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常有感触:大多数人从出生起,人生轨迹就已经基本被写好了,每个人都活在属于自己的那层金字塔里。
纪录片《人生七年》最后一部:56岁篇
为了证明这一点,英国导演Michael Apted从1964年到2012年,用49年跟拍了14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生活日常,跟他们交流种种问题。
每7年一更新,一共8部,让我们看到14个不同的真实人生,看着他们从7岁正太萝莉变成56岁老头老太……
这就是BBC伟大的纪录片系列:《人生七年》(7up)。
7个孩子从小到大的对比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知识改变命运”,而事实真有这么美好吗?
残酷的是,这部纪录片完全验证了导演一开始就预设好的结论:“阶级固化根深蒂固,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机会微乎其微。”
一:上流社会
高富帅三人组:
Andrew、John、Charlie
就读于私立学校的他们7岁已经会点拉丁语,对时事政治侃侃而谈。
Andrew说的“我平时读《金融时报》”成了被反复提起的名言。而你7岁还在玩泥巴……
其中一个小孩说:“我喜欢读报因为我有它的股份。”
这些富家小孩从小就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规划:读完寄宿学校,然后去读剑桥。原因么,因为自己一家人都是剑桥的。
不出意料地,最后他们的梦想都成真了:读了牛津/剑桥,一位从政,一位当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一位进了BBC。
出于社会形象的考虑,他们的婚姻也明显稳定得多。
曾曾祖父是保加利亚首任总理的John最后娶了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也算某种意义上的落叶归根。
在后来的跟拍中,Andrew则成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娶了一个并非豪门的太太。他的观念是,“钱不是最重要的,过得舒服就好。”他的孩子都受到了精英教育:“教育是能留给孩子的最大财富。”
白富美:Suzy
从小就愤世嫉俗的她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从小练习骑术,16岁就任性辍学:“我从不逼自己干什么事儿。”
好吧,这不重要,鉴于她家有4000英亩土地(合1600万平方米)。
Suzy家豪宅
她一直对事业学业没有什么上进心,重心都放在了婚姻经营上。她认为成功婚姻的秘诀是运气加上毅力。
二:中产阶级
Neil:
父母都是老师的Neil出生于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本来可以像同类小孩一样平平稳稳地度过一生,却中途出了bug:他证明了阶层往上爬升很难,往下滑落却很容易。
小时候的Neil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小朋友,他幻想有色人种像妖怪一样,是紫色的,有红眼睛和黄色的脚;
长大后的他没能如愿上牛津,读了普通大学,由于精神问题而退学。21岁当搬运工,28岁那一集里他长期住在一个破车里当流浪汉,35时仍没有工作。
导演问你接下来做什么?他说可能还是继续当流浪汉。纪录片播出后,无数人写信慰问他,但没有一个人给他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Nick:
Nick是这14个人当中,唯一一个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阶层上升,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的孩子。
他家里是开农场的,读的是乡村小学,被家人寄予厚望。
最后他考上了牛津的物理系,并最终成为教授。
三:社会底层
Paul:
当精英阶层的小孩说出以后会读剑桥时,父母离婚、在儿童之家长大的Paul一脸茫然地问:“大学是什么意思?”
各个年龄段的Paul被生活打上的烙印
被问到长大想干嘛时他说:“我想当个运动员。”但后来他没读大学,21岁开始在工地搬砖,早早结婚生子,儿子是汽车修理工,56岁的Paul已经是5个孩子的爷爷。
Symon:
黑人混血的Symon生在单亲家庭,是Paul在儿童之家的基友,热爱打架。成年后当过货物搬运工,经历了几次婚姻变动。
而他跟基友对自己的人生教训总结也是如出一辙:”如果我当初好好读书就好了。”好吧,还是不要打破他们天真的幻想吧……
在片尾时导演的话被这56年,14个人生一再验证:“把一个7岁的孩子交给我,我能告诉你他成年时的样子。”
虽然正如其中一个被跟拍者抱怨的一样,这部纪录片不可避免有刻意剪辑渲染的成分:“这只是我们每7年中的7天,生活的一部分花絮,他们却把它描绘成我们全部的人生。”
但这依然是一部很深刻的片子,其中绝不仅是难以逆转的阶层固化、政治内涵。
记得刘瑜在博客里写过:
- 片中的每个人少年时都曾意气风发充满幻想,都相信未来是圣诞老人藏在圣诞树下的那个礼物,会在打开的一刹那令人尖叫欢呼。 但是,圣诞老人始终没有出现。慢慢地,片中的男人开始挨个秃头,女人开始比赛发胖,关键是,他们的眼睛里再也没有了憧憬和幻想。梦想的浓雾散尽之后,裸露出来的是苍莽时间里有去无回的人。 从中你能看到你我身边每个人的缩影,生命的荒诞。
每个观看者都会有自己的不同感受和共鸣,沉思命运——这正是我们去看他的原因。篇幅有限,这里算是吊个胃口吧。有兴趣的朋友戳这儿看看。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223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