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苏联与美国的冷战,大幅促进了科技技术的发展。
但双方能维持冷战共识,最主要还是因为他们都持有着大量的核武器。
广岛、长崎的两声巨响早已向全世界展示了核弹的威力,为此苏联只得紧锣密鼓地打造了一批核弹。
只是苏联虽然手握数百枚核弹,却因为不能用作战争,只得另辟蹊径。
当时的美国只是偶尔往荒漠里丢两颗做实验,看看烟火、测测数据。
苏联可就不一样了,不仅做实验,还打算用核弹向世界展示“苏联的暴力美学”。
苏联核弹第一次跨界,竟然是为了灭火。
1963年,在布哈拉*约80公里外,名为Urta-Bulak的油气田发生火灾。
这座油气田一天能产出1200万立方天然气,足以单独支持一座大城市的运作。
当时,工人在11号天然气井打钻,钻到2450米时竟无意顶穿了一个压力异常高的天然气层。
在压力下,严重的井喷事故不可抑制地发生,熊熊大火直冲天际。
*注:乌兹别克斯坦的五大城市之一,该国曾并入苏联,苏联解体再度独立。
井内的气压足足是大气压的300倍,完全没有办法封闭井口。
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试图灭火,但大火仍然熊熊燃烧,仿佛不可熄灭。
工程人员还试图将泄漏的天然气导入邻近的天然气井,但也宣告失败。
在之后僵持的两年时间里,工程人员还尝试向11号天然气井中注入水泥和各种化学物质,但效果甚微。
工程师们每天都非常焦虑,这两年浪费了的天然气价值已经高达7500万美元。
那么多方法试了都没有效果,就在负责人焦头烂额为了7500万美元心疼时,核能部找上了门。
负责人正奇怪天然气的事故与核能部有什么关系,却见核能部拍着胸脯说,这事我有一计。
原来早在这之前,苏联就有多次地下核试验的经验,核能部认为只要当量与爆炸位置合适,一枚核弹就足以将气井封堵。
负责人听到这个方案,吓得冷汗都出来了,大火上再加上一颗核弹?这是要闹个大新闻吧!
这个计划不可谓不疯狂,核弹从来都是带来死亡的危险物品,即使用作核能发电也等于造了一颗定时炸弹,他们居然要用来封井救火?
核能部的研究人员深知这次操作难度,他们先后进行了两次核爆封堵井喷的试验,两次试验都大获成功。
尽管如此,开始实施计划时,他们仍是小心翼翼地在11号井附近打了两口斜井,再往其中先注入隔离地下温度的特制液体。
随后,一枚三万吨当量的核弹预冷后,被安装在其中一口深1532米的井中。
随着一声震响,斜井内的核弹被成功引爆。
强大的冲击力瞬间将附近岩层全部陶瓷化,核爆威力使岩层挤压变形,11号气井的套管也被挤压变形封死。
23秒后井内剩余气体燃烧殆尽,大火逐渐熄灭。
工作人员进行预后工作时,检测发现矿区未发现放射性物质沾染。
油田开采工作也在不久后恢复正常,这次花样引爆核弹让世界震惊。
苏联人还将这次事故拍成教学片,给西方世界的朋友们学习新技术。
苏联报纸《塔什干报》在当时发表了一篇关于这个实验的报道,这枚炸弹也成为了和平核爆炸(PNE)的一个经典例子。
用核弹搞地下工程爆破,若不是喝了伏特加的俄国人,恐怕没人敢这样演绎暴力美学。
正如苏联在战场上体验了拖拉机配大炮后,迷上了暴力战术。
花样爆核弹也为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从此,开凿运河、河流改道、采矿、采油,多的是地方用得上核弹。
1965年,核能部在进行一次地下引爆核弹的试验时,计划顺便帮水利部门修个水库。
在塞米巴拉金斯克州的恰甘河滩,一枚14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在地下178米处被引爆。
在爆炸瞬间烟尘高达4800米,含有以Co-60为主的放射性沉降物约20%。
烟尘散去,一个百米深的大坑逐渐出现,只需要简单赶赶工,一个直径430米的漏斗形水库便成型*了。
*注:一同形成的人工湖总容量可达1700万立方米,漏斗形水库容量6.4百万立方米。
据监测的数据显示,在爆炸的一个昼夜后,土脊上剂量强度很快降到1毫伦/小时以下,不久后就处于天然水平(15~20微伦/小时)以下。
但人们仍然担忧核辐射问题,苏联核能部部长斯拉夫斯基给出一个满分答卷:他毫不犹豫地跳入新修建的水库游泳。
这一下可真让冷嘲热讽的美国专家目瞪口呆,水库很快投入使用,为附近工业区和农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水。
在1969~1990年间,苏联核能部又为采矿事业献上了一计。
在当时,要用普通炸药粉碎100万吨矿石岩块,要钻2~4千米巷道,1万米深的井。
为达到这个目标至少需要50万吨炸药,所消耗成本就占去了矿场总价值的30~40%。
核能部由此想到了核爆炸的实惠,他们对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了试验评估。
他们先是在基洛夫斯克市北面20公里处,一片矿体厚度约30~60米,长200多米的矿石地段,进行了两次试验。
第一次试验为单弹头爆炸,威力约2.1千吨TNT当量爆炸粉碎了50×50×50米的矿段体积。
第二次试验设置为双弹头组合爆炸,每个弹头各1.8千吨TNT当量,粉碎矿段体积提高到了50×125×90米,粉碎矿石数量远超100万吨,达到155万吨。
根据试验评估,经济和技术都可行,地震和辐射效应也在安全范围内可控。
因为千吨级核爆炸,相比起炸水库已经算是毛毛雨,引起的地震波不强,传不远。
核燃料消耗也不多,留下的放射性产物就更少了,影响基本可以忽略。
苏联再一次挖掘出核弹的又一用途,而不仅仅将它视作一种可怕的战争武器。
如今福岛核电站出了事故,俄罗斯专家们仿佛核能部附体,再次为日本献上一计。
只可惜日本一点也不相信“核中核”的方案,也不怪日本胆怯,许多想靠核弹成事的国家不也退缩了?
在1976年德国工程师们也打算为埃及用核弹炸开一条运河,惊恐的埃及慌忙拒绝了。
美国人也曾想在阿拉斯加用核弹修建港口,但因为担心会对北极圈带来不好的生态影响而终止。
加拿大人同样有过这样的想法,为了采油将在千万吨级的油田里引爆几百个核弹,但最终在反核组织的大力反对下终止了计划。
2010年时,苏联核爆封井的套路还被再次运用。
英国石油公司的油井一直以来都在向墨西哥湾漏油,于是一些工程师提议用核弹炸掉油井。
美国能源署借鉴了苏联核爆封井的经验,认为只要核弹的高温融化岩层,然后凝固封住油井,确实可以达到封井的效果。
不过因为苏联当时的井架结构与海洋油井大不相同,美国人试验几次失败,计划也因此流产。
其实在我国,也曾有关于地下核爆的工程设想。
1995年,科学院何祚庥院士在《中国科学报》上发表文章,建议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用地下核爆开凿隧洞。
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将因此能源源不断地想青藏高原内地输送,改善干旱气候。
可行与否还有待考证,但核爆炸的便利和巨大效应,确实能够让不少原本不敢想的计划有希望成功。
不仅核爆炸,普通的爆炸在生活中许多领域都能有建树。
爆炸是因为迅速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被限制在有限空间内,巨大的能量引起气体急剧膨胀达到爆炸效果,通常还会伴随着强烈放热、发光和声响。
爆炸瞬时产生的巨大能量、冲击力,就是爆炸中最需要被应用的。
在表面工程领域,爆炸压涂就是因为高效广受好评。
方法是通过炸药爆炸产生的高压驱动金属板高速撞击粉末,使粉末压实、牢固地附着在金属板表面形成涂层。
爆炸焊接也是用同样的原理,利用瞬时超高压和超高速冲击实现金属层间的固态结合。
不仅如此,爆炸在制作磨具上也有奇效。
将炸弹内充入灭火用的化学物质,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冲击波加强灭火效果。
爆炸的运用小到生活,大到工程级的项目,只要脱离了战争,爆炸也没想象中那么可怕。
有朝一天,爆炸也许真的可以成为艺术。
*参考资料
赵铮. 碰撞速度对爆炸压涂涂层性能影响研究[J]. 爆炸合成纳米金刚石和岩石安全破碎关键科学与技术, 2015.
Jerrusalem. 核武器使用10大错误方法, 果壳科学.
经福谦, 核爆炸的和平利用:和平利用核爆炸的几方面实例,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官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251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