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不会
当《蓝猫淘气三千问》动画的主题曲《地厚天高》响起来,相信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跟唱“星星眨眨眼,月亮画句号”。
评论里挤满了各种各样对于当时的回忆。现在回看,这部动画创造了当时国漫的种种第一,就算从不同意义的角度来说都算是当时中国动画产业的先行者。鼎盛时期的蓝猫制作集数达到2000多集(一说4000多集),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与此同时,蓝猫专卖店开遍全国,虽然其时还没有ip和周边的概念,但是却可以做到估值1000多亿!
只是在之后短短数年,蓝猫系列迅速没落,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抽丝剥茧之后,会发现这背后的原因远比这部动画的意义要大得多。
平地而起的国产奇迹
1953年出生的王宏虽然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编剧班,是科班出身,但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靠影视作品出名的。
他最早在人群面前崭露头角,靠的是两篇小说。一篇获得湖南省文艺创作奖,一篇获得第二届青年文学创作大奖赛二等奖。
后来的王宏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进入湖南金蜂音像出版发行总公司工作,并在1989到海南分公司担任总经理。
这是一家有国企背景的音像出版公司,但具体产品已经难觅踪迹。只有在某些旧货网站上依稀可见,大部分产品也都是港台一些歌手和影星的盗版光盘。
在这之前,王宏出名的是两部有报告作品性质的纪录片,他导演的《走向远方》获第五届全国电视剧“飞天金像奖”。
1992年3月,王宏因为工作表现出色,被调任至湖南广播电视广告艺术中心担任总经理。
在第二年,也就是1993年,王宏接到了上级命令:制作一期用于教学的科普动画作品。
王宏后来用了5年,制作出了长度为5万分钟、涵盖科目为18个学科的动画影像教材。
这也就是后来王宏制作《蓝猫淘气三千问》的底气。在这次经验当中,王宏发现了科普动画的巨大市场。
1998年,王宏从《十万个为什么》当中获得灵感,决定制作一部用于科普的动画片。
其时,国产动画正青黄不接,各个电视台捉襟见肘。
各大地方电视台在少儿节目当中放映的大多数是从台湾或者广州买来的日本动画片源(甚至大部分是盗版)。
国产动画在当时的规模之小甚至说不上是产业,连小作坊式的动画制作公司都难觅踪迹。
可以说,在当时能够稳定出产动画的影视制作公司几乎不存在。
国产动画的长期萧条与王宏之前五年积攒下的科普动画的制作经验,成了《蓝猫淘气三千问》得以腾飞的两个风口。
之后的王宏,利用简短故事+知识科普作为故事创作的基本模式,制作出了第一批《蓝猫淘气三千问》。这种故事创作模式让动画制作的步骤简化,结合一个个知识点创作动画。
这种独有的创作模式让当时蓝猫的动画制作公司具备了量产动画的能力。
但真正让蓝猫飞起来的,是王宏的一个点子。
在将《蓝猫淘气三千问》提交给电视台的时候,王宏给出了一个优惠和两个要求。
一个优惠是:所有《蓝猫淘气三千问》的片源都可以免费并长时间提供;
两个要求是:在每集动画结束后,放映一段电话有奖竞猜的视频;另外放出几分钟对于观众的来信予以回复。
这种在动画中插入互动的形式,后来被很多人模仿,至今仍然在一些动画中看到,甚至在日本的一些新番子供向动画当中,都随时可见与小朋友进行互动的环节。
估值1000亿美元的动画帝国
采用了这两招的《蓝猫淘气三千问》算是一鸣惊人,一经上映立刻掀起巨大的风潮。
很难用空口说明当时的蓝猫有多火爆。我手头有一份数据:
在鼎盛时期,除了央视,全国有1040家电视台在播出《蓝猫淘气三千问》,这其中还包括了一些港澳台地区的电视台。
但这并不足以让《蓝猫淘气三千问》在短期内形成这么大的影响力,蓝猫之所以在后来被称为“蓝猫帝国”,是因为公司决定开始贩卖周边。
在那个时候,蓝猫公司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蓝猫品牌的代理商,同时以“蓝猫”动画当中出现的人物如“蓝猫”、“淘气”、“咖喱”为名,开发多种儿童用品。他们充分利用广告效应,在每一集的《蓝猫淘气三千问》的结尾加上一句广告语“开家蓝猫店,欢欢喜喜好赚钱”。
说白了,就是开始卖周边,并且在全国开设自己周边的专卖店。而最早投资吃螃蟹的代理商,就是看蓝猫动画片的孩子的家长。
为此,蓝猫公司开辟“特许连锁”的路子,在全国各地还没有对连锁店产生概念的时候,蓝猫连锁店已经烧遍了全国市场,在市场的影响下,蓝猫品牌迅速壮大,野蛮生长。
最顶峰时期,光是给蓝猫生产相关商品的公司就达到了12家,蓝猫专卖店在全国达到了2300多家,不仅扎根于一线,更是深入各个二三线城市和县镇,真正开始了帝国蓝图。
疯狂的销售业绩和取得的巨大成绩,加上科普的题材,让蓝猫系列在2002年时收到国家领导人点名表扬。
2003年,“蓝猫”系列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功,成为世界上单个系列制作动画集数最多的动画片。
2004年,在湖南省的两会上。当时的某湖南省政协委员作出提案:要把“蓝猫系列”打造成东方迪士尼,建议在湖南省内投资18亿元,开土建造“蓝猫乐园”。
这比王健林提出要建造“中国迪士尼”的万达乐园还要早13年。
2008年,马云依靠淘宝荣膺全国十大经济人物,在问及想要把阿里巴巴做成一个什么样的公司时,马云考虑再三,说几十亿美金吧,一度传为笑话。
可是在2004年,市场对于蓝猫的品牌价值估算,是1000亿美元。
当时无人怀疑蓝猫日后会到达这样的高度,大家都在提前开香槟。
可在当时,隐患也早已埋下,只是无人关心。
繁荣到溃败
“蓝猫”品牌的没落速度之快,说是衰败都显得客气,用溃败更合适一些。
2004年至2007年,短短三年时间,2300家专卖店就销声匿迹。同时,作为蓝猫的创始人之一,王宏因为理念不同,出走公司,2008年和贺梦凡一同成立新公司——湖南宏梦卡通集团,创造新的ip《虹猫蓝兔七侠传》。
《虹猫蓝兔奇侠传》的故事暂且按下不表,当时的“蓝猫”系列却在短短几年摇摇欲坠。似乎很难知道原因,但仔细揣摩依然不难发现问题。
首先是动画的制作水平。
当时的“蓝猫”系列一共有11个衍生系列,总集数达到几千集,甚至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当时蓝猫的制作速度我手头也有个数据。是一天能制作成片30分钟。
如果你是动画从业者,应该知道这个数字是多么可怕的一个数字。
高产量的背后,是动画的粗制滥造。
蓝猫动画水准的低劣我放几张图给大家感受一下:(以下4张均截自b站1080p版本)。
这样的制作水准即使在后期的时候依然一以贯之,这就让人有些匪夷所思。
另外,动画本身以科普为主讲故事为辅虽然可以节省大量的制作时间,使得每集动画都是“命题作文”,但这也使得动画本身的观赏性大大下降。
人物塑造上太过于脸谱化,除了“蓝猫”,其他的配角人物如“淘气”、“咖喱”等都只是简单的纸片人,角色人物片面。
蓝猫的大热是站在国产动画质与量都匮乏的大背景下的,但如果一旦这个背景消失的同时还以低标准持续进行,就无怪热度下降了。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大量优质的动画作品被人熟知,粗制滥造的蓝猫就算气势汹汹,却回天乏术。
作为创始人的王宏并不是没有做出努力,只是2008年,在王宏离开公司之际曾经说过:蓝猫已经1500集了,人物形象和创作模式已经改不回来了。虽然遗憾,但也只能如此。
产生问题的并不只是动画本身的粗制滥造,更是整体商业模式上出现了问题。
蓝猫的扩张得益于大规模的周边产品和专卖店,但是在中国当时并无先例,甚至没有相关法规,也几乎没有可参照的先例。
这就导致蓝猫专卖店在品牌授权上毫无规划地疯狂繁衍,几乎只要给钱就能开。最疯狂的时候,在一条不足一千米的街上,同时出现过5家蓝猫专卖店。
换句话说,当时的蓝猫集团压根没有想过要做什么长远规划,想的只有快速变现和快速赚钱,饮鸩止渴,导致一再崩盘。
当时的蓝猫产品由于紧俏,几乎都是在义乌批量生产,简单贴牌以后就销往全国,根本没有质量审核这道工序。
根据调查,当时市面上近80%的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亟待更换。
而对产品销售也缺乏系统的规划,文具类商品具备很明显的旺季和淡季销售。每逢开学前,货物供不应求,但平时货物堆积的情况在每家蓝猫专卖店中都随处可见。
但在绞杀蓝猫的绳索中,以上都不是最粗的一根,当时对于蓝猫最大的威胁,来自于版权侵权。
蓝猫大热时,当时国内几乎不存在版权意识,更不必说完善的知识版权保护法律法规。
在当时,假冒伪劣的蓝猫复制品几乎和正品同时上市,假冒的光盘、图书、童装和书包遍布全国。
或许我们现在嘲笑拼多多上的冒牌产品,可在当时,山寨产品并不是那么难以接受。大家还是秉承着能用就行的想法,更何况,真蓝猫产品的质量也就那么回事。
假蓝猫就在当时光明正大地站了出来,和主产品同台竞技,又几乎不用承担任何风险与责任。
在当时西安的康复路、石家庄的南三条、沈阳的五爱、海城西柳等全国最大的批发市场当中销售的假蓝猫书包比正品要多出好几倍,也比其他品牌且材质相同的产品贵上好几块。
国家在版权立法上尚未健全,打击假冒伪劣让蓝猫集团的人疲于奔命,耗费巨大精力却效果甚微。
几重打击之下,2008年后的蓝猫虽然在动画质量、产品更换上作出努力,但气数已尽,2013年蓝猫所在的动画集团被曝光出拖欠员工薪资的丑闻。只是在当时,无一人感到震惊,却纷纷惋惜。
其实早在2012年,蓝猫就已经不再市场上出现,蓝猫这一形象,最终也只是成为了回忆。
这已算是幸运,作为蓝猫之父的王宏,在经历蓝猫挫败和《虹猫蓝兔七侠传》被人举报下架的双重打击后,2009年离职,从此消失在公众视野。
尾 声
从那个时代走来的人,多少会对蓝猫这个形象留有印象。
它也确实缔造了一个时代,它是中国第一个创造出商业ip概念的动画形象,它是第一个通过大规模贩卖“周边”开始盈利的商业形象,它也是第一个通过流量开始变现的动画红人。
在蓝猫之前,中国动画制作模式长期依赖于国产美术厂,从没进入过商业和市场的法眼。但在蓝猫之后,国漫不再只是“不赚钱”的行当,而是真正进入了正轨,虽不强大,但日益繁荣。
蓝猫的成功得益于那个时代,最终失败也正是由于那个时代。
我写文章的时候思考过,如果蓝猫诞生于这个时代,这个版权意识蒸蒸日上,商业盈利日益成熟,网络销售大行其道的时代,会不会变成中国的蓝胖子,影响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人?
是有这种可能,但也仅仅只是有这种可能而已。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从燕舞牌收音机到健力宝,从李宁到人人网,无论是什么行业,都不缺乏蓝猫,蓝猫的兴盛与衰败,只是过去几十年的一个剪影。
这些原生国产品牌曾经在那个时代睥睨全国,它们曾经辉煌到夺目,但随着浪潮散去,终将只是悼念的丰碑。
不遗憾,只是觉得可惜。
原本我们可以拥有中国的索尼、中国的蓝胖子、中国的耐克和中国可口可乐,我们甚至可能拥有更多。
我们本可以伟大,我们本可以让世界有更多机会对我们另眼相看,但是我们没有。
我们走的很快,我们或许走的太快了。
可这是谁的原因?
或许是市场、或许是制度、或许是企业管理、或许是版权意识。
我们可以找到无数种理由,但在研究过几个案例之后,我发现一个事实,很多时候绞死我们的绳索,都是我们自己卷起的,压死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都是我们种下的。
无可奈何,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致敬那个仿徨无措又熊熊燃烧的时代。
本文来自公众号「不会谈」,作者知乎帅气大V@黄不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278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