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世界观

打口时代的伟大传奇

image

@北方公园NorthPark:前两天好奇心日报写了一篇文章讲国内推广黑胶唱片的两位人士,没想到他们提到的一个叫 Clash-Cash-Car 的网友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Clash-Cash-Car 是又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存在,从2008年6月5日开始,到2016年去世,他一共在豆瓣上增添了6108个音乐条目。特意去豆瓣看了一下,6108个条目全都配上了评论。他添加的第一张专辑叫《Toy Boy》,只有他和另一位豆友两个人标记听过,这在他添加的条目中比比皆是。

在他微信头像上,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一整面墙的 CD,那里面应该有很多都是打口碟,博主 ThrePac 评价 Clash-Cash-Car 是“打口时代的英雄”。

前段时间因为胖鸟的消失,很多人好好怀念了一下盗版影视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但音乐其实也有一段“隐秘而伟大”的历史。

上世纪8、90年代欧美的 CD 销售多是季度性的,唱片公司对销量的预判难免有出入,一旦过了销售期,那些没卖出去的 CD 就失去了价值,它们会被放上打口机进行切口或者钻洞销毁,变成一堆塑料垃圾。

那个时候中国是这些洋垃圾的主要目的地,但很快就有人在垃圾中找到了音乐宝藏。最初是一些受损较轻的 CD 依然能够正常播放,之后便是有人托关系搞到只有盒面受损,但本身完好无缺的 CD。那就是打口碟。

打口碟几乎涵盖所有的音乐类型,再小众的歌手也有可能淘到。90年代国人对欧美流行音乐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也几乎没有任何正版的途径消费欧美的流行音乐,购买一张完全未知的 CD 不亚于一场冒险。

所以有人形容购买打口碟的体验就像是赌石,知乎上也有人提问,“打口时代你捡过的最大的漏是什么(唱片类)?”

打口碟就从潮汕的和平镇这样的小镇,源源不断地流向全国各地,几乎每个城市都留有关于打口碟的都市传说,打口碟也影响和孕育了整整一代中国音乐人。

媒体人王小峰当年做打口碟的生意,有一天一个戴着远视镜的年轻人跑过来跟他说,自己喜欢雷鬼大师鲍勃·马利,王小峰高兴坏了,把自己手上卖不出去的鲍勃·马利全都卖给了那个年轻人。

结果很多年后,他在一场摇滚音乐会上看到了一个乐队正在唱布鲁斯,他发现乐队主唱正是买鲍勃·马利专辑的那个人。后来一打听,他才知道这支乐队叫鲍家街43号,那个主唱的名字叫汪峰。

打口时代这样的故事不要太多,左小祖咒、舌头乐队、周云蓬、小河等等都受过打口碟的滋养。

在更早以前,像摇滚乐或者当时的流行乐都是由大院子弟或者文化二代这些社会精英把持着,普通人很难有条件去接触,但打口碟的存在磨平了原本无法企及的壁垒,让很多人走上了音乐之路。就像后来互联网和音乐制作软件让音乐制作变得空前平民化、普及化,音乐制作也永远不再是某种庙堂之高的存在。

Clash-Cash-Car 在评价一张舞曲专辑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天放在他和那些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身上同样合适,“没人没听过 但是没人知道是他们”。

在 Clash-Cash-Car 去世后的一年,中国向 WTO 宣布停止接收废塑料等24种洋垃圾,打口碟就此彻底消失在市场上。甚至由于流媒体的发达,如今再小众的音乐也能够第一时间被很多人发现,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像 Clash-Cash-Car 这样的孤胆英雄去独自完成类似的使命。

可谁又能知道黑暗会不会再次降临,也许没人知道是他们,但我们也绝不该遗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299825.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