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友邻的广播和日志里频繁看到对于“神奇的浙江人”的描述,才反应过来,原来我从小到大习以为常的东西,竟然是别人眼中这么具有地域特色!此前也从来不知道浙江人身上自带“勤奋”、“会算账”等光环,还真是蛮好玩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浙北人,来说说身边的人和事吧。
我出身的地方叫双林,属于湖州市下面的一个小镇,离乌镇南浔都很近,只是现在被拆得面目全非了,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大概96年左右,镇上就有好几个办厂挣了钱移民去加拿大的老板,算是改革开放企业转制的受益者吧,脑子也比较灵活,用很低的价格把一家快倒闭的国有工厂盘下来,几乎是用尽了所有人情,借了钱,准备放手一搏。
20多年前当时连电脑都没有啊,移民这种事听来觉得是天方夜谭,我有个小学同学,因为舅舅在加拿大,五年级暑假跑去那里住了两个月,把整个班的人都羡慕坏了。那些移民加拿大的人,基本上是把老婆孩子安置在那儿,自己往返双林管理工厂挣钱。
镇子小,差不多大家都互相认识,好几个这样白手起家的老板都是爸爸的老朋友,也听了他们不少故事。魏老板现在是首富,他曾经借了钱去进货,现金都放在一只马桶里,结果不小心把一马桶的钱全部输光了,从此以后洗心革面,自己一一个地方跑去推销商标机,至今不吸烟喝酒不赌博,无一切不良嗜好,唯独爱吃。
陈老板辗转做过纺织品、建筑维修、玻璃纤维、教育咨询等生意,是镇上第一个买小汽车的人,当年买辆桑塔纳也太不容易,提前订货然后去天津取车,结果到那边车没到,又等了一个月才回来。镇上纷纷传言他欠债逃走,老丈人一直劝结婚不久的女儿,说你可能嫁给了一个骗子,不如别等了,算了吧。幸好姑娘没放弃,人车俱得。
爸爸十七岁参加工作,靠着一双脚去乡下收税,认识太多“先富起来的人”,那个年代真是风生水起啊,这些来自附近农村比较聪明的年轻人,突然发现眼前摆着一条触手可及的改变命运的道路,勤奋肯干加上运气好,随便一个村都能拎出一个排的老板来,夹着黑色皮包穿着梦特娇,别着大哥大,永远在忙得七窍生烟。
像我爸这样一开始就当了公务员又无欲无求的男人简直罕见,没有野心不求升官,也不想着做生意挣大钱,当年公务员也有很多下海的,他主要爱好是吃喝玩猫(哎呀跟我太像了),所以多年来一直被我妈说成不求上进、不懂得拍马屁、不懂理财(我这种清心寡欲不懂精打细算的性格一定是遗传了爸爸的基因)。
读高三那会股市疯涨,每次回老家饭桌上天天讨论的就是股票,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旋风,你不跟上就会被甩掉!河边散步跳广场的大妈们交换小道消息,多年不见的小学同学也拉出来聚会了,就因为听说有一个股票大神,人人都跟他屁股后面求放料,人人都是操盘手。记得我高考那几天,爸妈来上海陪我考试,还不忘记把电脑带过来在宾馆里股市操盘!
后来的惨痛是显而易见的,至今我妈还在责怪我和我爸,当年股票最好的时候她说要在上海买房,我俩一致反对,结果,现在钱在股市套牢,房价疯涨而且外地人根本不被允许去买房了!我妈为这件事叨叨了好多年,她自己就捣鼓各种网上理财产品,什么牛板金、小牛在线,利息比较高,工资到账后必须当天取出来,马上放到这些app或者余额宝里去,现在连外婆她们的钱也都放在余额宝。信用卡还款必须精确到角分,多还一块钱都觉得自己吃亏了。
有时候我爸会跟我吐槽,
牛板金我有一天忘了签到,就被她骂了,说积分可以换加息券。
作为一个工作不到一年就辞职去旅行,一直晃到现在没有房也没有打算买房投资的人,我觉得我跟我爸一定是假的浙江人,他总是跟我说,
你看,我们单位那些下海的人有几个是成功的,很多时候只是因为身在这个位置人家才吹捧你,并不是你真的多有能力,一出去就什么也不是了。我们这样够吃够玩就可以了。
瞧,我爸才是真的人生导师。
但其实在我们浙北一带的人看来,温州人才是真正勤劳奋斗的浙江人!
大概江南这地方古来就富饶,多数人都比较安逸,顶多在家乡搞点小投资小生意,我外婆奶奶一辈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
湖州找个事业单位的工作,安安稳稳,多么实惠,跑出去干嘛。
喏,XXX家,儿子在美国,一年才回来一趟,在那边也不见得多好,有什么意思。
我以前高中的室友来自丽水,她的舅舅们当年都是偷渡去欧洲打工开餐馆,现在定居在西班牙,她说那边几乎每家都有这样的亲戚。再说我一个闺蜜,找了个温州男朋友,两人在杭州同一家公司上班,去见家长的时候对方母亲简直恨铁不成钢地教育,
你们给人家打工,一个月拿几千块钱有什么意思!年轻人,去创业啊,给自己做老板!
把闺蜜给震惊到了,我们所受的家庭教育全都是:女孩子留在本地,父母给买一个房,找个银行或者事业单位的工作,钱不多够用就行,结婚生子安稳过一生。那才是最好的人生样本!
其实在湖州,最夸张的地方还是号称“浙北小东莞”(这称呼是我取的)的织里童装城,我们家两个舅舅都是跟家里人撕破脸皮,毅然辞了国企的工作,自己办服装厂布料厂,享受这种在生意场上血海沉浮的快感。
他们的父亲也就是我的舅公,一直做中医,现在81岁了,还在给私人医院返聘坐诊,每天自己开一个电动小汽车去上班,舅婆70多,退休后给儿子们的厂里当会计,然而她曾经的职业是裁缝,真是华丽转身。我妈也跟风去织里办过一阵子棉花厂,结果弄得亲戚翻脸吵架收场,这才终于死了做生意的心,就捣鼓捣鼓股市和理财产品。
当然他们做生意的时候向我家借过钱,当然是要算利息的,外婆盘算了很久,发现比银行的利息高,估算了风险比较低,于是把定存的钱拿出来放到那边去,有一个小本本,记录了各种借贷信息还有利率。从小到大还以为全中国都是这样,直到看到王逅逅的广播,才发现,咦,原来不是全中国都是亲戚借钱算利息的。
最厉害的还是我婆婆,上海郊区出身,自己一个人靠做点裁缝带大儿子,没有正式工作,只有郊区镇上一小套自住房,然后自学会计,去给人家公司做账。最高峰的时候同时做着20家公司的帐,管着5套房的出租,内外兼主的女强人,太佩服了。
她的经历是非常典型的“一套房子倒腾出几套房”,从上海郊区的两居室,到三居室,连车库都改造成单间出租,接着又卖掉一套加点钱置换北京的房,折腾了十几年到现在,劝她少做点帐,多休息休息该退休了。她的回答让人无力反驳,
休息啊玩啊谁不会,要不是我折腾,哪来北京的房。
现在我跟P先生都是家里蹲的自由职业者,住在上海的时候,每天早上8点就听到婆婆骑着助动车飞出去上班了,倒是我俩没心没肺地睡到日上三竿。
勤劳爱折腾的浙江人,名声一定会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来源:豆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214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