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的韩国电影市场格外凋敝,除了年中的《犯罪都市 3》稍稍勾起部分观众的兴趣,几乎未诞生任何爆款佳作。
不知是回光返照,还是逆境重生,去年年底,政治惊悚片《首尔之春》一改全年的颓势,以 1300 多万的观影人次,傲视全年影坛。
在国内网站上,该片的评分飙升至 8.8 分。
《首尔之春》
《首尔之春》的魅力何在?为什么除韩国本土外,它在国内的影迷圈中同样引发热议?
政变的传统
可以说,影迷们对《首尔之春》的浓厚兴趣,首先源于现代韩国的政治史。
自李承晚在 1948 年创建韩国后,独裁统治和军事政变,如梦魇一般萦绕在韩国人心头。
1960 年,李承晚被赶下政坛,名门望族出身的尹潽善成为第二任总统,但实际掌权者乃是总理张勉。
在短暂的第二共和国期间,派系林立、政坛纷扰的乱象,致使韩国经济和社会动荡不已。
时任第二军副司令的朴正熙发动 “5・16 军事政变”,随后 18 年间,朴正熙以铁腕手段,成为韩国的绝对统治者。
直到 1979 年 10 月 26 日,中央情报部长金载圭开枪刺杀朴正熙,让沉闷许久的韩国社会迎来转机。
这段历史,被称为 “首尔之春”。
2020 年的《南山的部长们》,就是根据此事改编,李秉宪饰演的主角,原型便是金载圭。
《首尔之春》的故事,紧接在《南山的部长们》之后,聚焦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内,韩国社会从众人期待的 “首尔之春”,迅速坠入军人政变后的恐怖之冬。
这便是由全斗焕发起的 “双十二政变”。
片中,相关历史人物的名字都做了调整。
郑雨盛饰演的李泰信,原型是陆军少将张泰玩;黄政民出演的全斗光,自然是臭名昭著的全斗焕。
两人在片中代表不同的政治派别。
李泰信是传统的军人作风,从不愿掺和到政治纷争里,但由于形势所逼,被委以重任 —— 首都警备司令官,成为戒严时期,掌管首尔军事防务的负责人。
李泰信要防范的对象,就是保安司令官全斗光。
这位实权派军人,不但掌握着全军的通信线路,更是凭借 “一心会” 组织,其全军人脉四通八达。
最关键的是,由于他负责前总统刺杀案,竟能随意罗织罪名,栽赃到政敌头上。
影片的前半个小时,以清晰有力的叙事手法,向我们交代了全斗光如何权欲膨胀,参谋总长为何调离全斗光守边境,以及全斗光狗急跳墙,密谋政变的前因后果。
而重头戏,则是 1979 年 12 月 12 日,全斗光率领 “一心会” 成员,步步紧逼,阴谋夺权的过程。
黑色的权谋斗争
《首尔之春》虽以政变作为噱头,但整部电影的完成度和可看性,相当不错。
电影进入正题后,全斗光先是和手下一班人沙盘推演,筹划过程。
简单来说,政变分为三步,但需要同时进行。
一是派保安司的人,前往参谋总长的府邸,将后者带走。
二是调虎离山,把效命于参谋总长的李泰信等人,聚在一处,使其无法调兵保护。
三是全斗光本人前往总统处,拿到逮捕参谋总长的书面证明。
简单来说,第一步是任务目的,第二步是任务前提,第三步是任务背书。
随后的事态发展,当然和全斗光的原计划有所出入,电影的主体部分,也是精彩之处,便是展现这种混乱的情境,并让我们目睹在一次次的军事调遣、人性博弈后,韩国的悲情历史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这一叙事手法在好莱坞电影中并不少见,诺兰备受欢迎的《盗梦空间》,便是让男主角柯布先交代 “盗梦” 的原理和过程,接着用大段的篇幅制造混乱和变奏,从而营造叙事张力。
这在《首尔之春》里,具体表现在李泰信和全斗光的见招拆招上。
其实,不管是李泰信所代表的镇压军,还是全斗光所率领的反叛军,两方阵营里的绝大部分将领,都蛇鼠两端,畏首畏尾。
一旦事态不妙,这些 “墙头草” 的丑陋嘴脸立马显现。
但不同之处在于,李泰信想要力挽狂澜的方式,过于板直,总以国家存亡、理想主义催人共情。
比如他在请求第八空降支援首尔时,虽然靠凛然大义占得一时先机,可当更高权位者连出昏招后,李泰信最终只能壮士断腕,打算以炮轰威胁叛军。
而对全斗光来说,他实现独裁欲望的手段,从来都直逼人心,厚黑难测。
对拥有指挥才能的卢泰健,全斗光刚柔并施,大打兄弟牌;面对成败关键的都熙哲时,他直接掏枪指向自己,拿命威胁。
至于那帮资历更老、心态不稳的军队老大哥们,全斗光稍稍改变话术,用功名利禄许诺,以失败皆亡恐吓,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
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反叛军处于劣势,镇压军即将大获全胜时,全斗光用一通 “和谈” 电话,将危机瞬间解除。
那段故意拖延不说,压制镇压军将领心态的攻心兵法,让人拍案叫绝。
由此,《首尔之春》里的这两位主角,一个似项羽悲情壮烈,纵是心怀大志,也无法改天逆命;一个如刘邦深谙韬略,即便身处绝境,仍能潜龙腾渊。
饰演李泰信的郑雨盛和黄政民,再一次向我们展现出忠武路男星的魅力和演技。
李泰信在幸州大桥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由面孔硬派,身量挺拔的郑雨盛诠释,令人着实动容。
电影结尾,全斗光走入昏黄阴暗的厕所,癫狂发笑时的悚然面孔,因黄政民的入骨表现,令人背脊发凉,不寒而栗。
政治题材的消费传统
《首尔之春》对于韩国电影市场的提振效果,并不难以想见。
除了金成洙娴熟的商业片操控能力,以及黄政民、郑雨盛、李星民、金成畇、丁海寅等全明星阵容外,韩国电影的一大传统类型,便是政治惊悚片,或是包含浓郁政治因素的伤痕电影。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南山的部长们》,更为知名的政治题材电影,还有宋康昊主演的《辩护人》、金相庆主演的《华丽的假期》,以及李沧东的杰作《薄荷糖》。
而这些电影所聚焦的事件,绝大多数都与全斗焕有关,尤其是他所制造的 “光州事件”。
更为全景式、系统性地展现全斗焕统治时期的影视作品,要属被奉为 “五学” 经典的电视剧《第五共和国》。
这部 2005 年的古早剧集,之所以成为小众亚文化追捧的对象,除了诞生过不少诸如 “卡卡”、“虫豸” 等流行梗,更是因为它让我们瞥见全斗焕时期的政坛风云。
可以说,韩国影坛对于政治题材的青睐,根源在于民众对当权者的诸多不满。
不管是朴正熙、全斗焕时期的军事独裁,还是李明博、朴槿惠等民选总统的屡屡涉案,都让韩国的公权力形象蒙上了一层灰色。
这在 2013 年由河正宇主演的惊悚片《恐怖直播》中,化成了当权者对民众生命的漠视,以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终选择站在底层一边,用死亡发出反抗之声。
所以,《首尔之春》的火爆,既在于政治题材的类型化做的非常成功,没有一味地沉浸在对历史事件的自恋表达上,更在于它切中了韩国观众对政治题材一贯的消费心理,实现了情绪发泄。
当郑雨盛饰演的李泰信,跨过层层路障,誓要和全斗光同归于尽时;当总统崔韩圭签下的逮捕令,标出具体的几点几分时。
当影片最后一幕,展现全斗光极其爪牙的黑白合影时,韩国电影人,对于过往的这段历史终于达成批判,引人反思。
来源:时光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91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