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涨姿势

说隔夜水不能喝、一天要喝八杯的,你给我站出来

喝水是每个人一天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省钱最简单的健康方式。可惜的是,很多人都喝错了......那么水到底怎么喝才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说道说道!

早起第一杯水,不会喝?喝淡盐水,能排毒养颜?

真的没必要,白开水才是最没负担的水!

我们每天通过一日三餐摄取的钠就已经够多,若在身体不缺少盐的情况下再喝淡盐水,只会越喝越渴。而且早晨还是人体血压升高的第一个高峰,喝盐水可能还有会使血压更高,危害健康。

白开水是最值得推荐的水,没有之一。白开水没有任何热量(不存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不用消化就能被人体吸收,对身体最没有负担!在人体代谢过程中,它既补充了细胞的水分,也降低了血液粘稠度,有利于排尿。

别喝凉白开,对身体有害?●荒谬!可以放心喝。

首先,凉白开≠冰水

冰水会使胃、食管甚至临近的气管受到刺激,发生收缩(胃会产生像拧毛巾一样的疼痛感),患有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容易诱发腹痛和溃疡病发作,哮喘患者也要尽量避免饮用冰水。喝水的最终目的是补充体内的水分,只要喝的水卫生、干净,无论是凉白开还是温水,都是同样有益的。至于水温,只要自己喝下去感觉舒服就好。

口渴了才大口喝水,不渴不喝?●喝晚了!

当你感到口渴时,说明身体已经缺水了,而且短时间喝大量的水会加重胃肠负担,稀释胃液,从而影响消化,尤其是在餐前大量饮水会影响食欲(这就是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大量饮水,会没有饥饿的感觉的原因之一)。

建议的喝水方式是:别等渴了才喝水,时间应分配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原则是少量喝、多次喝,每次 200 毫升左右(一杯左右)。

Tips:如何判断身体是否缺水?

分享一个的简易指标——尿液颜色,恰当的饮水量应该使尿液呈透明无色或淡黄色的状态,如果尿少、尿液气味浓重、尿的颜色发黄,就是身体缺水的状态。

千滚水致癌,不能喝?●脱离剂量谈毒性,不科学!

近年来千滚水(反复烧开的水)被扣上了亚硝酸盐超标、致癌、造成身体缺氧的种种罪名。自来水中的确含有硝酸盐,而反复烧开以及长时间保存,高温缺氧,的确会促进亚硝酸盐的生成(部分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

但是来自实验室的测定:

自来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为 0.007 mg / L

烧开 1 次后,亚硝酸盐为 0.021 mg / L

烧开 20 次后,亚硝酸盐为 0.038 mg / L

可见脱离剂量谈毒性,是不科学的!多次烧开后,自来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仍远< 1 mg / L(国家生活饮用水的标准),所以我们完全不用担心有亚硝酸盐中毒致癌的问题,与其害怕千滚水摄入的亚硝酸盐超标,不如少吃些腌制品、肉制品来得实在些。

隔夜水,不敢喝?●说法站不住脚!

首先我们先搞清楚什么是隔夜水,如果晚上 7 点烧的开水,第二天早晨 7 点喝是不是就是隔夜水?但如果早上 7 点烧的开水,晚上 7 点喝又叫什么呢?同样是隔了 12 小时,难不成白天的细菌更少,晚上的细菌会更多?可见“隔夜水不能喝”的说法确实站不住脚。

我们应当关注的是水放置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容器或空气中的细菌生长需要时间。以每半小时细菌繁殖一代计算,在细菌疯狂繁殖之前(进入对数生长期的高峰以前),6 - 8 小时的静置时间是不用担心的

睡前不喝水,怕第二天脸肿?●脸肿不能全怪晚上喝水。

有人晚上喝水啥事没有,有人就会肿成一个发糕。但不管你是不是爱水肿的体质,睡前都不宜喝太多的水,为了不在这大冷天频繁起夜,也为了自己的睡眠质量。睡前半小时可以喝 100~200 毫升的水(半杯~一杯),既不会让你起来肿成发糕,也不会让嘴巴和喉咙太干。

另外,临睡前喝点水可以减少血液黏稠度(人睡着的时候,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血液中的水分也相应减少,血液黏度就会变高),从而降低脑血栓风险。

真的要一天 8 杯水?●喝几杯真的不是重点。

一天要喝 8 杯水倒也不是瞎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16 版》推荐成年人每天的饮水量 1 500~1 700 毫升,也就是说,每天要饮用 7~8 杯水(一般的杯子差不多是 200~250 毫升)。

不过,喝几杯真的不是重点,只要身体需要,想喝你可以多喝点。比如夏天或运动后出汗多,秋冬季气候干燥,喝 8 杯不一定够,就需要喝更多的水。特别提醒正在减肥的朋友,饭前半小时多喝水,有利于降低食欲、控制食量。

小提醒

大部分饮水机用的都是桶装水,和我们平时喝的纯净水、矿泉水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盛装的容器不同。只要是合格的产品,都是安全的。不过水是安全的,饮水机可就不一定了,长时间使用的饮水机可是会滋生细菌的,所以每隔 1~2 个月必须要清理饮水机!

来源:知乎日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256222.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