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世界观

《上海堡垒》倒掉了,中国电影有救了

在上映的第一天(8月9日),《上海堡垒》似乎还是有救的:两小时票房破6000万,超过《哪吒》;首日票房7500万,略逊于《哪吒》。虽然《哪吒》已经上映15天,进入生命周期尾声,但是毕竟是今年的现象级大片,《上海堡垒》略微跑输它,不算丢人。

可是到了8月10日,一切都原形毕露了:截止下午1:45,《上海堡垒》的上座率只有4.1%,票房占比远远低于排片占比——各大影院肯定会纷纷调低排片场次。猫眼专业版的票房期望值降低到了2.04亿,比以前最悲观的市场预期还悲观。

毫无疑问,《上海堡垒》垮掉了,崩溃了,彻底失败了。

《上海堡垒》倒掉了,中国电影有救了

电影专业人士大概不会对此感到意外。2019年3月,当《流浪地球》红透半边天之时,我咨询了两家电影发行公司的朋友:传说中的《上海堡垒》,也是科幻题材、也是号称工业标准高超,票房会好吗?两位朋友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会!我追问:为什么不会?他们说:你去看看演职人员表,就知道啦。

《上海堡垒》导演滕华涛,编剧韩景龙、江南,主演鹿晗、舒淇。这个主创人员名单其实还好,除了一个巨大的、扎眼的问题——鹿晗。

从2016年以来,由这种“流量明星”主演的电影,票房几乎就没有成功的例子(我知道有人会拿《西游伏妖》跟我杠,但那是周星驰的功劳,不是吴亦凡的功劳);鹿晗的形象和调性完全不适合科幻片,他以前代言《星球大战》系列的效果也不好;而且,自从2017年8月公布恋情以来,鹿晗的流量也在走下坡路,甚至快要失去“流量”这个保护伞了。

我确实很想问出品方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请鹿晗演男主角?这是基于什么样的逻辑?肯定不会是艺术逻辑,只有脑子进水的人才会觉得鹿晗有演技;也不太像是商业逻辑,因为鹿晗在票房端就没怎么证明过自己。难道是想让鹿晗和舒淇组CP吗?这可真是一幅诡异的场景。总而言之,这暴露了出品方和制作方的思维混乱、定位不清,也能解释为什么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莫名其妙、缺乏统筹、极不协调。

《上海堡垒》倒掉了,中国电影有救了

有趣的是,如果暂不考虑鹿晗的问题,从牌面上看,《上海堡垒》是有希望的:科幻题材,热门小说改编,江南的人气不下于刘慈欣,中影出品,暑期档……《流浪地球》中的人类是在与天灾作斗争,带着浓厚的绝望情绪;《上海堡垒》中的人类则是在与外星侵略者作斗争,带着浓厚的热血情绪。按照“流量思维”,或者“投资人思维”,这个片子一定会火。

谢天谢地,“流量思维”在这里失效了。

它没有考虑到剧本(这是重中之重),没有考虑到导演风格和技法,没有考虑到工业标准与叙事的统一,没有考虑到演技,没有考虑到作品调性,也没有考虑到近年来观众的不断成熟。总而言之,“流量思维”或“投资人思维”只是在电影项目的表层打转转,根本未曾深入内核。

看起来,你可以把许多流行的、成功的要素搭起来,这就是在影视行业常见的“码盘子”。现在,无论怎么“码盘子”都难以避免失败的噩运,因为影视作品的核心竞争力早已转移到“码盘子”之外去了。

2017年《战狼2》爆红之时,吴京表示,曾经有投资人要求他在片子里加入一个流量小生(有人猜测是吴亦凡),被他拒绝,那笔投资也就没有到位。当时,投资圈对这个故事半信半疑,毕竟流量小生的神话还没有彻底破灭。

2019年《流浪地球》爆红之时,形势很明显了:这个作品里仅有的“大腕”是吴京、吴孟达,前者是大叔辈的,后者是爷爷辈的;它倒是捧红了屈楚萧等“新一代流量小生”。如果把屈楚萧换成鹿晗会怎么样?有人能想象吗?反正我是无法想象……

《上海堡垒》倒掉了,中国电影有救了

事实上,主流观众远比“投资人”或“流量思维信徒”更懂得电影的好坏。早在上映前几个月,《上海堡垒》在豆瓣上就是恶评如云;在上映第一天,《上海堡垒》豆瓣评分4.3、猫眼评分6.8、淘票票评分6.5,这基本就属于“没法看”了。豆瓣上仅有的一些三无小号打的五星短评,被毫不留情地踩了下去。这让我想起2013年的《小时代》,也是在豆瓣上人人喊打,也是还没上映就恶评如云;不同的是,《小时代》的票房在骂声中突破了4亿,《上海堡垒》却连2亿都遥不可及。

平心而论,《上海堡垒》的发行、营销方已经足够努力了。8月8日~9日,这部电影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百度搜索热度都是第一名;仅仅9日一天,就出现了269条热门微博,尤其是鹿晗的粉丝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堡垒》有四个微博话题的阅读量都超过了10亿!在此之前,片尾曲MV、“终极版预告片”早就在各大社交网络进行了多次预热。

然并卵。上海堡垒还是垮了。微博上那些动辄几十亿的恐怖阅读量、动辄几千万的恐怖转发量,真正转化为票房的还不到百分之一。

《上海堡垒》倒掉了,中国电影有救了

俗话说人倒霉了喝凉水都塞牙,《上海堡垒》也不例外——上映次日,上海地区就遭遇罕见台风,原定的大票仓现在无人出门看电影。

不过,这只是棺材上的最后一颗钉子而已,因为就算在长三角之外的城市,《上海堡垒》的上座率也毫无意外地惨淡。何况,由于今年暑期档出现大量撤档、换档,《上海堡垒》已经占了很大的便宜了。试想想,如果它在首映时的对手不是已经上映半个月的《哪吒》,而是刚刚上映的其他佳片,恐怕连2亿票房都收不回来!

早在四五年前,跟各路投资人、互联网巨头聊电影的时候,我就不厌其烦地反复指出:“对于电影,以及任何叙事性的内容产品而言,内容质量本身都是最重要的。我们首先需要一个好故事,还需要合适的风格或调性,然后是良好的工业标准。如果做到以上三条,那么至少已经触及了成功的及格线,接下来就交给天意了。如何做到以上三条呢?只有天才、努力和经验三者的结合,除此之外别无捷径可言。”

很多投资人表示,他们不反对上述说法,但是“很难判断内容质量”,无法执行上述路线,所以更倾向于用流量明星、热门话题等方式去“走捷径”。每当此时,我都会严肃指出:做不好并不是不去做的理由,就像一个学生下个月就要考试了,他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题目不会做;此时他绝不能想着作弊、盘外招,而应该老老实实地去复习。作弊或许能够解决一次考试的燃眉之急,但是最终会毁了你。

《上海堡垒》倒掉了,中国电影有救了

自从2016年以来,观众一直在用脚投票,教育投资人、媒体和“流量思维信徒”。《上海堡垒》只是这一系列教育行为的高峰,也是“流量思维”彻底破产的象征。令人惋惜的是,《上海堡垒》在创意和工业标准上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烂片”;但是,错误的指导思想和“码盘子”方式毁掉了一切。

最后说个题外话。

今年3月底,我曾经跟《上海堡垒》的出品方之一(名字就不点了)聊过电影项目。对方很严肃而急切地问我:如何拍一部“确保能去欧洲三大电影节(戛纳、柏林、威尼斯)”的华语电影?我被这个问题吓住了,只能反复表示:不存在“确保”的可能性,就算是第一流的大导演、大制片人,也不能预测自己的下一部电影能不能去戛纳;至于拿钱开路,那是更不可能的,因为大电影节从来就不缺钱。

话虽如此,他们还是反复追问我:存在什么“公式”或“捷径”吗?有什么性价比最高的“参展获奖之道”吗?我只能回答:用心做好内容,讲自己内心想讲的故事,保持赤子之心,注意完成度,这样就可以了。

我的回答肯定没有让他们满意。这种毫不过问内容本身、只想着“公式”或“捷径”、盲目追求高举高打的“流量思维战略”,肯定也不会让广大观众满意。看,市场已经这么说了。

《上海堡垒》垮掉了,中国的电影有救了。

来源:虎嗅APP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22165.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