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呢,其实关乎儿童节目的本质。
就拿动画片来说,为什么世界上要有动画片呢?
因为在2D动画年代,和别的节目相比,动画片造价特别便宜。(烂3D也很便宜)
特别是在“虚构戏剧”这个领域,拍个迷你剧,比同等时间的动画片贵很多。
这当然是说一般动画,《白雪公主》也很烧钱,但是《白》剧人类历史上有几部?
无论在电影时代,还是电视台崛起以后,媒体都需要一些便宜节目充时间。
早期电影院是交钱进门随便看,要是只放《埃及艳后》、《白雪公主》,哪个院线都受不了。于是就夹一些垃圾电影,其中很多是动画。观众在电影院坐5个小时,也只能看到一部优秀长片,电影院才能赚钱。
电视台也是,不同于广播,电视节目太烧钱了。比较便宜的只有游戏秀、动画片、脱口秀,所以至今也是这三种节目占主流。
动画片是拿来省预算的,并没有专门针对儿童。于是早期动画里常有这种情节:
当然这都是幽默桥段,动画的基调是喜剧,就算有黄暴内容也是为了搞笑。这里是为了说明,动画制作者的心态是给成年人看。比如《摩登原始人》里那个抽烟画面是广告植入,他们拿的是一种真实存在的香烟品牌。
另外,以上举例都是经典动画片,在艺术成就上已经名垂青史了。当时大部分节目没有这么认真的制作态度。
如果不当做儿童节目,以上动画片都是非常好看的。可以说早期的剧本比现在还好看,脑洞无所顾忌,黑色幽默满满,肆意黄暴。
然后,电视台发现,不知不觉间,动画节目的主流观众变成了儿童。儿童很喜欢这种画面简单、刺激性强、精悍幽默的节目形式。大人则觉得这些节目太肤浅。
接下来才是儿童节目的本质——一个群体能拥有自己的电视节目,只有一个原因,他们有消费力。
动画片的制作费,和它们带货的能力比较,性价比特别高!
作为一个收视群体,儿童有以下特点:
特别没有欣赏能力。
无法分辨广告和节目。
记忆力超强,朗朗上口的广告歌,一听就会。
只要家里条件允许,他们想要的,总能得到。
1950年代,随着电视在美国普及,儿童电视动画越来越不尊重智商。
谈剧情不够直观,就说制作费。当时有些儿童动画达到3秒钟一帧,对着静止画面讲故事。日漫一秒12帧都弱爆了。
(还能称之为“动画”是因为他们减帧减得有技巧,比如最早的《汤玛士小火车》只有眼睛动,主人公又是火车,有很多不明显的静止画面。还有《EVA》著名的“茶杯遮住嘴”画面,也很常见于早期美国动画。)
这些动画中国观众很少看过,因为没人会有病地引进一些50年前的低劣电视节目。
仅举一个例子,《Bucky and Pepito》(1959)。动画的烂难以用照片表现出来,描述一下就是剧情弱智,讲两个牛仔小孩和周围的动物战斗,一集一个动物。使用的花招是砸派、泼水之类,没有情节发展。人物动作重复,每个动作延时很长,帧数低,稍微复杂的动作都没有细节。说话当然是不对嘴的,剧情基本靠说,但每集似乎只有一个配音演员。
这些缺点基本也是现在国产烂动画的缺点,说明“省钱”是万恶之源。
举这个例子是因为,至少这个动画片在一些网站有资源,大家可以共同欣赏。然而当时大部分剧没流传到90年代,更没出DVD。所以这个其实是当时的一部好片。
50年代的电视动画,甚至找到了“儿童在广告面前最无助的时刻”,星期六早上。
这个时间爸爸妈妈只想“睡懒觉”(为什么加引号?),小孩想看什么看什么,他们可以在电视机前面坐好几小时,看简单而愚蠢的故事,和花里胡哨的广告。
当时美国妈妈们多是全职主妇,小孩放学以后并不会落单。双休日里,星期天要去教堂。就只剩下星期六早上完美的“爸爸妈妈睡懒觉”时间。(所以为什么加引号?)
现在我们看到的美国动画不太烂,有三个主要动因。婴儿潮一代长大了,发现自己以前看的是垃圾,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再受毒害。人们对消费主义警觉起来,有意抵制针对儿童的广告。70年代录像带兴起,90年代DVD兴起,父母愿意给孩子买优秀节目的录像带,没有广告,质量也好。在家长团体的压力下,以及录像带销售额刺激下,美国动画又大转弯,开始注重寓教于乐、道德自律、宣传正能量。
其实优秀儿童节目一直存在,比如美国公共电视网(PBS)的长寿剧《芝麻街》,只是小孩不会自己选择好节目。父母在儿童教育中的角色越来越主动,好节目才凸现出来。
烂动画失去市场以后,好节目就有了进步空间,比如重新制作的兔八哥、汤姆杰瑞系列,制作越来越精良的《汤玛士小火车》。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儿童节目本来就有往稀烂发展的趋势,只有家长有意识地抵制才能阻止它滑到谷底。
现在中国电视上放的节目,为什么可以这么烂呢?因为它烂不烂,和卖不卖广告没有关系啊!
只要电视上有动画,只要家长不在身边,小孩就会看这个动画。然后里面的插播广告、品牌植入、周边商品就会大卖。
网上抱怨国产动画烂的,大多是偶然看儿童动画的人,其实很少看到为人父母的在网上这样说。
这都什么年代了,只要父母关心孩子在看什么,都会上网找更好的节目给小孩看。
电视动画的收视率,来自父母没空管的孩子、老人保姆带的孩子、经常自己在家的孩子。
周围的人不管他们在看什么,只要安静下来就好。
这些节目收视率这么高,周边卖这么好,广告加这么多,就说明这种孩子很多!
拿同样的补贴,拉同样的广告商,获取差不多的收视率,如果一个良心节目成本太高,结果是什么?只是创作人员吃土,项目无以为继,一季以后腰斩。
这里也只是指出问题的原因,我也想不出解决办法。
对一些家庭来说,让小孩一直坐在电视机前是不得已的唯一选择。电视台放什么,小孩就得看什么。
同时,现在从零开始原创一个动画IP,在网上无法和免费引进动画竞争。《小猪佩奇》、《小恐龙班尼》、《The Wiggles》那是什么团队?土法炼钢是拼不过的。看了其他答案,发现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动画的年龄分级有多重要。
21岁和27岁的人没有太大区别,但是1岁和7岁之间是两个宇宙的差别!
只有卖欺诈教育材料的人才会宣传“n岁拥有n+5岁智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神经发育限制。两岁的孩子不可能拥有8岁的认识,看8岁才能理解的节目也没好处,就好比10岁的孩子没必要看《包法利夫人》。
(10岁的孩子当然可以知道婚外情,但他们无法理解,在不理解的时候“懂得”没有任何意义。用他们不理解的“婚外情”,比喻他们似乎还有点理解的“自由”,完全是添乱。在孩子没有抽象思维的时候教乘法,分不清虚构和现实的时候看暴力战斗,都是添乱。)
动画的分级大致是这样:
婴儿(0-2岁),《天线宝宝》。其实两岁以前不应该看电视,但这不现实,所以BBC破天荒地开发了“婴儿节目”这个类别,很人性化。是对父母的人性化。
幼儿(1-6岁),《小猪佩奇》。这个阶段的孩子世界观还没形成,对物理定律都不是完全掌握,也分不清真实和虚构,所以电视节目应该没有任何黄暴,应该尊重生活常识。幼儿看到卡通动物摔扁又站起来,可能会认为,从很高的地方掉下去只会摔扁,过一会儿就能痊愈。
少儿(7-12岁),《XX战队》一般是这一类。可以有很多虚构情节,宣扬“努力、友谊、胜利”。我们一般说的“童年经典动画”大多在这个范围。少儿可以把中心思想从剧情中提取出来,在自己的生活里运用“小宇宙爆发”、团队“六神合体”(这梗也太老了……)。他们知道战斗过程是对解决问题的一种比喻,所以对英雄的毅力和智慧都有些期待,如果英雄不够主动积极,或者不够聪明,学龄儿童会觉得节目没意思。
少年(12-16岁),在市场化运营下,针对这个群体的节目会有黄暴,因为在少年眼中,“背着父母看黄暴”是世界上最叛逆、最酷毙的事情。其实到这个年纪,懂一点成人世界也无所谓了。
我们对目前电视动画的不满,主要是不伦不类。主人公是森林里一群小动物,但是它们之间发生的故事非常暴力。或者一个小学生死党团,却解决着幼儿园级别的难题,甚至没有任何思考过程,只会用金手指。
如果一个节目是给学前儿童看的,它就必须真诚有趣、充满爱意。如果一个节目里有很多虚构暴力,它就必须符合学龄儿童的逻辑思维水平。
动画片不能跨区比较,不能用《七龙珠》比《小猪佩奇》。看这两种节目的儿童处于完全不同的思考维度。
也不能用大电影比电视动画。电视动画的第一要求是“低价批发”,放学以后电视上总有动画片,才能满足这类观众的需求(廉价托儿)。这个世界任何地方,大部分电视动画都很劣质,只是我们看到的都是每个国家最优秀的作品。电视动画不能追求全面繁荣,这根本不可能。
每三年有一套比较突出的电视动画,这部剧有一个突出优点,就已经很好了。
来源:贴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268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