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世界观

打工人的发疯文学,轮到工牌了

作者:胡汉三,数据:胡汉三,编辑:郑晓慧,设计:戚桐珲,原文标题:《小红书上,正在流行 “发疯工牌”》,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继 “00 后整顿职场” 遍布互联网之后,“发疯工牌” 开始风靡社交平台。

传统工牌,是部门职位加姓名、外加一张个人一寸照的身份象征。而发疯工牌,顾名思义,就是 00 后将打工生涯的 “疯言疯语”,直接挂上工牌、开启自我表达的新做法。

(图源:@打工人关怀中心)

在社交平台上,“00 后的工牌有种淡淡的疯感” 成为热点话题。

不少年轻人用姓氏谐音诉说职场心声,“抒发淡淡的疯感和平静的癫”;也有网友借工牌发疯,把自己归入 “都市隶人” 的阵营,找到情感宣泄的新出口。

发疯工牌,也变成品牌年轻化互动的媒介。

不管是麦当劳、瑞幸咖啡等互联网弄潮儿,还是腾讯会议、科大讯飞等 “稳重卦” 品牌,近 30 家品牌下场,借工牌梗收揽热度与关注。

这引起《DT 商业观察》的好奇。为什么 “工牌发疯” 会流行?品牌是如何玩工牌梗的?对品牌营销而言,又有何启示?

打工人的发疯文学,轮到工牌了

一个热门话题的产生,往往需要情感的共鸣和参与机制的引导。

这一波工牌梗的兴起,最初起源于职场博主 @打工人关怀中心 发布的笔记《我就说同事们真的蛮勇的……》,收获了 8.4 万点赞数和 2.3 万收藏数。

闻风而来的打工人迅速下场,结合自己的职场经历与角色,用 “工牌发疯” 玩梗、讲故事,成为 play 的一环。

而后,伴随博主的跟风创作,互联网大厂和品牌也开始加入这场工牌爆改。工牌梗的 UGC 内容如潮水般涌来。

熟悉的 “打工人发疯” 的情感配方 + 原滋原味的工牌参与机制,让 “工牌梗” 的社交属性逐渐加强,形成自传播。

“00 后的工牌有种淡淡的疯感” 等话题热度也随之上升,短短 10 天,浏览量就已经翻倍。

从社媒笔记可以看到,发疯工牌的主要玩法,是用自己的姓氏造一个谐音梗,来传递年轻人的 “新打工精神”。

比如当代 “螺丝钉” 精神,是 “别想拧我,我扎手”,要把反 PUA 精神进行到底。“林时工” 同学则独具慧眼,对 “同事本是同林鸟” 的职场风云看得云淡风轻。

“薪尽自然梁同学” 表明,不是能力不行,而是 “就这点钱,我很难帮你办事”。“一下班音信全吴先生”,就注重时间观念,只要 “下班了,这周的苦就吃到这里”。

(图源:@在护肤品公司打工日常)

姓氏梗之外,发疯工牌更直接的玩法 —— 是以摸鱼惯犯、顶凉柱等抬头直接命名,用戏谑感文案,折射当代职场人设、呈现一套自成体系的职场哲学。

(图源:@打工人关怀中心)

比如 “摸鱼惯犯” 的精髓,在于 “虽然今天什么也没干,但真的辛苦我了”。“踩点王”,搭配了 “没关系,每天按时到工位已经很厉害了” 的自我宽慰。

而不管是玩 “百家姓” 的梗,还是冠 “职场人设” 的名,工牌发疯背后,表达出职场人 “要么对一切看淡,要么不好惹” 的姿态。

打工人发疯,越来越直接

其实早在工牌之前,打工人 “发疯” 的传统,就由来已久。

初入疯门的年轻人,会把电脑屏保换成无语菩萨、甄嬛语录,在工位自制纸手铐,暗戳戳停留在对自己的调侃。

(图源:@努力的皮皮居)

再进阶的疯友,开始往工位搬去各种与打工魂同频共振的摆件。

从 “我在公司很想家” 路牌、手工定制的蕉绿热线、再到梦碎墓碑的隐喻单品…… 摆件看似夸张,却不会过分张扬。

(图源:@WPS AI 情报员)

这种遮遮掩掩的发疯方式,是身为牛马的小小叛逆,也是一场压力之下喘息片刻的精神洗礼。

再高阶版的发疯方式,是在椅背贴上写有自己心情日记的 A4 纸,在桌面树起大面积的 “蕉绿” 预警,或是在显眼处拉起 “已在工位,正在硬抗” 的条幅。

(图源:@哇喜 Q 麻)

打工人希望在工位附近隔出一个 “二十分钟效应” 的休憩空间,在办公区域寻找情绪价值。

究其本质,“工位发疯” 是一种精神按摩和情绪解压,“当你无法行驶在人生的旷野,还能在工位静静地撒野”。

(图源:@只为君故)

此外,“发疯整活儿” 作为一枚社交货币,是职场人的社交保护色。这表明年轻人愿意与同事融为一体,一起苦中作乐,成为 “患难与共” 的工友。

一个有意思的变化是,从前的电脑屏保和工位摆件等发疯行为,多少会 “避讳” 领导、路数隐晦。这是打工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密语,同为牛马的互认暗号。

而现在的 “工牌” 宣言,从大量的社媒卷入到直白的表现形式,在做法上都变得更加直接。

打工人发疯,从小部分人的游击行为,逐渐变成一种职场的主流文化。

品牌如何跟着年轻人 “发疯”?

流量和关注之下,这股工牌 “疯”,也吹到了品牌。

各大品牌希望在这场工牌文学的狂欢中,找准一种年轻化的对话方式。

《DT 商业观察》整理了部分品牌 “工牌梗” 的笔记后发现,各家玩法大体可以归结为三类:

第一类,把自家产品当做打工人,给爆款产品做工牌,凸显产品特性和品牌优势,加强记忆。

例如 5G 冲浪的麦当劳,采用工牌的外壳和形式,为脆薯饼、不素之霸等产品量身定制了 “发疯” 语录。瑞幸咖啡则围绕 “周周有新品”“生椰拿铁少少甜” 等产品特性,大做文章。

(图源:@瑞幸咖啡)

第二类玩法,把产品在职场的使用场景植入到工牌之中,让打工人发疯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使用。

典型的例子是 @科大讯飞。它将程序员的日常囧境、职场黑话与自嘲巧妙融合,让 “键盘夏”“好了马” 等 title 与打工人形成共鸣,并顺势宣传了自家的办公软件优势,秀出硬核技术与人文关怀。

纸巾品牌 @德祐,以湿厕纸的产品特性为引子,聚焦于 “打工上厕所=带薪摸鱼” 的调侃,增加产品曝光。

(图源:@Deeyeo 德佑)

第三类玩法,品牌用官方账号发布 “00 后做的工牌” 笔记内容,让自己融入到年轻群体当中。

就像用猫 meme 做视频一样,品牌以发疯工牌为传播载体,通过反差感,营造出一个与打工人同频共振的人设。

比如 @美团招聘的笔记标题就是,“00 后同事们的工牌已经这么 city 了吗”。

@腾讯会议的工牌,直接表达了 “不想开会” 的情绪,和品牌功能形成微妙反差。此前品牌笔记的点赞量大体在几十到上千之间,而工牌相关的笔记,点赞量超过了 5300,还有 1500 多收藏和 1000 余条留言。

(图源:@腾讯会议)

不论选择哪种方式,品牌追 “工牌梗” 的热点,都在于利用当下的 “流量密码”,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

其实不管是此前的猫 meme,还是如今的 “发疯工牌”,热梗本身自带情绪价值。

年轻人乐意用 “梗” 来表达自我、释放情绪,也希望借 “梗” 来标定群体、寻找共鸣。

对品牌来说,如果能在玩梗的心态上保持真诚,在技法上坚守定位与内核 —— 找准情感连接点、文化记忆点、以及品牌关联点,那么离成功玩梗就不远了。

写在最后

可以预见的是,往后和打工人相关的热梗还会继续层出不穷,一直火热。

但品牌追热点也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比如,这次 “追热点” 的品牌中,多为食品饮料、个护等快消品牌和互联网大厂,前者与消费者的生活紧密相连,后者在近年来逐渐培养出 “消解严肃” 的玩梗基因。只要和打工人站在统一战线,就会相对容易获得好感和青睐。

相反,如果是本身强调 “格调” 的品牌,比如讲高端故事的服饰美妆、坚持特定理念的一线潮牌、或主攻中产的专业户外品牌,由于目标客群的差异,也为避免 “调性错位” 的违和感,就未必要跟上每一阵风。

只有深入流行文化腹地,并从中读懂年轻人和品牌目标受众的喜恶共鸣,品牌才能根据流行热梗进行内容再创造,回应年轻人在职场排解情绪的底层需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T 商业观察(ID:DTcaijing),作者:胡汉三,数据:胡汉三,编辑:郑晓慧,设计:戚桐珲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503951.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