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2017年3月23日《南方周末》)
虚假消息在许多细节上都可能是真实的,只需要在关键部分悄悄塞进一点假货。
2017年3月18日,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了文化记者考夫兰(Sean Coughlan)题为《学校应教导小学生辨别“假新闻”》的文章,很快被美国媒体转刊。美国人特别关心假新闻问题是有原因的。从竞选到执政,特朗普一直在指责美国媒体刊登假新闻,但他自己也不断被爆出使用假信息之事。最令人瞩目的是,他指责前任奥巴马总统命令监听特朗普大厦,对此媒体不断追问,证据在哪里。政府有关部门也对中央情报局进行过查问,答案是没有证据。像这样的事情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意识到,假新闻、假信息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公共问题,因为它会对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考夫兰文章的直接起因是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教育主管安德烈亚·施莱歇尔(Andreas Schleicher)提出了这个问题。施莱歇尔是“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的负责人,他表示,要在2018年的全球测试中添加一项有关的笔试,以评估各国“年轻人在对待多元和‘互联世界’方面的能力”。现有的PISA测试包括数学、科学和阅读,新添加的测试将“评估年轻学生以多元的眼光看世界、尊重不同意义和以开放心态对待不同文化”的能力。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了解世界和增进人际相互理解的关键之一就是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施莱歇尔特别提出,在数码时代,学校应该让学生有能力分辨社交媒体上不确凿的信息和“假新闻”。
这虽然是今天大多数人都能认可的原则,但接下来的具体问题是,怎么才能达到或接近这个目标呢?从虚假信息的形成来看,按照发生的次序,大致有这样三个因素:单一的信息来源、不当的权威依据、说理的论证谬误。
首先是单一的信息来源,考夫兰在文章中提到了“回音室”(echo chamber)和“单一文化”(mono-culture)的问题。对你认为特别重要的消息,你应该避免只是从朋友圈或自己喜欢的媒体来源获得信息。公元2世纪,古罗马帝国皇帝和哲人马可·奥勒留就在《沉思录》里说过,“一个人从不在意邻人说什么、做什么或想什么,只是在意他自己怎么做,自以为正确和神圣,如果这样,他还有多少时间得到新收获呢?”对比或比较是鉴别真伪的重要环节。它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它能让你感觉到有鉴别真伪的必要:为什么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说法?它们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说不出口的秘密?
于是便有了虚假信息的第二个因素:不当的权威依据。虚假信息极少以自说自话形式出现,而总是会援用“权威人士说法”或“可靠消息来源”。3月17日,特朗普和德国总理一同举行记者招待会时,有记者追问奥巴马是否监听特朗普大厦的事,特朗普说消息来自福克斯新闻。福克斯新闻随后坚决否认有这种消息。这是假的假消息来源。但不要忘记,还可能有真的假消息来源。提供假信息者援用真教授、真专家、真学者的观点和看法。殊不知,这些教授、专家、学者可能是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在睁眼说瞎话。
虚假信息的第三个因素是故意利用一般人的认知心理弱点来进行欺骗。例如,虚假消息不需要在每个细节上都是虚假的,它可以在许多细节上都是真实的,只需要在关键部分悄悄塞进一点假货,就足以按它的意图有效地误导受众。这是一种常见的半真话说谎。
还有一种称为“摩西幻觉”的误导方式。如果一个人被问到,“摩西把动物带上方舟,每种动物各带几只?”大多数人会回答,“两只”。即使他们知道,《圣经》故事里说的是诺亚而不是摩西,他们也还是会这么回答。这里涉及的幻觉是指,某些错误信息与人们已有的知识明明有矛盾,但人们还是会无视或忽视这种矛盾。
康德说,“人性这根曲木,绝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人天性中就有容易轻信和上当受骗的心理弱点,不可能完全避免上当受骗。但是,陈独秀在1917年的《近代西洋教育》一文中说,“生来本性的力量诚然不小,后来教育的力量又何尝全然无效?……良材方成栋梁和美术的器具,就是粗恶材料,也有相当的用处。教育的作用,亦复如此”。这正是学校要教育小学生辨别“假新闻”的理由。
(作者 徐贲 为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214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