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世界观

关于沙漠蝗灾几大疑问的统一解答

不废话,解答这次非洲沙漠蝗灾的几个热门问题。

1.       这次非洲蝗灾的蝗虫长啥样?

这么说吧,网上这几天传的那几张吓人的蝗虫,都不是这次蝗灾的蝗虫。

这个,学名是Tropidacris cristata中文有叫鸡冠花巨蝗、橙斑翅巨蝗、堇色花癞蝗的。南美洲的东西。

关于沙漠蝗灾几大疑问的统一解答

这个,学名是Brachystola magna,中文叫西笨蝗、大笨蝗。美国和墨西哥的。

关于沙漠蝗灾几大疑问的统一解答

这个就更扯了,陈年老谣。1991年登在美国《世界新闻周刊》头版。这个小报盛产谣言,比如科学家在火星发现了恐龙什么的。其实这只是30年代流行一时的后期拼接照片,常用来做明信片。

关于沙漠蝗灾几大疑问的统一解答

关于沙漠蝗灾几大疑问的统一解答

这个相貌平平无奇的,才是本次的灾星——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

关于沙漠蝗灾几大疑问的统一解答

沙漠蝗在非洲、中东、南亚祸害有年头了,从有农业开始就有成灾记载。但是在中国没有成灾记录,只有1956年昆虫学家蔡邦华记载“沙漠蝗原为旧大陆包括非洲的有名的大害虫,在我国云南亦发生。”中科院动物所张学忠先生在1974年4月29日在西藏聂拉木的樟木采到1头沙漠蝗。可以说,沙漠蝗在中国基本没有,只是零星地进入西南边境。

《警惕沙漠蝗的猖獗发生》,昆虫知识,2002《警惕沙漠蝗的猖獗发生》,昆虫知识,2002

在中国闹蝗灾闹成赤地千里的,主要是飞蝗Locusta migratoria的一个亚种:东亚飞蝗。长这样,有两种体色(沙漠蝗也有,后面讲),大家应该都见过。

关于沙漠蝗灾几大疑问的统一解答

我看谁还说我平时教大家认动植物没用?你平时不认识,这会儿就会被网上瞎传的图吓得跟什么似的。现在知道了吧,这次非洲蝗灾的蝗虫,长相上并不可怕,个头也是一般大小。

2.       蝗虫吃肉吗?

很多人一看那张西笨蝗吃蛇的图,都害怕了:这蝗灾一来,还不把人都吃了?

首先,蝗虫吃肉是很正常的事。不光西笨蝗,你楼底下随便抓一只蝗虫,养在瓶里,喂它点鱼虾肉、虫子肉,它都吃。受伤的同类它也吃。

关于沙漠蝗灾几大疑问的统一解答

但是,蝗虫不是捕食性昆虫,它们要吃也是受伤或死亡的小动物,比如路上被车压扁的动物,就有蝗虫过去吃。那张照片里,西笨蝗吃的就是一条死蛇。以前闹蝗灾,也没有把欢蹦乱跳的人和家畜吃了的,顶多是“牛马毛皆尽”。这次的沙漠蝗也是这样,吃素为主,不吃人。

3.       沙漠蝗会飞入中国吗?

最近有两位重量级的专家发声了,我转述一下。

一位是中科院动物所的康乐院士。他是国内研究蝗虫的领军人物,在国际上也很有名。我本科读植保时他来学校讲座,讲的就是东亚飞蝗的两种形态如何转变,我印象很深。他近日接受采访称:

中国不是沙漠蝗的分布区。上世纪初,有科学家报道在我国云南发现有沙漠蝗,但未被之后的科学家所证实。因此,沙漠蝗不会对我国形成严重威胁。我们开发的真菌生物农药和群聚拮抗剂可以应用到非洲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我们已经与非洲科学院和有关国家的科学家取得了联系,正在洽谈合作事宜。

但是很多百姓看了都评论:不放心,说得太少。那我们再看第二位专家:中国农大的石旺鹏教授。他一直研究的是蝗虫的生物防治,用微生物来感染蝗虫。他怎么说的呢?

因为地理阻隔,沙漠蝗迁飞到我国的风险较小……不能掉以轻心,要密切做好监测和防范工作,严阵以待。除沙漠蝗外,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意大利蝗、飞蝗和摩洛哥戟纹蝗等也蠢蠢欲动,这个地区与我国有漫长的边境线,几乎没有障碍物,蝗群迁飞进入我国的风险极大,应该引起重视。

石教授觉得不能掉以轻心,但也认为沙漠蝗对我国风险较小。他更担心的是意大利蝗等另外几种蝗虫,它们对我国西部是实实在在地危害多年,尤其是新疆。

两位专家都认为传入中国可能性低,是因为它确实从来没在中国成灾。我们看这两个图:

关于沙漠蝗灾几大疑问的统一解答

关于沙漠蝗灾几大疑问的统一解答

这是2002年的论文,可以看到,沙漠蝗最猖獗的时候早就到过尼泊尔、缅甸,但到了这里就是强弩之末,“不能进一步发育并死亡”。所以不是这两天才兵临我们国境线,它早就来过,而且没进来。专家认为对我国风险低,就是因为这个。

风险低不等于没风险。印度、巴基斯坦的蝗虫有喜马拉雅山、昆仑山挡着,基本没可能翻过去。但是有两个路线比较危险,最危险的就是藏南、云南一线,因为前面说过,中国在这发现过沙漠蝗。有人说这一片边境都是热带丛林,沙漠蝗过不去,但首先,热带雨林能不能挡这么严实?是个问题,第二,有人以自己小时候抓蚂蚱的经验,以为一只蝗虫飞起来扑腾会儿就得落地,所以会被雨林挡住。其实,沙漠蝗成灾之后身体会变得适合长时间飞行,一般迁飞高度是300~600米,高的能到3000米,什么树能挡住?而且沙漠蝗常常跟着季风飞,一搭上气流,就飞得更高更远了,雨林主要是气候和植物不是沙漠蝗喜欢的。但它本身的高度算不上物理防御。之前藏南和云南报道的沙漠蝗,很可能就是跟着季风进来的。既然有这个先例,我们就应该重点监测藏南和云南边境。

另一条可能的线路是从哈萨克斯坦进入新疆。

那么,这两条线路,国家有什么应对呢?

据《参考消息》报道:

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密切跟踪境外蝗灾动态,同时安排云南、西藏等省区加强边境的蝗虫监测,严防迁入危害。

2月13日农业农村部蝗灾防治指挥部办公室的《治蝗快报》中说: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通过治蝗合作,双方边境地区蝗虫发生平稳,已经连续10年没发生蝗虫大面积跨境迁飞成灾现象……。预计今年全国蝗虫发生平稳,不排除局部地区出现高密度蝗情点片的可能。部治蝗指挥部将密切关注世界沙漠蝗发生动态,积极为巴基斯坦和非洲蝗灾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扎实做好国内蝗情监测……确保蝗虫不起飞,不扩散,不成灾。

这样看,目前最危险的两条线,政府都在关注。

防杠声明:关注不等于没问题,我只是介绍现状,之后蝗情如何、各部门工作是否到位,我无法预知。以后万一哪个部门没做好,别回来骂我洗地。骂他们去。

我的态度是:光按以前经验,沙漠蝗在中国成灾可能性确实小,但这次大灾,必须严阵以待重点监测藏南、云南边境和中哈边境。同时,今年中国其他虫害风险也不小,草地贪夜蛾很可能大爆发,稻飞虱、粘虫、棉铃虫也很可能偏重发生。这是全国农技中心不久前发布的预报。

关于沙漠蝗灾几大疑问的统一解答

4.能放鸡鸭或人吃沙漠蝗吗?

这两天出现一种论调:沙漠蝗进入中国也没事,我们早就有了绝招:放鸡鸭吃蝗虫,绿色环保,鸡鸭肥了还能卖钱。

新疆哈密的牧鸭治蝗新疆哈密的牧鸭治蝗

这种模式主要用于新疆、青海、河北的草原,但是注意,防治的主要是西伯利亚蝗、小翅曲背蝗、雏蝗、戟纹蝗、牧草蝗。它们基本不会像沙漠蝗、东亚飞蝗一样远距离迁飞。而且鸡鸭吃的主要是没长翅的蝗蝻。对付一般的、早期的蝗灾还可以,真要把它们放到漫天飞蝗那种环境,完全是杯水车薪。

那人吃呢?很多人不明白古代蝗灾为什么会饿死人,吃虫不就行了?那你是不知道闹蝗虫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我爸前两天跟我聊了聊他小时候北京对外经贸大学一带的蝗灾,那会儿那一带是玉米地。远处飞来一片蝗虫,落在一片地里,咔哧咔哧响,过一会儿一起升空,飞向远方。钻田里一看,玉米只剩秆了。就这么会儿功夫,几个月收成没了。再想抓虫,还没有了。这才叫绝望。

古人也会抓蝗虫吃,明朝徐光启《除蝗疏》载:“田间小民不论蝗、蝻,悉将烹食。城市之内用相馈遗,亦有熟而干之,鬻于市者。则数文钱可易一斗,噉食之余家户囷积,以为冬储。质味与干虾无异,其朝晡不充恒食此者,亦至今无恙也。”但真遇到赤地千里的蝗灾怎么办?吃蝗虫只可充一时饥饿,蝗虫走了以后,农作物全没了才是最要命的。对人体能量最重要的是碳水化合物,即各种谷物。蝗虫蛋白质虽然高,但每天三顿饭全是蝗虫,没菜没主食,谁受得了?何况蝗虫来去如风,很难捉到足够的虫供人食用。这就是古代蝗灾饿死人的原因。

清《捕蝗要诀》中的“人穿式”捕蝗法:用幼童在围中迎面奔走,则蝗扑人跳跃,悉入坑内清《捕蝗要诀》中的“人穿式”捕蝗法:用幼童在围中迎面奔走,则蝗扑人跳跃,悉入坑内

那位大哥说了,现代不一样了,我们可以把蝗虫抓起来,送给全国人吃。

那你得先派人去抓,还不能伤害其他生物,抓完了还得从边疆运出来,保鲜,加工,物流,这得花多少钱?这么搞,一个蝗虫得卖多少钱?蝗虫又不是多美味抢手的东西,有多少人愿意买?够本儿吗?用这些钱撒化学农药或者生物农药,是不是防治效果更好?所以别一什么成灾了就喊“吃!”中国这么多入侵生物,这么多虫害,哪一种是靠人吃没的?一种都没有。喊吃的人,没一个去灾区吃的,都是过嘴瘾。

关于沙漠蝗灾几大疑问的统一解答

另外,沙漠蝗和飞蝗还有一点麻烦:它们分两种形态,数量少的时候,是散居型。拿东亚飞蝗来说,散居型是绿色,大家小时候在草里经常抓到。一旦数量多了,蝗虫散发的聚集信息素会令它们主动聚集,身体互相碰触又会导致其他信息素的挥发,沙漠蝗、非洲飞蝗幼蝗的粪便里也会散发一种信息素:蝗醇(locustol)。这些信息素进入散居型蝗虫体内后,引起内激素的变化,导致它们迅速变成另一种形态:群居型。学者Simpson发现,把散居型的沙漠蝗放进群居型里1~4个小时,它就开始表现出群居型的特征。而如果把群居型蝗虫长时间单养,它又会变回散居型。

对东亚飞蝗来说,群居型的体色会变成黑黄相间,更擅长长距离飞行,而且会和同类一起向着相同方向运动,最后形成大部队。而沙漠蝗的群居型是幼体更黑,成体更鲜黄(网传群居型蝗虫会更暴躁,我没有看到资料)。

东亚飞蝗的散居型(上)和群居型(下)东亚飞蝗的散居型(上)和群居型(下)

沙漠蝗的散居型(左)和群居型(右)沙漠蝗的散居型(左)和群居型(右)

问题来了,鸡鸭很爱吃散居型蝗虫,一旦变成群居型,就不爱吃了。康乐院士团队发现,飞蝗和沙漠蝗变成群居型之后,会挥发苯乙腈。他们用大山雀做实验,发现苯乙腈不好闻,鸟闻了就不爱吃。如果鸟非要吃,继续攻击,蝗虫就会迅速把苯乙腈变成氢氰酸,这就不是难闻的问题了,是有毒了,鸟吃了未必会死,至少会难受。

关于沙漠蝗灾几大疑问的统一解答

关于沙漠蝗灾几大疑问的统一解答

这次的沙漠蝗,还有咱们中国的飞蝗,都会这样。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它们成灾之后,不会有大量的天敌赶来捕食。所以,鸡鸭对付草原上的土蝗还可以,但面对大量群居型沙漠蝗,未必胜任。

人吃了倒没有中毒的报道,可能烹饪能使它挥发,或者含量太小?不清楚。

不过,我国近年来对苦参碱、印楝素、绿僵菌等生物农药关注较多,使用无人机在牧区喷洒后,发现既可以杀灭蝗虫,又对鸟类等天敌友好。我们且看这次它们能不能发挥作用。

新疆使用生物农药灭蝗的报道新疆使用生物农药灭蝗的报道

5.在蝗虫的哪个阶段灭它最好?

中国传统治蝗经验是“捕蝗不如捕蝻(幼蝗),捕蝻不如挖卵”。挖卵就是把蝗虫产卵的河滩、盐碱地耕一遍。但1951年、1952 年,人们发现挖卵后,只能减少蝗虫的数量,不能减少蝗虫的面积,而且耕过的地深浅不一,蝗蝻孵化参差不齐,反而延长了治蝗时间。因此,农业部停止了单纯挖卵的做法。目前,我们的防治目标调整为没长翅膀的2~3龄蝗蝻,这时候灭它最好,等它长了翅膀,能迁飞了,那就麻烦了。所以各地治蝗都把“不起飞”作为重点要求。

清《捕蝗要诀》里,对付蝗蝻的方法:蝻子初生,不能飞走,只须用人执笤帚扫入壕内。清《捕蝗要诀》里,对付蝗蝻的方法:蝻子初生,不能飞走,只须用人执笤帚扫入壕内。

6.中国现在为什么没有大蝗灾了?

防杠声明:以下文字不是洗地,是很多人问我。我就介绍一下。先说清楚了,别一帮人让我介绍,过些天又来一帮人骂我为什么要介绍,是何居心,可不带这么玩的。我没有居心,不站哪拨,没有节奏。只是面无表情地给大家介绍。

蝗灾曾是中国三大灾(旱、水、蝗)之一,几千年都无法解决。人民甚至产生了迷信,认为蝗虫是“神虫”,修庙祭祀。徐光启记载:“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

那为什么现在没有大蝗灾了?拐点在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使用战争经验对待蝗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当时,农业部植物保护司提出:“治蝗是带有战斗性的群众运动,因此就必须有坚强的领导和严密的组织……为了及时动员、组织力量投入灭蝗战斗,各蝗区县人民政府须于夏蝗发生前成立灭蝗指挥部,由党政领导干部亲自主持,并在区、乡、村建立大队、中队、小队等一系列的灭蝗组织。”财政经济委员会要求“蝗虫发生在哪里,立即消灭在哪里”,确定了“打早、打小、打了”的方针。周总理指出:“治蝗工作,要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新中国的无限生命力”。

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1.      建立责任制和联防机制。1952 年,河北省沧县与山东省南皮县(今属河北省)交界处发生蝗蝻,一度因缺乏协调,致使蝗蝻发展到四五龄,少数羽化。之后,两县建立了联合指挥部,最后扭转了危局。

2.      侦查蝗虫。包括查卵、查蝻、查成虫。1953 年 2 月,农业部印发《侦查蝗虫试用办法》,各地成立飞蝗预报组织。1956 年,农业部提出建立群众性病虫情况网,分片召集训练情报员。

3.      发动群众。在蝗虫泛滥区开展夺红旗竞赛,向治蝗民工发放生活补助费。

4.      推广药械治蝗。在苏联帮助下,使用飞机撒药,另外推广各种药械。这给百姓的震撼是空前的。农民反映:“过去打蝗虫3个月还打不净,今年几天就打完了。”破除了很多人对“神虫”的迷信。

5.      根本改变蝗虫滋生地。这是最除根的办法。中国的蝗灾发源地有固定的几个,一般是河湖沿岸的河滩、淤积三角洲、沿海盐碱地。这些地方雨季积水,旱时露出,正适合蝗虫产卵。长出的禾本科杂草又是蝗虫的食物。

古人早就观察到了这点,但误以为这些河滩有鱼虾的卵,如果水多,就孵出鱼虾。没水,鱼虾卵就化为蝗虫。这种误解显然无法指导治蝗。

清《海错图》里的“蝗虫化虾”,古人发现水灾多虾,旱灾多蝗,便认为虾和蝗可以互化清《海错图》里的“蝗虫化虾”,古人发现水灾多虾,旱灾多蝗,便认为虾和蝗可以互化

新中国政府则在查明蝗源地后直接干活儿,要么修水利使蝗区变为水库等环境,要么垦荒使其变为良田,要么在蝗区种植棉花、苜蓿等蝗虫不爱吃的植物。总之,彻底把这些地方改得不适合蝗虫产卵。

1977 年10 月 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危害我国数千年的东亚飞蝗之灾,如今已被我国人民和科学工作者控制住了。我国已经连续十多年没有发生过蝗害。”虽然当时一些措施在生态上不是尽善尽美,但时代所限不能苛求。事实就是:建国后,我们终于有效地控制了蝗灾,至今没有大发生。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小范围的蝗灾一直存在,尤其是新疆、内蒙、青海等牧区。昆虫学家、植保人与它们的斗争从未停止。这次非洲蝗灾能否影响我国,尚待观望。即使风险小,也应当重视!希望沙漠蝗像以前一样,进不来中国。就算进来了,希望今人也能像我们的前辈一样,“蝗虫发生在哪里,立即消灭在哪里”。

作者:张辰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65579.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