。
从区划和经济版图来看,上海也长期属于江苏,并且和苏南共同构成长江下游沿江带,只不过在明清时期,这条河流的作用被腹地的运河分解了一部分。而到了近代,伴随着运河漕运终结,长江航运发展,则这种一体化作用开始加强。这里成为各种资本往内地倾销商品的主要通道,民族工业也随之沿江展开,上海和苏南的联系就更加密切了。
不过,纵观旧上海的华人社会上层,基本还是宁波人垄断,宁波商帮广泛掌握了金融业命脉,并且涉足的产业门类最多,而轻工业的实业家则多苏南人,主要是无锡人,地位要相对低一些。
绍兴人,苏州人从事的行业较为传统,如前者多涉足酿酒,锡箔,酱园等传统农业商品行业,后者多涉足教育,出版,戏曲等传统文教行业。苏北人的地位不高,扬州人三把刀,南通人烧老虎灶,更北的盐阜一带只能做最底层的苦力。
相对浙东,更靠近上海的浙北在沪人数则很少。这可能是因为杭嘉湖平原腹地传统的蚕桑业,相对苏南沿江的手工棉织业更晚衰落,后者晚清就开始了,而前者要延续到抗战。浙北人在上海的主要是以湖州南浔为主力的丝绸商人。
浙东,苏北人来上海则都是因为地方经济落后,浙东近代人口极度稠密,但耕地不如太湖平原多,苏北虽然耕地广阔,但水患严重,也谈不上富裕。尖锐的人地矛盾迫使他们出走家园,谋生异乡。
虽然旧上海文化一直排斥苏北,但 49 后,苏北文化的影响其实是加强的。由于苏北人广泛存在于上海产业工人群体,而后者在此时已经成了社会的主角,上海也从传统工商业都会转型为社会主义工业城市,苏北文化就顺理成章伴随着上海工人文化而输出了,为地方性格输入了相对粗犷,热烈,平民的气质。
不过新世纪以来,宁绍,苏南人到上海闯荡的渐渐少起来,反而是苏北,温州人打了头阵,大体是苏北人务工,温州人经商,不过苏北也有做生意的。但这些人也不是移民主流,更多的人来自安徽中北部,河南东部和山东南部,大致是中原(黄淮)人和淮西人为主。
不过,至今苏南人外出打拼,首选还是上海,浙北,宁绍则大量为杭州分流,只有在宁波。上海的优势比较明显。苏北人的选择比较各异,相对来说,南通,泰州,盐城人依然还是最爱去上海一些。
来源:知乎日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89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