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I营区。二战前波兰军队在奥斯维辛县城外有一片兵营建筑,1940年被德国改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第一批营房,并加盖了二层。住在这里的是被挑出来干活的犹太人,平均存活寿命是三个月。如今这些营房被用作专题展室,但楼内过于拥挤狭窄,不同的参观团体之间经常要互相排队等待。馆方正在考虑修建一座新的综合性现代化纪念馆。大门上Arbeit Macht Frei(劳动使人自由)的字母B是上下颠倒的,这是犹太囚犯隐晦的反抗手段
奥斯维辛纪念馆里堆积如山的鞋子。触动最大的是各种款式的女凉鞋,还有遇害犹太人随身携带的鞋油。当时纳粹规定前往奥斯维辛“重新安置”的西欧犹太人每人可携带25公斤行李。他们把鞋油放进了行李,以便让自己的皮鞋在波兰也漂漂亮亮的。这些人就像911那天清早登上撞入世贸中心飞机的乘客一样,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死。
希腊犹太人购买的从萨洛尼卡前往奥斯维辛的单程火车票——是的,他们还要自己买票。在西欧,通常的做法是党卫队经济管理总局(WVHA)与德意志帝国铁路(Reichsbahn,今天德国国铁前身)签订运输合同,按照三等座席的标准(每人每100公里4马克,12岁以下儿童半价,4岁以下儿童免票)支付单程票价,把犹太人送往波兰境内的各处德国灭绝营。德国国铁虽然收取的是三等座票价,但实际使用的是运牲口的棚车(Güterwagen),又可以省下一笔钱。1941-1944年,德国国铁向党卫队经济管理总局收取的犹太人运费超过了2.4亿帝国马克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227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