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公元1874
2017年9月7日。
这天是陈百强的生日,倘若他还在世,如今已经59岁。
我带着同事去了上海的一家影院,采访在那里包场观看电影《失业生》的陈百强歌迷,想要做一个有关他的短片。
《失业生》是一部很老的电影,青春题材,由陈百强、张国荣和钟保罗主演。女角里还有正当红的赵雅芝。
1981年上映的时候反响尚可,当时的张国荣还处于事业的低潮期,正在“默默向上游”。香港的一句坊间俗话——张国荣都要熬足七年,就是这个阶段。
而钟保罗是电台DJ出身,当年的香港各大电台藏龙卧虎,有不少巨星都出身于此,比如日后的林忆莲。
而陈百强,在这部电影是男一号,也是主演里最红的一位。
1979年,陈百强就凭借《眼泪为你流》获得十大中文金曲奖,彼时正如日中天。
当年这部有那么一点朝着好莱坞名作《毕业生》致敬(或者叫高度借鉴)的港片,却好像冥冥中主宰了三个人的命运。后来他们被香港传媒冠以“中环三剑侠”的称号行走娱乐圈。这个名字很有江湖味道,像是被寄予厚望的一股新生力量,让他们在乐坛里披荆斩棘,闯出一片新的天空。
但谁也想不到的是,此后的故事走向截然不同,仿佛上帝拿错了剧本。
拍完《失业生》之后的第八年,1989年,事业和私生活一团糟的钟保罗选择跳楼身亡,结束生命,享年30岁。
三年后,陈百强因药物过量,陷入昏迷。坚持了数月后,与世长辞。
2003年,哥哥张国荣也因疾病困扰,从文华酒店一跃而下,离开人世。
谁也想不到,这部电影成为“中环三剑侠”合作的绝唱。
和陈百强的粉丝们一起看完电影,回去的车上三人一路无话。
回到住处,汉辰站在窗前看浅灰色的雨云,小区的风把落叶卷起,他打了个寒颤。
继续回到屋子里一起做视频的校对,突然,汉辰问我和老华:你们觉得陈百强的这辈子,我是指区别于张国荣和其他人,他悲剧的地方在哪里?
我想了一下说:大概是在大时代,尤其是一个耀眼的大时代里,个人命运被裹挟的无力感。
一
港乐黄金年代的开启,恰逢陈百强的出道。Danny(陈百强英文名)是第一个风靡全港的偶像男歌手,称之为华人流行文化的第一个偶像亦不过分。
1979年,陈百强的首张唱片《First Love》发表,封面他手握听筒宛若在等女友接听电话的小男生形象,可谓偶像人设的鼻祖。
其后,他的事业一路高歌猛进,《喝彩》和《失业生》中三剑侠形象,亦被后来者借鉴,直到今时今日最流行的偶像男子团体,也还是以三人组的形式出现。
到了1984年年初的第一届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陈百强坐在第一排,也是被第一个叫到台上领奖,获奖歌曲,是他在1983年发行的《今宵多珍重》。
而在1983年,香港红磡体育馆建成,港乐的开辟者许冠杰首个踏入红馆开个人演唱会,彼时香江最强偶像陈百强,则无可争议地成为了第二个。
1984年1月28日,香港TVB演播厅里,第一届年度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正在进行,这个未来将会深刻影响香港乐坛数十年的颁奖礼,第一位获奖人,是坐在最前排的陈百强。
而他的获奖歌曲,是当年大热的金曲《今宵多珍重》。
这个时刻,是陈百强个人事业的巅峰。
如果说TVB的无线五虎将是当年影视届最红的几个小生,那么陈百强就是当歌手里最耀眼的一个。陈百强、梁朝伟和刘德华,当时也并列登上过香港的杂志。
在同一年的劲歌金曲颁奖典礼,有一位年长陈百强两岁的歌手同样出席了,他明知自己没有获奖,却还是默默看完了演出。
而他,在1983年发行的专辑,叫作《风继续吹》——
作为《失业生》中最耀眼的双子星,张国荣和陈百强的形象在最开始有相似之处,而两人的相识,也是因为陈百强对张国荣说的一句:
“有人说过,我和你样子很像呢!”
那是1977年,张国荣刚因为家事从英国折返香港,而陈百强彼时还未出道,只是参加了电子琴比赛和歌曲创作邀请赛。
两人的友谊在后来两个人的演艺之路得到了延续,然而接连推出两张专辑都不成功的张国荣,在当时,在《喝彩》和《失业生》中,也只能充当陈百强的配角。
陈百强的演艺之路,始于和张国荣的友情与合作,却也在谭张争霸之后,开始黯淡。
二
1984年,一首叫作《Monica》的歌横空出世,激荡的鼓点和旋律仿佛震慑了整个香港乐坛,也是从这首歌开始,张国荣以迅猛的姿态登上了香港第一偶像的宝座,陈百强的学生王子形象虽然仍旧有着稳定的受众,但日系、舞曲、充满活力的偶像,显然更具备冲击力。
香港乐坛从这时开始了最耀眼的巨星时代,许冠杰、罗文和林子祥宝刀未老,谭张争霸如火如荼,在前有徐小凤、后有林忆莲和陈慧娴的情况下梅艳芳牢牢占据天后的宝座,而台湾的王杰、苏芮也猛龙过江,试图分得香港乐坛的一杯羹。
而在1984年,陈百强也尝试着推出了转型之作,《百强`84》。
从温文尔雅的形象陡然转变风格,变得前卫、大胆和活力,如今已经很难说这是陈百强本人还是唱片公司的主意,但这次的转型似乎并不成功,专辑里唯一一首入选当年十大中文金曲的《摘星》仍旧是从前的风格。而在全港都在翻唱日本舞曲之时,陈百强选择了致敬Prince。
然而,1985年当他戴着水晶面具,以自己偶像Prince的风格出场时,收获的却是一片非议。陈百强后来回忆时说,当年这种风格收效甚微,甚至受到困扰。而这也为陈百强后来的重度抑郁症埋下了伏笔。
讽刺的是,谁能想到在15年后,张国荣的热情演唱会也遭到了同样的议论,而两人的结局也近乎相同。
冥冥之中,陈百强和张国荣的命运,总是有种微妙的关联。
其实陈百强正如《失业生》的男主角家宝一般,当时他的审美走在了这个时代的前面。然而,身处香港娱乐产业之中,是否受欢迎是艺人专辑风格的唯一标准——哪怕是后来的Beyond,也只能靠他们并不是最想要做的流行歌来取悦听众,此时的陈百强,已经没有选择。
他刻意去迎合市场,但市场并不感冒;反过来,他又想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和风格,但在每周都有新歌手出现的那个港乐年代里,各种金曲榜单正在被无数新歌残酷厮杀,众多歌手虎视眈眈,群雄逐鹿。一旦掉队,就很难再回到从前的位置。
三
1985年的《深爱着你》,1986年的《凝望》,陈百强的风格又回到了曾经的深情款款。他的受众喜欢这样的他,这些歌也算是红,但却离当年《偏偏喜欢你》那样的大红大紫有所距离。
即便如此,但他仍然有着自己的坚持——在全香港都在翻唱日本歌时,陈百强仍坚持着自己的创作,并在专辑内即便有翻唱,也找了相对远一点的惠特尼·休斯顿的歌曲《Greatest Love of All》中英两个版本。
这是一贯优雅、充满自己主见与品味的陈百强的坚持。
中文版的《至爱》,是他在各个慈善晚会的必唱曲。
而从封面中你也能猜到,虽然放弃了激烈的转型,陈百强还是从学生王子的形象转变成了一个性感而成熟的男人,最明显的,是1987年的《无声胜有声》。
在封面里,他抱着一个裸着背的女人,眼神迷离。
这张专辑甫一推出,销量便强势突破了双白金(10万张)。在彼时张国荣和谭咏麟同期都有唱片出街,在销量排行榜上,陈百强不遑多让,让本来的谭张争霸,变成了谭张梅陈四足鼎立。
这本来是一个不错的走势,但在迈向80年代的香港乐坛,正在走向一个疯狂的极端。
为了营造出所谓的戏剧冲突,报刊杂志电台电视等媒体,打造出了本来并不存在的所谓“谭张争霸”——其实,谭咏麟比张国荣出道太多年,两人的演唱风格与市场也并不完全重合。但有了这个词语之后,有了剑拔弩张的关系,每当出现这样的新闻,报刊杂志的销量会高,电视电台搞的颁奖典礼也更能吸引人——谁都想知道,究竟最佳男歌手会是谭咏麟还是张国荣?金曲又是谁拿?
于是疯狂的粉丝被媒体怂恿鼓动,渐渐走向势不两立,甚至到了去停车场划明星的车、在街上打另一群粉丝的违法行为。
比起如今那些小鲜肉小花粉丝们在微博上互相喷打打口水战,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于是,乐坛的喧嚣声越大越大,以致于最后让本来关系并不差的谭咏麟和张国荣不敢有什么交流,最后甚至导致一个提前宣布退休,不拿奖;另一位在自己事业最辉煌的时候选择告别乐坛。
而在这种情形里,向来不喜欢争抢什么,以优雅、简单的信念去为人处事的陈百强,自然失去了所谓的“话题”。媒体发现陈百强实在没什么好写的,也就对他少了很多报道。似乎,他就——不红了。
四
在乐坛最喧嚣的那些年里,陈百强选择了默默承受这份压力,埋头创作,他相信一个歌手是要用作品来说话的。
在这些年里,陈百强的唱片在商业上成绩稳定,而在可听性和唱片质量上,他的歌一直处于同时代歌手的上乘水平。
1988年年初,谭咏麟宣布退出各大颁奖礼。
1989年9月,张国荣宣布告别歌坛。
而这时的陈百强,已经开始渐生退意。他的父亲拥有不俗的家族生意,一开始就并不赞同他进入娱乐圈。于是当时的陈百强也在思考自己是否还适合继续这份职业。
在这种迷茫里,1989年的陈百强,发行了从艺生涯最广为人知的一张专辑:《一生何求》。
冷暖哪可休 回头多少个秋
寻遍了却偏失去 未盼却在手
我得到没有 没法解释得失错漏
刚刚听到 望到 便更改
不知哪里追究
歌词充满着淡淡的伤感,无助的迷茫贯穿始终,仿佛就是陈百强本人的写照。这本是一首翻唱台湾音乐人的作品,却完全脱离原作焕然一新,成为陈百强个人的标志。
讽刺的是,这首吐露自己心声,充满着对人生与事业疑惑的歌曲,却为他带来了歌唱事业的最后一个高峰。
在香港,年底的十大劲歌金曲和十大中文金曲里,《一生何求》双双获奖,唱到街知巷闻,在激烈厮杀的众多歌曲里脱颖而出。
在中国大陆,这首歌也阴差阳错因为各种翻录的音像制品而传遍了大街小巷,甚至在这一年,陈百强多次前往东京、北美参加各类音乐活动,把影响力拓展到了海外。
1991年,陈百强在佛山体育馆,开了他在内地的第一场演唱会,万人空巷。
1992年,他认真思考之后,宣布告别乐坛,并由此为题,准备一连串的告别巡回演唱会。首站他选择在内地,开了一连三场的《告别上海演唱会》,反响非常热烈——毕竟,当年来内地的香港歌手并不多,能开那么多场的更是凤毛麟角。
但这时,陈百强其实已经身患重病。他的抑郁症已经到晚期。因为药物原因,他不复清瘦的模样,变得有些浮肿。
1992年5月18日,香港的初夏显得有些沉闷。香港玛丽医院收治了一位昏迷的急诊病人。医生和护士们惊讶地发现,病床上的人正是陈百强。
几个小时前,陈百强在寓所内吞下过量安眠药,因为抑郁已经痛苦不堪的他,已经无法忍受这种折磨。
在香港玛丽医院,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无数歌迷为他祈福,他的亲朋好友为他寻找各种治疗方案,希望能够好转,但可惜的是,奇迹没有出现。
1993年10月25日,逐渐性脑衰竭的陈百强在病床上停止了呼吸,年仅35岁。
瞻仰了遗容的朋友们都忍不住失声痛哭,这位哪怕承受着无尽痛苦也保持着优雅的歌者,离开的方式却显得有些仓皇,还好,盛大的葬礼和告别的歌迷为他留住了体面。如他一贯的形象,以优雅而伤感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
五
罗大佑在黄家驹去世之后,曾经说过一句话:是香港乐坛害死家驹。
黄家驹有自己的音乐理想。他只想唱歌,但一开始却一直碰壁,直到他意识到需要迎合这个市场,有人听他唱歌,等累积到一定的影响力之后,再反过来做自己想做的音乐。
于是他带着Beyond乐队接无数的通告、拍电视剧电影、上TVB的综艺节目……
直到有一天,连轴转跑了十几个小时的通告之后,乐队的另一个成员黄贯中在车上问大家:我们究竟有多久没有在一起玩吉他了?
黄家驹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就会离自己的音乐梦想越来越远。于是他决定去日本,那时候的日本是全亚洲玩摇滚乐最好的地方。
他希望在那里,不用再唱口水歌,不用再上那么多通告,玩弱智的电视节目游戏。
于是,1992年,他带领Beyond,东渡日本。
结果,讽刺的是,他却死在了日本电视台的娱乐节目里。
黄家驹去世的时候,陈百强依然在昏迷中。
某种程度上,这两位歌手都有着同样的困境与困惑:他们只想安安静静做自己喜欢的音乐。
但他们又有不一样的地方。
黄家驹,熬了五年,多次面临解散和无法出唱片的危机,默默辛苦耕耘,才让Beyond有了乐坛属于自己的位置。
陈百强出道就一炮而红,前途无量,却在香港乐坛一步步辉煌的时候,事业却走了相反的下滑线。
而他是没有错的。
他只对音乐感兴趣,所以出道红的时候有一堆戏找他,他接拍几部后发现要占用自己大量的时间,导致无法安心做音乐,所以决定专注音乐,减少影视剧的拍摄。
他不想自己的私生活曝光,也不想用感情去炒作。因此他几乎没有绯闻,跟合作的女星们离开镜头后也是零互动。
于是,传媒就捕风捉影,说他同性恋,帮他制造各种绯闻……
他认真做的音乐得不到报道,没有任何证据的花边新闻却满天飞。
本来就安静优雅的陈百强,更加不可能去为这些无中生有的事情辩解。
他又没有多少好友可以倾诉。曾经的好朋友张国荣,彼时正在另一个更大漩涡谭张争霸里被传媒裹挟,进行着连番大战,甚至严重影响了两人曾经的友谊。
陈百强不会理解,自己认认真真的做音乐,用心的推出每一张唱片,为什么换来的,却是这样的下场?
他既是这个乐坛、这个时代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受害者。
于是,他的病情也就越来越严重,直至走向不归路。
周润发为陈百强扶灵
那个时代就是这个样子,所有参与其中的人,从粉丝、媒体到明星,都只能顺应着时代前行。
逆流选择对抗,或者想改变的,要么只能选择退出乐坛,上岸避开;要么,就在潮流里沉沦泯灭。
何故明是痛苦伤心,还含着笑装开心?——《等》
罗大佑口中那个害死黄家驹的香港乐坛,同样害死了陈百强。
六
我有时候在想,八十年代的香港音乐,究竟意味着什么。
是,我喜欢那个年代。有着无数的好歌手,有很多天皇巨星,我收集的几千张唱片里,大部分都是那个时代的作品。
我看到一届又一届的劲歌金曲、中文金曲的颁奖礼,看到歌手们衣着光鲜地出席各种活动,看到韩国、日本乃至北美都有了他们的歌迷和影迷,也看到一次又一次被刷新的红馆演唱会连场纪录。
然而这不是全部。
那个闪耀的黄金年代,那个动辄几十万、上百万销量的港乐盛世,那个充满了歌迷尖叫声的红磡体育馆,有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被歌迷刮花的汽车,台下的阵阵嘘声,娱乐公司让你不容置疑的策划案,甚至还有被种种势力强迫着的决定。
从满场欢呼的舞台走下来,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难捱的深夜。
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我怀念,我也讨厌,那个一去不回的八十年代。
更想念一去不回的——陈百强。
来源: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50725428031382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237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