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模范和尚玄奘离长安出玉门,经八百里流沙,去往西天求取真经。在天竺十余年间,他遍访名师,于那烂陀寺登台说法,四座皆惊。作为中印交流的使者,他为出海者千古垂范。
中世纪的北非,有一支改宗穆斯林拼凑的队伍,饱含热泪和哈喇子,前仆后继地向地中海对岸进发。他们以圣战之名,行掳良民、劫财物之实,横行四方为害数百年。
此二者,都是史上经典的出海案例。
近几年,中国互联的出海号角也是声震云霄。“到海外去!”忽如一夜台风来,中国产应用漫山遍野地杀入安卓和苹果商店,占据了排行榜的前列线。
其中不少应用,都像玄奘一样,以丰富世界人民精神生活、展示中国互联网实力为己任。不过也有一些,近来被谷歌认定为北非型出海者。于是,广告被关,应用下架,纷纷被剪了命根子。一时间,哭声直上干云霄,大家齐声痛斥平台的沙文主义行径。
有媒体问我怎么看此事,我说:“在朋友圈看呗!”媒体还是不依不饶,非要让我给点评价。我沉吟半晌,酝酿出一句文言:
我环顾四周,没见到几个良币应用被下架的。那些哭天抹泪的,都是何许人也呢?
这些人,也许是哪回上厕所便秘时,从临坑听到一个词儿——增长黑客。不管本意如何,在他们看来,产品只要获客成本足够低、变现能力足够强,讲本求利有赚的话,那就干。
至于产品是不是没用,获客是不是靠吹,变现是不是靠蒙,那并不重要。甚至只有当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Yes时,才真正找到了一条会所嫩模之路。
批发式生产
被剪了命根子的应用,多数集中在“工具”或者“小游戏”类。所谓工具,技术上看,就是那些花几块钱可以买到基础源码,而且几乎不需要服务端的程序;产品上看,就是那些小白们乍一看是神器,其实屁用都没有的软件。
我说屁用都没有,略有点夸张,不过并不准备道歉。因为,如果你听说过下面几种应用的话,估计也会也同意我的观点:
Wi-Fi增强器。你的Wi-Fi信号弱,装了我的软件就能变强。当然,实现也不难,只要把Wi-Fi信号多画上一格就可以了。
省电软件。手机掉电快,装了我的软件就能多撑会儿。这个也不难,只要定期把后台的进程杀掉一批就行了。
清理软件。这可是PC时代中国特色杀毒软件的鲁殿灵光!我看,应该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靠各种数字对比游戏,让你在绚烂夺目的特效闪过的一弹指间,身子突然打了个冷颤,顿时连手机也清爽了许多。
其实,老外也有些赋闲或退休人士,爱折腾这些小工具,但是几乎没人花钱去推广。本来嘛,做一段盲肠出来,还上千万上亿地烧钱劝别人移植,难道这仅仅是出于高尚的国际主义情操么?
因此,这些工具软件的“开发”过程,往往是一次性上线一批程序,看线上数据,留存率高的就慢慢优化,太低的就直接扔掉。
有时候,有些流行的工具或小游戏,一时间在淘宝上买不到源码怎么办?那就干脆“换皮”,就是通过简单的逆向工程,把原软件里的一些资源换成自己的,然后再提交谷歌审核。这个过程基本可以自动进行,效率相当高。而且由于谷歌的审核也是机器做的,总能通过那么一些。据说有些成熟的团队,一天换十几个应用的皮,都不在话下。
恐吓式获客
解决了低成本、大批量生产工具软件的问题,下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获客了。
东西既然没啥用,获客上就得有奇招。前两年,这种工具软件流行的营销绝招,是“恐吓式获客”。比如清理软件,一般的用户看到弹出下面这条消息,基本上就懵逼了,赶紧下载保平安,转化率高得简直让你怀疑人生。其实呢,你的手机啥问题也没有,那只不过是个固定的推广素材罢了。
这就好比街头算卦的,上来先说你十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你顶上瓜以后,再推销他的符咒就好办了。
恐吓式营销,还有些令人拍案的变种。比如,有人会干脆用一张白板做广告素材。你看见页面上有一大块留白,又没有齐白石的落款,一定会心生疑惑,非得点进去看看。于是点击率高得惊人,转化率就算是低一些,总体算下来获客成本也不高。
对于在二线蹭流量的工具和游戏来说,还有个营销套路是伪装。举个例子,你推广自己的游戏用《王者荣耀》的素材,效果往往会更好。也就是说,从软件设计和广告素材上尽量伪装成头部竞品,能蹭得不少流量,获得一批不明真相的用户。学术上,也把这叫做山寨。
各类工具软件如何进行恐吓或伪装式营销,这算是给读者们留的练习题。你们没事回想一下自己碰到的广告,仔细品一品。
这些营销的套路,可以把获客成本降得很低。不过,由于工具软件往往用户时长不高,因此变现并不容易。这方面要不拿出点绝招来,想做到挣大钱还是很难的。
饱和式变现
于是,有一小撮勤劳勇敢的出海者,想出了许多神奇的招数,把变现打磨成了一项巧取豪夺的艺术。当然,必须要严正声明,规规矩矩地插几条广告,那是不在成功者的考虑范围之内的。老子是来挣钱的,不是来建设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
工具软件的用户时长低,不过,很多运营者都知道一条秘诀:软件在后台活跃就行了,用户看不看有什么关系。在后台又能干啥呢?这里的技术细节多,说起来太复杂,简单打个比方,可以分为显宗和密宗。
显宗,以充电锁屏的广告位为代表。主要服务对象,是Facebook和谷歌等大型广告联盟。只要你的手机插上充电,就蹦出个广告来,你想发火一时都不知道该卸哪个软件。这玩意剪不断,理还乱,反正你骂你的街,我挣我的钱。
再彻底一点的,会在广告上画上一个大大的关闭叉,你充满希望点上去的时候,才发现跳到落地页去了。因为有些广告是按点击结算的,这些骗来的点击都成了钱。
密宗,就是各种各样用户不可见的劫持手段。主要服务对象,是按下载或购买结算的效果客户。要说原理的话,基本就是在手机上偷偷给广告主的服务器发个信息,告诉他:这个客户点了我投的广告了哈!回头他的转化得算我的!
那么用户点没点呢?广告都没看见过,要点了我是茄子。实际上,两年前的应用下载劫持,和近来风行的电商应用唤醒,都是密宗此不二法门的分支。关于这方面的科学原理,大家可以参考《互联网广告作弊十八般武艺(下)》一文。当然,技术细节就不展开了,免得大家学坏。
总之,活跃在后台的应用,一定不能闲着,要把权限范围内的能干的事都干一遍!这叫做“饱和式变现”。
当然,对于那些”茅房拉屎脸朝外“的公司来说,自己下场干这些事儿怕脏了手脚。怎么办呢?行业惯用的办法,是找一家第三方公司,把他们的变现SDK嵌入进去,爱怎么干怎么干。不出事儿,大家挣钱分账;出了事,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没有道德洁癖。对于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初创企业来说,为了生存,做点擦边球的产品和生意,其实算不上大奸大恶。
不过,您的企业融资多少亿,估值蹭蹭涨,早成了互联网标杆,连早晨喝豆腐脑往外喷的都是人工智能和云计算,还拿鸡鸣狗盗作为核心竞争力,并且坚信自己在做一项伟业,这是不是有点精神分裂了?
总结一下
谷歌苹果这些公司,因为“店”太大了,也免不了有些官僚主义。两年多之前,我遇到Google Play的一位朋友,他问我:“最近听说有劫持作弊,严重不严重?”我当时就乐了:“您不如这么问,现在不劫别人的还能有转化么?”
后来,大概连自己谷歌的广告转化率都下降了,这才彻查了一番。对操作系统来说,解决起来并非难事。只是,开始还寄希望于显密宗诸法师们良心发现,因此以警告威慑为主,直到最近才痛下杀手。
当然,靠啥手段挣钱,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我既不羡慕也懒得谴责。只是,非要拿这些代表中国出海企业,作为互联网从业者的一员,我感到耻辱。至于绑架民意,把此事与围堵中国联系起来,声泪俱下地控诉谷歌的霸权行径的,那只能说是非蠢即坏。
有人说,你得坚守民族大义,控诉帝国主义霸权。我想问,当这些软件大肆劫持,把别人效果抢到自己名下,以至规规矩矩的创业者无奈退场时,他们又找谁控诉呢?
反而是钻空子的人,控诉的次数多了,正义感也莫名其妙出现了:我都这么藏着掖着了,你凭什么不能假装瞧不见?广大亚非拉用户都没有去联合国告御状的,你凭什么要限制我?
对此,我只有如下的感悟:
据说,认知有四个层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我想,这些之外,还有一个令人尴尬的层次:不知道别人知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计算广告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68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