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有态度

教孩子去理解和接纳“不一样”的人

作者:@游识猷

今天看到一个视频,浙江温州有个2岁时因煤气爆炸被毁容的小男孩贝贝,现在4岁了,很想上幼儿园,却屡被幼儿园拒之门外,理由是“要尊重其他家长和孩子的意愿。”

我想起了另一个有着类似开端的故事。

美国有个专门治疗儿童心理创伤的精神医师/神经学者Bruce Perry,他写过一本书,中译本叫《登天之梯:一个儿童心理咨询师的诊疗笔记》,其实英文名更直接——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Dog。一看就知道,里面写了很多遭遇过残酷虐待的儿童。

其中有个故事,是关于一个6岁的小男孩,Peter(化名)。

Peter外表虽然完好,然而,他的内在是被“毁”过的。在3岁之前,Peter一直住在一间俄罗斯孤儿院里,那里两个照管员要轮班照料60个婴儿,每个婴儿每天能跟成年人有大概45分钟的互动——喂食、换尿布。别的没了,基本没有人会对他们说话、抱着他们、抚摸他们,因为照管员实在没有时间精力。也就是说,其他23小时,婴儿们都只能孤独地呆在自己的婴儿床里。

这种极端忽视和长久孤单,对婴儿来说是种残忍的虐待。

如果你想伤害一个婴儿,不用打他或者骂他,只要不理睬他就足够了。

3岁时,Peter的养父母收养了他,养父母非常爱这个孩子,然而,他们也很快发现3岁前的日子在Peter身上留下的烙印。扫描显示,他的大脑皮层萎缩,脑组织明显比同龄人偏小。

养父母尽量教Peter,也给他找了医生进行干预。但Peter在很多方面依然很落后,6岁时的他是这样的:语法乱七八糟,行动不太协调,不懂社交,很少跟人有恰当的眼神接触,偶尔还会情绪爆发好几小时。受到打击时,他就会“倒退”成像婴儿那样,要很久才能慢慢恢复过来。

在幼儿园时,Peter也是“麻烦制造者”,他很多行为就像2-4岁的小孩,他没法辨认出其他孩子的社交信号,有时会直接抢走别人的玩具,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保持安静,会突然开始四处乱走,还会尖叫、发脾气。

其他的孩子们自然会开始孤立他,就连老师也不知该如何对待这样的孩子。而Peter越是被排斥,就表现得越是差劲。

然而,Peter的智力又已经发育到了一年级水平,这样的小孩能上小学吗?还是应该在幼儿园多留几年,跟更小、但真正符合他社交能力的孩子呆在一起?或者,他根本就应该回家,由父母单独教导?

Bruce Perry决定,去Peter的一年级班上做个讲座。

他让Peter站到台前来作为助手,跟那些一年级学生谈论大脑知识。他告诉孩子们,大脑某种程度上就像肌肉,是用进废退的;告诉他们大脑在不断练习、不断使用的过程里就会改变;告诉他们对一个正在发育的婴儿大脑来说,跟人说话、抚摸、互动是多么重要。

然后他说起了Peter。

他说,在Peter出生的头三年里,他一直呆在一张婴儿床里。当Peter的父母遇到3岁的Peter时,他还从来没有爬行过,没有四处走动过,没有和朋友玩耍过,没有被大人拥抱过……因此,Peter的大脑没有得到足够的刺激。

26个6岁的孩子们专心听着,一片寂静。

Bruce Perry接着说,后来,Peter的父母接走了他,从那天起,Peter的大脑开始神奇地学会了许多东西,他以前从来没听过英语,却在几年后学会了。他从没运动过,但现在他能走能跳了。虽然他的生命开端如此困难,但他现在却做得这么好,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的部分原因就是, 每天在学校里, Peter会从你们所有人身上学到东西。他观察你们如何做事, 他从与你们的玩耍中学习到知识 , 并且他还学着和你们成为朋友。因此谢谢你们帮助Peter。」

演讲不长,Bruce Perry要做的只是帮助这些孩子理解peter这个“未知的事物”。一旦理解了Peter的行为原因,孩子们不再害怕他后,他们的善良天性就会表现出来。很快,孩子们争着做Peter的搭档,保护他,和他交流,容忍他的迟缓,耐心地纠正他的社交错误……

这对Peter来说是最好的积极治疗。Peter不断进步,到上高中时,已经和普通孩子没太大区别,在社交和学业上都表现的很好。

Bruce Perry是这样总结的——

「孩子,就和我们成年人一样,会以恶劣的方式对待未知的、奇怪的、不熟悉的事物。……大多数欺负和社交排斥的情形还是始于对不熟悉事物的恐惧,成年人对此的影响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当孩子们明白为何某人表现怪异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他们就不会给这个孩子太多压力。越是年纪小的孩子,就越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响,不论这种排斥或接受的信号是明显或是微妙。这些信号通常为孩子们的身份系统确定了基调。在孩子们将“不一样”的异类当成替罪羊时,老师和父母们是强烈劝阻还是容忍,会决定了欺凌是减弱,还是被不幸地强化了。」

当孩子们因为一个人“不一样”就感到害怕或排斥的时候,恰是大人应该站出来、教孩子们如何去理解和接纳那个“不一样”的人的时候。

我觉得,这是所有教育者们,应该知道的事。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239711.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