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一本道

那些年,我们羡慕过的好工作

在每年的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再创新高”恐怕是出现得最多的词了。

从2000年到2019年,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都在“再创新高”。2000年时,有人惊呼,当年大学毕业生竟然首次“超过百万”。而到了今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834万,是当年的8倍多。

不同年份,总有一些工作,是毕业生眼中的香饽饽,热门的行业几经变换,从炙手可热的外企,到财大气粗的房地产,再到金融公司,最后又变成巨头互联网公司之间的人才争夺战。

那些曾经的高光工作,实际上也是不同年代行业发展、价值取向的映照。

文 | 易方兴

编辑 | 楚明

1

那些年,我们羡慕过的好工作

我找工作的时候是在2005年。所有人都在谈论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就像后来那首歌里唱的,“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是关键词。

当时,好工作要数外企了。我用的是笨办法,专门去看世界500强公司有哪些,然后去公司官网上投简历。2005年,世界500强还是外国的天下,中国内地公司只有15家,不像现在,中国公司在世界500强排行里有100多家,超过五分之一。

我拿的是英语和经济专业的双学位。那会儿,英语专业的学生都以能去外企工作为荣,大四时都在宿舍用英语背面试答案。

对于外企来说,面试格外重要,面试官也基本都是外国人。师哥师姐一共给我们整理了50个面试常用的英语问题,最基础的比如“tell me about yourself”,抽象一点的比如“how do you handle stress and pressure”,这些问题网上都有固定的答案,但是死记硬背是不行的,还得结合自己的故事,多用一些高级的词。英语母语国家的人说话特喜欢比划手势,所以你还得加入一些手势进去。

我们当时宿舍一共6个姐妹,只有一面全身镜,没想到那个镜子成了抢手货,要用镜子还得排队,因为你要对着镜子练英语面试答案,比划手势。现在想来觉得很尴尬。

当年恰逢大量外企进入中国。我得到亚马逊的面试机会。亚马逊刚刚收购卓越,对外还是叫卓越,直到2007年才改名卓越亚马逊。但招人的时候,都是外企的招人模式。

我只能说竞争很激烈,大概500份简历里留1份就不错了。我提前问到面试官的名字,去国外网站上搜面试官的个人经历。我记得当时很幸运,在facebook上找到了她,是个40多岁的英国人,经常写自己加班到很晚。我在面试时就大谈自己特别能抗压,拥有“high sense of responsibility”,没想到最后面试真的过了。

进了外企后,许多同学还是很羡慕我的,学校也把我的就业当成优秀典型。外企的氛围比较好,有不懂的地方许多人会热心帮你,上司也不怕你太出色抢了他饭碗,相反总是给你找好的项目做。

我工作了5年就跳槽了,因为中国本土的互联网公司对亚马逊的挤压太凶残了,生存起来很艰难。今年,亚马逊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了,想来还是有些伤感。

如今,我跟新毕业的学弟学妹聊,发现很少有人把去外企当成首选了。

2

那些年,我们羡慕过的好工作

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是2010年,学的是传播学。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很多外企不招人。当时也处在媒体转型初期,国内传统媒体的工作也不太好找,

当时我考虑过房地产行业。2008年的时候,我研一,房地产行业正兴起,经常报纸广告被房地产品牌包了,结果等我2010年毕业,房价已经涨过两轮了。

毕业后我真的给房地产行业投过简历,比如万科、保利,结果在北京都不招人,录了的话都要去二三线城市工作。当时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接近饱和,这些大的房地产公司也在往低线城市转移。

如今回看起来,传统媒体不吃香、地产公司不招人,都是有行业背景的。比较之下,除了公务员这种一直很不错的工作之外,最理想的还要算金融业,收入高。

当时竞争很激烈,好几百人里面招一个。我去的投行当时名气还不算很大,母公司投资海外市场比较多。经历了好几十人笔试,最后十几个人面试,凭着之前实习的时候做过品牌,有一些实习经历,最后成功拿到了offer。

现在想进我们公司比之前难多了。基本上只招清华北大人大的人,再就是一些名校海归。实习生就开始就有了竞争。我也带过一些实习生,也更喜欢招有留学背景的人,因为公司经常出国谈一些项目。当年这就算是不错的职业了。

3

那些年,我们羡慕过的好工作

我是2015届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当时赶上国内移动互联网大潮兴起,最好的工作自然是找个国内的巨头互联网公司工作了。

说直白点,我就是想去阿里、腾讯当个码农,这几乎是我们全专业学生的梦想。当时有师哥毕业去了阿里巴巴,系主任都专门把那个师哥叫回来给我们传授心得。

回想起刚读大学那会儿,学校不会把去互联网公司就业拿来当成出色典型来宣传。那会儿是2011年,中石油还是国内市值的老大,都觉得只有去这种央企才是最牛。

我记得自己当时还用一个翻盖手机,微信才刚刚上线,4g还要过2年才能在中国普及,在手机上别说逛淘宝了,就是聊个qq都嫌卡。大一入学,家人就给我定好了目标,毕业后去一家国企,无论是地产或是石油公司,给他们做做IT系统维护都行。用我爸的话说,“只要是中字打头的单位就行”。

结果这想法没过半年就动摇了。当年发生一件大事,乔布斯去世,加上他生前最后的作品iphone4s发布。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隐隐约约有一种感觉,觉得一些东西正在改变。

果然2011年到2015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直观的反应是学校的课程已经赶不上外面的发展了。比如现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领域最为热门的Python语言,当时大学里根本没这门课,我好多同学当时甚至都没听说过。而且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后,我很渴望能学写一些app,但学校里学不到,我就只能去外面报班自学。

没想到最后反倒是这段自学经历帮了我。我的大学比较一般,虽然是一本,但既不是985,也不是211。真正想脱颖而出,还是得跟上时代。

临近毕业季,宣讲会很多,基本上每次宣讲会都来上千人,校外的也都来了。当时我已经明显感觉到,对我们专业的来说,互联网公司的吃香程度已经超过传统国企了。

后来一个师哥说有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让我投简历试试。好在我当时正好在小公司做了两个项目,写到简历里,就得到面试机会。实习期间,我每天最后一个走,然早上第一个到,做的活儿也比别人多几倍。不知是不是勤奋给我加了分,同组只有我一个实习生留了下来。

紧跟时代很重要。我觉得没有永远的高光职业,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里,一切都有可能。

4

那些年,我们羡慕过的好工作

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经济管理学院的,毕业时是2018年,比较好的工作还是券商、基金公司。

银行被排除了。银行都是过去的好工作了,现在收入不如券商。

我们找师哥师姐聊,听说大型的券商给毕业生的工资能有7位数,当时觉得真是多,如果周围有谁去了,同学们都会觉得好羡慕啊,就算不是最好的券商公司,一般给毕业生也能有年薪30万到60万不等,这对毕业生来说就很高了。

不过当年找工作的时候,这些公司的门槛自然也很高。这是个供大于求的行业,每年经管学院毕业的学生太多了,招人的要求非常苛刻。比如我之前实习过的,是个排行20名之内的中等券商,对实习生的要求就必须是出身17所国内顶尖学校,其中还包括3所香港的大学。我所在的武大都算是里面比较差的学校了。

不光如此,他们觉得最好的还是那种复合型的毕业生,比如本科学医药专业,硕士学的是经济管理。因为要做IPO,辅导上市公司,如果正好碰到医药类的公司,而你本科又是学这个的,就很有优势。

从每年高考状元们选专业就可以看出来哪个行业火,因为状元分数高,想去哪个专业都能去,自然要选择一个就业前景好的。选经管专业的人就很多,还有很多学别的专业的,看经管专业毕业赚钱比较多,也转专业过来跟我们竞争。

这使得我们学经管的人成了大学里最浮躁的一群人。当时流传一个说法,就是经管专业的从大一开始就要为进好公司努力。为了能把简历弄漂亮一点,很多人大一就参加各种比赛,参加课题研究。

越来越多的券商和基金公司倾向于从实习生里选人来留用,导致实习生之间也有了一个战场。有关系的找关系,没有关系的,宁愿亏钱也要实习。券商虽然工资高,但对实习生很苛刻,我当时实习的时候,每天都要按指纹打卡,每天实习补贴25块钱,一个月只有500块钱。我当时租房就要3000块钱,所以完全就是倒贴钱实习,但是为了留下来也没办法。

这还不是最坑的,最坑的是招实习生的时候说有留用机会,然后过了三四个月,又跟你说留不下来了。这样秋招就错过了,只能去机会更少的春招上找,许多同学就这样被坑了。

这些年找工作还有另一个趋势,就是去大型民营公司的同学也变多了,比如腾讯、华为。这些企业招人效率特别高,相比于券商等半年才能有消息,华为可能三四天就能给你offer了,还会催你签三方协议。给的钱相比金融行业也不低,第一年也可以有30万左右,当然,这也看具体的职位和应聘者的条件。

以前很火的“四大”会计事务所,选它们的同学也有,但明显变少了。因为工作强度实在是太大了,我有个同学进去加了1个月的班,感冒了都没时间去看病,最后硬是拖成了肺炎。而且他看屏幕时间太长,视网膜都脱落了,半年后去医院才检查出来,做了手术,但已经造成永久损伤。如果说996,起码周末还能放1天假,但是金融行业忙起来是真的没有尽头,我实习的时候赶上企业发布年报,每份年报300多页,看到晚上一两点是常有的事。

所以说白了,再好的工作,看上去很高光,也可能都是拿青春换钱。

(文中吴菁、李立、董晨、刘佳皆为化名。)

来源:每日人物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17559.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