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芒来小姐
7月26日,准备离职的王先生被领导要求:删了同事微信才能辞职。王先生删除同事微信,离职几个月之后,突然反应过来:我被侵犯了隐私权。
面对有些愤愤不平的王先生,昔日领导对此的说法是:我这是为了保护公司团队,并没有强制你删除,是你自己同意删的。
事件就在这一推一挪中上了微博热搜。
辞职后是否接触前同事,按理说是个人自由,可是从曝光的信息来看,领导要求王先生必须删除同事微信,才能在离职文件上签字,王先生迫于无奈,也只能签字。
我设身处地的想了一下:如果我被领导要求删除同事微信,我会删吗?
老实说,我每次离职之后都会删除大部分同事的微信,只留下少部分关系好的。所以如果我有意愿删除同事,我应该会同意删除。但如果我没有意愿删除同事,说领导侵犯我的隐私权,一点也不为过。
评论里有人说:删呗,关系好重新加,关系不好删就删了,反正公司就不是个讲人情味的地方。
但我认为,正因为公司自带的谋利性质,使得它较少人情味,才应该“更讲人情味”,至少从表面功夫上,不应该因为没有人情味这一点给人留下诟病,否则就不是讲不讲人情味的问题,而是公司本身“吃相难看”了。
我2013年刚入职的时候,还是个职场小白,因为本身性格内向,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问题,多次找hr谈话。我总觉得自己已经够努力了,可是大家都不理解我,让我觉得很孤独。
Hr对我说:公司是挣钱的地方,不是交朋友的地方,交得到朋友是缘分,交不到朋友才是本分。
一句“交得到朋友是缘分,交不到朋友才是本分”,后来被我当作人际格言,每当我因为人际关系碰壁,都会把这句话默念一遍。
后来我渐渐成长,找hr谈话的次数越来越少,直到离职后,我们都没有成为朋友。我很感激她,只是我知道她对我施予援手,只不过是她工作范围之内的事情。
与其说我感激她对我的帮助,不如说我感激她在公司里“专业”地扮演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角色,使得我对职场的热爱有地方可以安放。
这两天,领英发布了一份题为“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的报告,数据显示,95后入职场后,平均只待7个月就离职。
其实,有着相同理想的年轻人,如果能在公司里成为朋友,对公司而言未尝不是好事。毕竟现在的公司早已不是“福利”对“福利”对竞争,而是“人情味”对“人情味”的竞争。
员工谋职不止考虑福利待遇,还会因为一个朋友的离开,对公司失去兴趣;会因为领导一句戳心窝子的狠话,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员工要的不是现实自我的相对满足,而是“我尊重你求生存的压力,你也要尊重我做自己的权利”充满人情味的平等和尊重。
好公司应当有“人情味”,这种员工与公司之间“拥有人情味”的关系,叫做“人情味博弈”,是维系员工与公司不可或缺的纽带。
《奇葩说》某一期讨论“领导是个傻逼怎么办”,范湉湉说:一个公司必须有一个傻逼领导,如果他不在,你就是那个傻逼。
我深以为然。因为我自己的职场关系,一度徘徊在“领导傻,我知道但是不说,是我含蓄;我傻,领导知道但是不说,是领导尊重我”的人情味博弈里。
一个公司不可能全都是聪明人,但聪明的领导会让我认为自己不但不傻,还很有长处;他能让我在工作的时候,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不至于太大;让我在还没被现实打垮之前,相信自己有机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自己,因此每一天的工作都干劲满满。
但我不是总能遇到这样的领导,因此除了一个完美的领导,一个懂得换位思考的专业hr、一份午休时间免费吃喝的福利、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也能让我愿意作为一名员工去生活。
如果我得不到这些,我恐怕就会反思自己是否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或者能力太差,连最起码的“人情味博弈”都争取不到。
心理学中有一个黄金定律,那就是:用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别人的言行,但我们可以在主观与客观不一致时,及时调整自己,适应客观规律。即使职场没有给我们发一张好牌,我们依然可以用手里剩下的牌,打出不错的分数。
无论是领导还是实习生,是公司还是人生,重要的不是我们最后得到了什么,而是我们用怎样的方式得到。
有人谋职为了利,有人谋职为了名,有人谋职为了稳定,每个人进入职场的目的都有差异,是“人情味博弈”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让我们理解彼此的不同,尊重彼此的差异,同时得到成长。
成年人的世界如此复杂,我们再也吃不到纯甜的糖果,可是当你习惯品尝苦涩的利益之下包裹着人情味的糖衣,你会发现这滋味其实也不错。
来源:豆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290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