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视剧《我的真朋友》的播出,在一线城市租房&小城市买房的问题上了微博热搜,暂不说电视剧拍的如何,其中反映买房和租房的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人的现实痛点。
有一个叫“房格尔系数”的指标来衡量住的水平,既房租占税后收入的比重。专家认为,房租收入比在25%以内是合理的,不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压力。如果按照这个比例,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一个收入一万的普通白领,只能与人合租;一个收入两万的中级白领勉强可以在北京东四环至五环之间租住一个一居室;如果月过三万,才可能像模像样在东四环外租住一个像“家”一样的两居室。然而,在小城市里买到那样的两居室即使对收入5000元的人来说也不算是过于困难的事情。
最近很受关注的一个综艺节目《女儿们的男朋友》里,范志毅坚决反对女儿嫁给买不起上海房子的男友。房子似乎是父母辈心里过不去的坎,“两人结婚没一个新房,算哪门子结婚”,这句话竟然获得90%网友的支持。那么在中国,房子到底意味着什么?一套房子是一个家庭的标配?能给精神上带来归属与安全?还是解决孩子上学一系列问题的现实需求?
我前年大学毕业,我妈给我两条路走。一条是回老家,家里人安排了一个国企的工作,另一条路是自己在北京找工作。为了吸引我回家,我妈拿出了杀手锏,承诺我回家就给我买一套小户型,外加一辆车。这个诱惑是很大的,那段时间我很犹豫,回家意味着衣物无忧,还有现成的房子和车,但也意味着我连试都没有试过独立的生活就回归到安逸之中,我很不甘心。
我决定先找找工作,运气不错,我找到了一份和专业相关的互联网公司的工作,试用期三个月,每个月5000,转正之后8000。我们公司在国贸附近,我想找一个离公司近一些的住房,单间最便宜的也得2500一个月。最终我跟父母开口要了一万块,把头三个月的租金和押金付了。在电话里,我被我妈唠叨了一个小时,说我放着好日子不过,要在北京过苦日子,工资还没发就已经开口要钱。
临挂电话前,她嘱咐我去看看北京的房子,远一点小一点的也没关系,如果我坚持要在北京工作,家里看看是否能给我凑够首付的钱。我告诉我妈,我现在连买房的资格都没有,因为北京限购,我得连续缴纳五年的税。我妈在电话那头沉默了,最后她只说了一句,那你照顾好自己,如果想回家我们等你。
比起我妈的唠叨,最后的那种沉默让我更心酸。
我在北京生活了17年,我的租房故事可以写成一本故事会大全。去掉大学四年外,在13年里我搬过不下20次家。最夸张的一年里我搬过三次。我住过高层公寓的隔断房、城中村里的艺术家工作室,还住过胡同平房,有的与人合租,有的是自己一个人租下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学毕业那年被一个中介骗的事。当时有一家不正规的中介手上有一套三居室在交道口附近,是一个新装修出来的老房子,当时才毕业我也没有钱,就和中介签了合同租下其中一间最大的房间,中介答应我另外两个小房间一定会找干净的上班族租住。
两天之后我发现中介往两个小房间里搬床,和大学宿舍里一样的上下两层的那种,而且越搬越多,把两个房间全部占满。我当时就慌了,莫非中介把这个房子弄成了集体宿舍?当我气急败坏的找到中介理论,他们大吐苦水,说现在房子拆开不好租,最后只能把其他的两个房间租给一个餐厅作为服务员宿舍。我当时脑海中飘过一个画面,早上起床我和十几个服务员排队上厕所的场面,把自己吓坏了。最后中介虽然退了所有的钱,但我竟在两天之中面临着再次搬家。
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我遇到过做不正当职业的合租者,遇到过租了两个月后房东临时收房,还遇到过租期到后房东狂涨租金……即使我现在的收入已经非常不错,但租房和搬家依旧让我像这个城市的漂泊者,北京的房价现在已经高的离谱,我打算再攒一些钱在老家买房结束我的漂泊,有时候不是说中国人把房子等于“家”这个观点传统且老气,实际上这就是现实生活。
我儿子大学毕业之后在上海工作已经10年,有一个交往了三年的女朋友最近打算结婚。我们双方的父母一起见了面基本定下了这门亲事,对于我和老伴来说,终于等到了这天的到来。但现在遇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如何给孩子们准备婚房。女方家长提出我们各掏一半首付为两个孩子在上海买房,我觉得既合理也公允,算是遇上了讲道理的亲家。
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买房,对于两个普通的家庭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我们走访了很多的中介,房子首付不得低于35%,孩子们算过,即使我们两家人凑够了房子的首付,两个孩子的收入还贷会让他们的生活非常困难,也就是说为了这个房子我们两家的老人还要在还贷上帮助孩子们,如果他们有了孩子?那么这就是一个雪上加霜的事情。
思来想去,还有两个办法,要么孩子们到老家买房,要么在上海租房。两个孩子不愿意离开上海,他们说回到老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大城市有好机会,也许过两年他们的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现在面临的所有问题将不再是问题。我们两边的老人能说什么呢?理想、希望、爱情在现实面前有时及其脆弱,这个道理过来人都懂,但这就是他们这代中国年轻人的处境,没有房子难道就不能结婚了不成?
[动态黑色音符]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真的离开这里。
当初选择北京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现在选择离开是被扎扎实实的现实所迫。2013年,我和妻子的收入尚可,为了东五环边上一个80平米的小两居,两家人多挪西凑付了首付,我和妻子每月还贷花掉了我们近三分之二的工资。没过一年,妻子生下了孩子,我算过,如果她辞职照顾孩子,家里收入将锐减,房贷压力我一人承担,如果她继续上班,就需要请一个全职保姆,并且家里得有一个老人在北京和保姆一起带孩子。权衡之下,我们选择了后者,两边的老人轮流来北京住,一个小两居显得十分逼仄,保姆只能不住家,把小房间留给老人住,但到了晚上我们睡不了整觉,孩子一哭,两人就得爬起来照顾。
让我下定决心离开北京的是关于孩子的上学问题。今年孩子即将上小学,但因为我们两人都是外地户口,孩子虽然能在北京借读,但考试必须回到原籍,并且还是一所“不咋地”的小学。如果我们把北京的房子卖掉可以有500万,昆明的重点小学的学区房价从1-4万不等,选择最好的地段、小区,以100平米为例,依然可以有100万的结余,这样还能买一辆50万左右的车,但是生活质量而言,可能会是重新的开始。
大学毕业的那些年,提起在家乡生活的同学,我总有几分对选择北上广莫名的优越感,我们能有更好的精神生活以及更前瞻的视野,不至于像那些同学一样进入生活琐碎并在重复中打发日子。这样的逻辑,北漂者们心知肚明,它曾经支撑着我在北京并不算轻松的生活。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14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