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个青椒
来源:大个青椒
他是谁?
Patrick Shyu,一个祖籍在日本的美国人。
14年前,他以学士学位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主修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EECS。
16年前,他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取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10年前,他赚到了第一个100万美金,实现财务自由。
1年前,他离开了自己人生中打工时间最长的Google,3年8个月。之后加入了Facebook。
1个月前,他的老婆扔下他,带着3岁儿子回了日本。
2天前,他被Facebook开除,连个人电脑中的照片都没来及收拾,当天驱逐。
Patrick Shyu的Shyu也是中文“徐”的英文。从他的口音来看,他并不是从小生长在美国的亚裔,有丢不掉的日本口音。从Linkedin的材料上看,他只能说有限的中文和日文,但是可以非常流利的说英文。
Patrick Shyu可能是中日跨国家庭,很小就来到美国生活,但是乡音未改。
无论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还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都全美知名的学府。能够在这两所学校中取得学位,百分百称得上the best of the best。
Patrick Shyu,貌不惊人,但人极聪明。他在Youtube上设立了自己的频道,用他在Google的职位作为频道的名字:TechLead。
Techlead是做什么的?简单的说,是资深工程师Staff Engineer的角色之一,带领小团队完成项目,并且对项目负责。我的一位大学同学,似乎也在Google做TechLead。
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Youtube将这位略带猥琐的主播推荐到观看列表里,大概是他老婆离家出走的那一次。
Patrick在Youtube上讲什么呢?除了各种吹自己年纪轻轻财务自由之外,他做培训,教人如何通过面试进入硅谷的大公司。
所以,Patrick一直把ex-google TechLead挂在嘴边,当然,现在多了一个标签,ex-facebook。
在Google的3年零8个月,是Patrick打工生涯中时间最长的一份工作。他在Linkedin上一共列举了14分工作,包含实习生。
这些工作里面,大部分他是作为Creator创始人出现的,纯打工的工作,只有5份,有两份时间在半年左右。
Humanpets.com,World of Blood 网页游戏是他比较成功的作品,分别达到350万用户和150万用户。(据他自己说)
Patrick的财务自由,应该与这两个网站有直接关系。
Patrick的Techlead频道,由于自身的背景,背书效应很强,吸引了非常多的订阅用户,目前是49万。这在颜值毫无亮点,英文流利但没有任何语气,表情僵硬的男性主播身上,简直是奇迹。
当然,Patrick卓越的技术能力,对Google和Youtube了解的深度,不仅在Youtube上有流量获取。在Google 搜索TechLead,也能找到他自己的卖课网站。他成功的依靠大公司背景,为自己牢牢的贴上了成功码农的标签,并且将标签最大化的变现。
在被Facebook开除的那一集,他自述了年薪。Base基础工资大约28万美金左右,绩效和股票奖励加在一起,大约50万美金。
他做了什么?
Patrick在离开谷歌的前夕,下架了一批Youtube视频,因为公司HR找到他,认为他的视频内容对面试细节披露过多。从常理推测,他很可能是被离开谷歌。
离开谷歌之后,Patrick休息了一段时间,就一个人在海边,也蛮无聊的。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实在谈不上深刻,倒是创业点子蛮多。很多用户可能是抱着看怪物一样的心态来看他。
他的面试课,很明显,需要有大厂一线背景做信任背书。硅谷的工作节奏,说慢也慢,说快也快,变化经常发生,对应聘者的要求也会同步调整。
面试官出来做兼职,即使如Patrick所言,从未透露任何公司机密,也对用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他一旦离开了大厂,价值会迅速回落。
很多在大公司,或者政府机构工作时间长的人,都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真的无所不能,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人,至少改变一小部分世界。
其实打工,只是需要一部分专业技能,能够满足机构的需要,通过平台来放大个人价值。
一个人在平台上面,好像用1万倍的放大镜去看蚂蚁,它也是洪荒巨兽。放大镜拿走,蚂蚁还是蚂蚁,螨虫还是螨虫。就算个儿大一点,也只是大蚂蚁。
Patrick在自己的视频里讲述过,是怎么离开Google的,包括他Tried to be nice,提前4周知会了公司。在总结的时候,他放出了自己认为的有价值的建议。比如:HR不是你的朋友,他们的任务是维护公司价值;先找一份工作再辞职,好能在手里有足够的谈判筹码;尽可能延续自己的商业保险;早点备份好个人数据,等等。
基于他过往的工作经历,以及这些显而易见的总结,可以看出,他在职场上,除了面试技巧和编程之外,基本等于小白。
但是有一点,Patrick搞得很清楚,个人价值和公司价值是两回事。不仅如此,他还身体力行的利用自己的职位来为个人价值添砖加瓦。
从Google离开后不久,他加入了Facebook。
在被Facebook开除的视频里,他又一次总结了经验教训。比如:原来朝夕相处的同事,其实不过路人而已;原来口口声声要支持你的上司,出事就找不到人;公司宣传的We are Family的家庭文化是扯淡;员工为公司宏大的目标而做出的牺牲,在被开除的一刹那,显得无比可笑和悲剧。
其实在看他的视频时,很容易产生疑问:一个已经财务自由的人,为什么会倾向于加入一线大厂,承担任务压力呢?
因为不认识本人,不好判断他的价值观。但是从他视频营造的人设来看,此人相当鸡贼。
鸡贼,也可以翻译成会过日子。特别会过日子,经常捡过界的人,被称之为鸡贼。
在老婆跑了那一集,Patrick说,自己跟老婆的矛盾之一,是他在结婚纪念日(或者老婆生日)只买了30美金的礼物。他当然振振有词的解释,为什么没有必要乱花钱,暗示自己老婆有点傍大款的意思。
我猜他这么干,不是第一次了。一个女人肯为男人生孩子,多少有点感情。为其貌不扬,只不过百万美金身家的码农生孩子,感情可能需要得还要再多些。
钱当然不能代替感情,但是可以在一个维度上衡量感情。如果一个天天吹nb自己财务自由的百万富翁,连续3年只给老婆买最廉价的礼物,只能说明他更爱钱。
Patrick的鸡贼,也表现在被Facebook开除之后的视频里。他简单说了为什么要加入大厂:公司负担的商业保险,稳定的现金流。他没说的,就是上文总结的,大厂身份有利于他开展副业。
在硅谷,不乏指导他人就业,面试的“内部人士”,他们也卖课,提供的有些信息,对申请人来说,可能非常重要。
一般这种人是不会抛头露面的,毕竟外快抵不上主业,不能捡了芝麻丢西瓜。
Patrick Shyu是个中奇葩。
在意外的被Facebook开除之后,他控诉Facebook开除他的原因,只是因为他运营了自己的Youtube频道。而且,HR居然让他交代,还有那些活跃在Youtube上的博主。
他总结说,只要你的社交媒体账号被关注的粉丝多,有了可观的现金流,公司就会要求你在主、副业之间二选一。这很不公平。未来人人都会有Twitter,Facebook账号,Youtube账号,你不能因为这个开除我。
我倒是觉得,从公司的角度上看,Patrick Shyu的行为,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吃里扒外。所以,Facebook开除他的理由,不是你有Youtube账号,而是conflict of interest,利益冲突。
一旦公司知晓,员工的副业收入占据相当的比例,TA就很难确定,这个人是否全情投入公司的工作中。而且,这对其他没有副业的同事来说,不公平。
Patrick是我见过最功利的博主。他几乎所有的视频,都会插广告,有的是插片广告,有的干脆就是人肉广告,主播口播广告商的广告内容。
在嘚瑟人生第一桶金里,有广告。
在“我怎么离开的Google”里,有广告。
在“我的老婆离开了我”里,有广告。
在“Facebook开除了我”里,有广告。
他毫不掩饰,他要在自己创造的话题中获利的意图。不管多惨的剧情,都能口播一段自己的卖课网站。甚至在“被Facebook开除的那一集”,他还推出了labor’s day(劳工日)的5折特惠。
Patrick一贯的面无表情,让无法搞懂,他到底有没有感情。也许他真的只爱钱。
为什么要创业?
不管Patrick是不是鸡贼小人,他有一点是对的,财富的积累需要持续不断的过程,不管是打工,还是创业。
如果将财富看做能量集合体,那么,它的收集是通过个体或者群体不断向外输出秩序,从混沌中得到的。一旦你停止努力,被聚集起来的财富,就会逐渐逸散,回归混沌。
乔布斯的伟大,是创立一间能够大量输出秩序的机构,其中的员工,无需面对混沌中的各种,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能分到一杯羹。
所有的公司,都是这样。
但是,人类行为中,还存在墨菲定律:只要一件事有两个以上的做法,其中一个会让事情的发展出现灾难性的局面,就一定会有人选。
简单的说,在人力大量聚集的机构中,一定会发生灾难性的事件。比如三星电池爆炸,比如苹果笔记本召回。
如果同一时间,这件公司向外输出秩序,得到能量的速度小于能量逸散的速度,公司就会进入下滑,甚至业务停止。
根据墨菲定律,不管这件公司有多伟大,灾难性的事件,一定会发生。或者它们不停的在发生,只是被新的秩序掩盖了。
如果一个人仅仅是打工,除了依靠平台向外输出秩序,获得能量以外,没有其他的途径聚拢更多的能量。那么他的效率会被平台限制,也会随着个人价值的降低,逐渐被替代。
回头看,在90年代,外企中叱咤风云的中层,他们现在境况如何呢?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死之前不能把钱花光,变成了很重要的事情。你总要找事做。
于是,创业成为30岁左右男人最容易心动的选择。
创业成功,等于聚合了一部能量收集工具,短时间之内,它不会分崩离析,对创始人来说,变现效率远高于打工。
当然,创业失败更常见,同样符合墨菲定律。
但,无论如何,只要你停止对外输出秩序,从混沌中获取能量,就会进入到坐吃山空的下降通道。
Patrick当然过于奇葩,但是他的所作所为,从个体的角度上,方向正确。既然不可能在大厂打工一辈子,不如趁年轻,将平台价值尽可能多的绑定到自己身上,实现个人价值的突破。
个人价值越高,能量逸散的时间越长。公司当然不是家,你能够提供价值的时候,你是家人。提供不了公司需要的价值,你就不是家人。
越早明白这一点,越早走上财务自由的路。
所以,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啥?
折腾!不!能!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23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