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社交媒体纷纷刷屏“真正优秀的人,干什么都成功”的浓浓鸡汤的时候,我们值得注意,这很可能是中国第一产品经理背后的焦虑。
张小龙是什么人?他不是马云,他是一个对登上头条非常不感冒的人。
他是一个能把跳一跳这么单调的游戏可以刷到6000多分的极客宅男。
在腾讯,高管每周召开例会,广州和深圳开车也不过2小时左右,但是,张小龙总是以“早上起不来”为借口不去参加会议。
为了迁就他,马化腾就让自己的秘书一大早叫醒他,但张小龙还是以“太堵了”为由借口不参加。
马化腾为了让他参加会议,每周派专车接他,才“迫使”他不得不参加例会。
这样一个疑似“社交恐惧”的天才,在过去,张小龙一向比他低调的马老板更低调,很难想象他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什么兴趣。
而当这样一个人开始刷屏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应该是感到危机了,这个危机已经严重到他必须成为网红来拯救。
究竟是什么危机?
从2018年1月31日,微信发布iOS端新版本6.6.2,到了9月22日,微信推出的安卓客户端6.7.3内测版,可谓频频改版。
自2011年推出到现在,微信用户以指数的速度增长,截至目前已经有10亿多用户。
按理说一个成熟的软件不应该频繁的改版,什么原因让它做此异举?
有一点可以肯定,张小龙对微信的头号社交媒体地位不自信了。
02
如果留心,不难发现微信的近几次改版对公众号动刀最多。
这其实透露着微信对公众号的重视。
我们都知道微信公众号的诞生是无心插柳之举。
原本微信只希望把公众号做成连接用户的服务产品。
但意料之外做成了一个新媒体产品,成为比专门做新闻分发的腾讯新闻还要大的平台。
短短几年成千上万个公众号诞生,广告主通过公众号投放内容,用户点击内容。
广告主通过点击量收益,而腾讯从中赚取中介费,几乎可以说躺着赚钱。
无奈今年是腾讯命运多舛的一年。
从今年二月份开始,腾讯股价就一路下跌。
跌破270元,创下15个月来新低,市值蒸发约1.5万亿人民币。
截止2018年10月11日,腾讯市值跌到了2.6万亿元,相当于跌去了整个英特尔公司的市值。
这已经掉出了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队伍。
除了游戏方面受挫,某网站系的爆款产品,也抢走了本属于腾讯的广告收入。
03
虽然腾讯可供广告主进行广告投放的平台有许多,但主要得益于社交平台上广告收入的增长。
腾讯在 2015 年和 2016 年的财报中分别披露“ 2015年效果广告收入增长 172% 至人民币 86.93 亿元。
主要受空间手机版广告收入增长、微信公众账号广告收入的全年影响以及新推出的微信朋友圈广告服务收入的贡献所推动。”
近年来随着空间手机版的弱化,微信作为和淘宝并驾齐驱的生态,目前公众号的数量已经超过1000万个,广告投入的功能将进一步被强化。
尽管对于微信公众号的改版,官宣一再强调是为了提高阅读效率。
但近期愈演愈烈的某网站和腾讯的大战,不得不令人联想改版的其他用心。
据统计,2017年某网站人均使用时长74分钟,超过了Facebook和微信,这背后是信息流模式的魅力。
某网站的传播方式就像一块电子广告牌,用户在类似的信息流分发媒体上是不需要关注发布内容账号主体的。
机器会根据用户点击的内容计算从而推荐同种类型的内容。
比如,你因为好奇心点击了一篇从来没有关注过的主题文章,过几分钟之后再刷新,这个主题的文章就会增多。
最终,你会愕然发现,平台比你对象都了解你,而你也甘愿沉溺其中。
而这正是某网站的逻辑——只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尽管很多推送内容十分垃圾。
9月18日,人民网就针对某网站的弊病发表评论:
该平台垃圾新闻过多,内容生产者媚俗化,削弱创造力。
但眼看着用户们“移情别恋”,微信作为腾讯的核心事业群和目前用户最多的产品,自然不会无所作为。
改版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留住用户,和某网站系列争利。
看“整容”后的微信,和某网站的信息流模式极为相似。
微信公众号改版最大的变化就是以所谓的信息流的模式呈现。
所有的订阅号信息按照时间排序,弱化了公众好的主体,同时增强了用户的取关功能。
说白了就是更希望用户关心内容而不是主体。
但是,很遗憾,信息流模式是双好鞋却不适合微信这双脚。
04
相比某些信息流网站,微信是真正意义上人对人的传播。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微信传播主要是以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为主。
传播范围主要在有限的圈子内,具有私密性、精准性等特征。
微信公众号产品从2012年推出至今的六年里,继承了微信的传统特征,一直都是中心化的存在。
用户因为公众号的内容而关注公众号,进而公众号的主体又不断强化账户的个人风格和内容属性。
与某些网站产品裂变式传播模式不同。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主要是通过群发进行信息推送,或开展活动或通过后台人工或自动回复与用户进行交流。
发展至今,公众号形成了以人为维度的内容消费平台。
也就是说,微信用户在平台上消费的是人而不是内容。
相比较于信息流产品,微信可以留住用户。
哪怕是周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用户也愿意因为内容的优质而关注。
这是微信的优点同时也是核心竞争力。
可以保持用户的粘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一则内容下面的阅读和评论的真实性。
反观通过信息流做大的某些网站,到底有多少阅读多少评论是真的?
新晋偶像蔡徐坤在某网站上发布一个动态十天转发量突破一亿。
平均下来每天有一千万、每小时有42万的转发量。
按理说,该网站是能够经得起用户们“疯狂”的。
可前几天赵丽颖和冯绍峰公布婚讯,前38分钟18万的转发量就让该网站瘫痪。
不得不说长期以来,某网站上的营销信息几乎处于泛滥的状态。
养活了一批批的营销大号和段子手公司,严重搅乱了某网站整个的内容生态,深遭用户诟病。
信息流产品除了数据容易造假外,对于内容知识产权的保护,较之微信也差之千里。
某网站曾因新闻抓取行为遭到多家传统媒体的抨击,引起各界对其合法性的广泛探讨并引发了著作权纠纷。
而微信在早2015年年初,就发布“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的公示”。
针对抄袭等侵权行为,微信公众平台给出了明确的处罚规则:
抄袭达5次者将被永久封号。
腾讯从制度上对原创内容进行保护也催生了更多优质原创内容的出现。
现在,微信对于公众号原创内容的保护成果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
现在是个言论自由的时代,但凡事过犹不及。
在很多信息流网站里经常会看到很多辣眼睛的评论。
对比微信的留言区,经过人工选取的留言,既让读者发表了感触,也保证了价值观的正确性。
05
手机媒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出了不同的传播特征。
语音通信阶段:移动性、便携性、私密性、强迫性。
语音与短信通信阶段:廉价性、隐蔽性和不确定性的结合、即时性和异步性的结合。
多媒体通信阶段:交互性、多样性、统一性或复杂性、分众性、融合性、广泛性等特征。
微信传播更像是一轮新的变革。
它具有精准高效传播多媒体信息的特征,更符合现代人新的需求。
而在粉丝经济时代,微信承载着腾讯的野心,开始慌了。
臃肿的信息流背后是腾讯的饮鸩止渴之举。
大餐反复吃会腻,人们真正在意的是那时候用餐的那个人,那段专属记忆。
是否能争利尚不可知,频频改版到最后很可能面目全非。
内容最终是为人服务的,不是为机器算法服务的。
所谓的机器算法其实又回到三大门户网站时代的博眼球。
相比之下,基于人和人之间的社交连接更像是未来媒体。
而微信,有天然的优势。
现在只想说:微信,真的不必慌,大部分人最中意的还是你。
来源:霍老爷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284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