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一本道

大明朝为什么有那么多特务组织

大明朝为什么有那么多特务组织

​​为什么不仅有锦衣卫,还要有东厂、西厂?

文|陶禹廷

明朝常被后人讥讽为「特务治国」,不但设有锦衣卫、东厂、西厂等五花八门的特务组织,而且这类一般认为见不得光的机构,在明代都是公开运转,并不避讳。

这种现象并不寻常,在汉、唐、宋、元等朝代,皇帝同样会培植密探,以建立垂直、可靠的信息渠道,但明代才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将特务机构制度化的王朝。

而且,情报工作毕竟性质特殊,明火执仗不但形象不佳,还可能让密探们难以展开工作。此外,同时设置如此多职能相似的机构,也会显得特务部门臃肿、冗余、效率不佳。

为什么明代需要这么多特务组织?

 

锦衣卫的功能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皇权高度集中的巅峰,臣子都是皇帝的打工仔而非合伙人,朱元璋毋需像从前的君主那样对特务组织遮遮掩掩。

开国仅十五年(公元 1382 年),明太祖朱元璋就设立了第一个公开的特务组织——锦衣卫指挥使司。

明太祖衮龙袍像明太祖衮龙袍像

锦衣卫成员主要由皇帝的亲兵组成,除日常护卫外,还兼具巡查缉捕等职能,有权越过正规司法程序行事。

早在设置锦衣卫前,朱元璋就擅长蓄养密探,如「检校」高见贤等特务,专司监视衙门官吏、搜集民间传闻等工作。这些人来源复杂,有亲兵、官吏、甚至太监,不隶属于统一的特务机构。

和锦衣卫相比,他们的侦查效率毫不逊色,连官员请客吃饭都会向皇帝详细汇报。

大明朝为什么有那么多特务组织

锦衣卫成立后,情报工作也没有统一起来,朱元璋仍会采取传统做法,派出多个互不相干的特务调查同一事件。

例如洪武十五年八月,有人举报和州参军郭景祥之子违法作恶,朱元璋先派按察书吏唐原嘉前往调查,后又派太监佛保廉前往调查。前者回报说,郭子曾手持长矛意图弑父,后者则报告并无此事。朱元璋认为后者更可靠,不但释放郭子,还杖责报告未获采信的唐原嘉。

既然情报工作还是要动用原有的亲信间谍,朱元璋为什么要专门成立公开的特务机构?

这是因为,锦衣卫除了收集信息,更肩负有制造恐惧、恫吓臣民的重任。明太祖曾直白地谈论其功能:「有此数人,就像养了几条恶犬。即使不咬人,也能让人害怕。」

不过,锦衣卫已经足够吓人,后来的明朝皇帝们为什么还要设置东厂、西厂?

 

也要让锦衣卫害怕

明朝的第二个特务机构东厂,创立于明成祖朱棣时期。

朱棣朝的第一位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本是山东临邑(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的一个秀才。朱棣靖难起兵时,经过临邑,他主动前往投效。纪纲为人机敏,善于察言观色,很快获得了朱棣的信任。

明成祖衮龙袍像明成祖衮龙袍像

1403 年,朱棣成功夺取皇位,纪纲被升为锦衣卫指挥使,负责特务活动和用于拷问审讯的诏狱。

纪纲深知朱棣对建文帝遗留的旧臣很不放心,他在民间广布眼线,严加监视,大肆抓捕,工作颇有成效。

不过,作为特务头子,纪纲自认为垄断谍报系统,也开始企图把皇帝蒙在鼓里。

由于皇帝所恨的文官武将都归纪纲处置,他就将这些人带到家中,用「代为求情」做幌子诈取钱财。等钱财被骗取殆尽时,再突然把他们押到集市上诛杀。他甚至扣押为皇帝选拔的妃嫔,将美貌者收作小妾,甚至有蓄养亡命之徒、私造盔甲弓箭的说法。

可惜好景不长,永乐十四年(公元 1416 年),纪纲忽然被仇家举报,国家正规监督系统「给事中」和「御史」也纷纷弹劾他。立案调查后,纪纲的罪状一天之内就被迅速查明,当天即被凌迟处死,其家属和党羽也遭到清剿。

事实上,朱棣的情报来源从来都不只靠锦衣卫,反而是纪纲被蒙在鼓里。早在靖难战争时期,朱棣就曾凭借宦官的协助,获取南京朝廷的内部情报,只是这些人都不是明面上的情报人员,不能对纪纲起到震慑作用。

纪纲死后,朱棣痛定思痛,深感「制度化」的特务系统十分危险,不能被单个机构独占,必须从宦官队伍中引入新鲜血液,让权力在握的锦衣卫特务们同样为恐惧所震慑。

永乐十八年(公元 1420 年),朱棣设立东厂,由宦官主持厂务,负责和锦衣卫一模一样的工作。领头的宦官唤作「督公」,又名「厂公」。

大明朝为什么有那么多特务组织

 

督促现有特务系统的最佳方案

东厂的厂公往往由皇帝的亲信宦官担任,十分有利于明朝皇帝搜集外界信息。但是,经过数代更迭,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时,情报工作还是出了问题。

特别是宪宗时期的李子龙案,主犯是保定易州一位叫侯得权的和尚,因相信妖书,改名李子龙,转行做了道士,结识大批内廷高官,被他们奉为上师,甚至能偷入宫参观。

成化十二年(公元 1476 年)九月,李子龙被锦衣卫校官逮了个正着,经都察院审讯,李子龙和几个涉案高官遭到诛杀,罪责较轻的同党也被判以充军。

很明显,「李子龙案」能发展至此,本身即说明皇帝的情报工具严重失灵。锦衣卫和东厂连宫中诸事都不能掌控,如何能了解京师乃至全国的状况?

面对制度危机,明宪宗朱见深考虑再三,决定在锦衣卫和东厂之外再成立一个间谍机构。

明宪宗画像明宪宗画像

成化十三年(公元 1477 年)正月,在朱见深的授意下,御马监出身的宦官汪直率锦衣卫校官百余人,在灵济宫旁的灰厂成立了一个独立于锦衣卫和东厂的谍报机构。由于位于皇城以西,这个机构也被称作「西厂」。

西厂最初由汪直统领,为皇帝提供了不少珍贵的情报,从市井小道消息到官场贪腐罪证,西厂几乎无所不知。

但是,坐拥三大特务机构的皇帝,信息收集能力过于强大,也会引起下属反弹。

成化十三年(公元 1477 年)五月,大学士商辂与几位内阁大臣联名上疏,历数汪直十大罪状,要求罢免汪直。明宪宗收到上疏后大发雷霆,厉声责问哪个是上疏的主谋。没想到不仅内阁反对西厂,连司礼监的宦官怀恩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见。

宪宗迫于压力,只得暂时取缔了西厂,但只韬晦了一个月,便趁着监察御史戴缙上疏夸奖汪直,重新恢复了西厂。

汪直的最终倒台,也体现了多个特务机构并行的特殊意义。

成化十八年(公元 1482 年),东厂校尉抓到一名潜入皇城偷窃的盗贼。总管东厂的太监尚铭将此事上报给明宪宗。宪宗厚赏尚铭,引发汪直大怒,称尚铭是靠自己举荐才得以提督东厂,遇到褒赏不应该独享。

东西厂两大特务机关由此开战,最终尚铭抢先把汪直的黑材料捅给皇帝,不但有汪直的大量冒失言论,还有他结交武臣的危险事迹。

大明朝为什么有那么多特务组织

同年三月,嗅觉灵敏的文官集团都发现,汪直已不再受皇帝的信任,群臣纷纷上疏倒汪,要求解散西厂,终于导致西厂再度关闭。

但是,西厂的存在对皇帝毕竟利大于弊,等到公元 1506 年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后,西厂便重新诞生。

明武宗画像明武宗画像

而且,武宗自幼在宦官的陪伴下长大,不信任前朝官员,即位后任命刘瑾、丘聚、谷大用等亲信宦官三人,分别掌管司礼监、东厂和西厂。

不过,明武宗时期最独特的特务制度创新,是第一次出现了不由皇帝主导、而是特务头子自行创立的情报机构——「内行厂」。

 

宦官自己的特务机构

与其他明朝皇帝不同,明武宗时代屹立于谍报系统顶点的宦官,并不是掌管东西厂的官员,而是掌管司礼监的刘瑾。

在明代宫廷的所有宦官职务中,司礼监掌印太监握有最大的行政权(文书的朱批权),地位特别重要,之前历代都不允许其兼任厂公。刘瑾掌管司礼监后,联盟丘聚、谷大用两位厂公,加上明武宗不理朝政,朝廷治权逐渐落入刘瑾一人之手。

正德三年(公元 1508 年)六月,京师街头突然出现大量控诉刘瑾罪行的匿名大字报。刘瑾闻讯大怒,把文武百官均召至奉天门下罚跪,想逼出大字报的作者,直到天黑仍无人招供。刘瑾又派东厂、西厂四处缉拿可疑人士,仍然无功而返。

大明朝为什么有那么多特务组织

刘瑾此时才意识到,这次和自己作对的很可能不是宫外大臣,而是身边的其他宦官,甚至可能是表面与他同盟的厂公所为。

为防备同行,刘瑾改惜薪司外薪厂为办事厂、荣府旧仓地为内办事厂,自任厂公,被时人称为「内行厂」,其侦查范围极广,连东、西厂都在它的监控之下,只要被刘瑾怀疑是有反对自己的意图,任何人都逃不过内行厂的铁拳。

到了这一步,刘瑾终于将行政权和特务权力集于一身,当时人说朝廷上其实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明武宗),一个立皇帝(刘瑾)。

电视剧中的刘瑾电视剧中的刘瑾

不过,明武宗因懒惰导致大权旁落,并不代表皇权的合法性也会落入刘瑾手中,更不是只有吏属特务机构的人员才能当密探。理论上讲,只要是皇帝信任的人,都有可能在某天偷偷向皇帝告发你。

1510 年,刘瑾被他的手下、武宗的亲信宦官张永告发,武宗在怀疑中下令逮捕刘瑾,搜查其宅邸,果然发现了大批贪腐财物和违禁兵器。据现代西方学者估计,刘瑾通过不法手段获取的财物,足以让他成为当年的世界首富。

刘瑾最终也被凌迟处死,「内行厂」遭到解散。

只有专为皇帝服务的锦衣卫和东厂,不但坚持到了明朝灭亡,前者的末代指挥使还发挥余热,为大清顺治皇帝效力。

 来源:大象公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239916.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