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世界观

原来,AIR 气垫并不是 Nike 发明的

作者 / 奶黄包包包包

第一双搭载了 Air 气垫的耐克鞋,是 1978 年的 Air Tailwind ↓↓

原来,AIR 气垫并不是 Nike 发明的

原来,AIR 气垫并不是 Nike 发明的

当时气垫还藏在中底里,感觉不太到(性能只能说很一般),也看不到。

两年后(1980 年),第一双可视化气垫鞋也问世了,名叫 Air Revolution 的篮球鞋 ↓↓

原来,AIR 气垫并不是 Nike 发明的

外露气垫视觉上的冲击力更强,消费者也更直观知道了,“AIR”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到如今过去快半个世纪,气垫种类各种更新演变,针对不同运动做了很多革新,性能比起初要好得多。

——相比 adidas、asics(的前身)、puma、美津浓……等等,目前世界第一运动品牌 Nike 和他们比起来,在创立年份上都是小弟弟,能做到如今的地位,气垫功不可没。

但 AIR 气垫并非 Nike 发明。

「气垫之父」名叫弗兰克·鲁迪(Marion Frank Rudy),是 NASA 的前航空工程师。70 年代后期他最早提出把惰性气体冲进封装的聚氨酯“气包”,然后作为运动鞋的中底缓震使用。

原来,AIR 气垫并不是 Nike 发明的

弗兰克·鲁迪想到这个设想并作出样品后,开始找运动品牌推销他的设计理念。当时他找了 adidas、convese、reebok……等等当时的运动品牌巨头,但他们都没表现出太大兴趣。

当然有一说一,最早的气垫理念很超前,实际效果比较一般,稳定性不太好,气压的耐久性也不行。

受限制作工艺和当时中底材质(可以理解成包裹气垫的中底材料)也不是很理想,被这些运动品牌们拒绝也是正常的。

结果创立没几年的新品牌 Nike 相中了气垫技术。

双方一拍即合。没过多久,Air Tailwind、Air Revolution 们陆续问世。然后气垫技术就这么一直火了整整 40 多年,直到今天依然是 Nike 分量最重的中底技术。

Nike 的前身,BRS 蓝带是家运动装备经销商,自己开始生产产品、推出 Nike 这个品牌是 1971 年。一开始生产的鞋子也是山寨鬼冢虎。所以弗兰克·鲁迪带着气垫技术找上门时,Nike 自产自销还不到十年。品牌刚刚起步的阶段。

算得上双方互相成就的典范了。

原来,AIR 气垫并不是 Nike 发明的

Nike 在 AIR 气垫上的研发也很坚决,78 年第一次在跑鞋上使用,80 年注册专利,同年推出外露气垫的篮球鞋,而后很快就更新换代设计出很多气垫样式,开始应用在各种鞋款里。

再往后押宝签约迈克尔·乔丹,1984 年推出的系列也用了 Air Jordan 的名字。

可以说 Nike 在确定使用气垫技术后,就很果断把自己整个品牌和 AIR 三个字母捆绑起来。

原来,AIR 气垫并不是 Nike 发明的

原来,AIR 气垫并不是 Nike 发明的

回过头看,这显然相当成功。AIR 的使用、乔丹的签约,(个人觉得)算得上 Nike 最重要的两件事,也正式奠定了日后 Nike 帝国的基础。

一个数据,1986-1993 年,光是气垫运动鞋就为 Nike 带来 20 亿美金的利润,成为 Nike 飞速增长,并甩开很多竞品大踏步飞奔的缩影。

发明气垫的鲁迪老爷子 2009 年去世,享年 84 岁。

当时还是 Nike CEO 的马克·帕克评价他,“在 Nike 创新的万神殿里占据最独特的位置”。

下面这个图案,是去年 Nike 专门为老爷子设计的 MFR(老爷子名字首字母)logo,这个 logo 也被放到老爷子母校的运动队上。

设计的非常 AIR 也非常 NASA ↓↓

原来,AIR 气垫并不是 Nike 发明的

商业角度,Nike 能在短短几十年成为运动装备品类的第一,确实很神奇。

很多原本未必属于它的机会,比如 AIR 气垫技术先向其它品牌推销结果吃了不少闭门羹、乔丹当年也更青睐签约阿迪达斯等等,最终都被 Nike 抓住。

从这点来讲,不得不承认很厉害。

原来,AIR 气垫并不是 Nike 发明的

(接下来这段不是完全对,大体是这个意思):

球鞋的科技,都受限于那个时代的工艺、技术、材质。运动品牌放整个世界工业里未必有那么强大的研发能力,更多采用的是依据一个材质雏形,而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调教研发,最终用到球鞋上。

很多材质、技术,都是其他工业研究院发明的。

比如编织鞋面、比如巴夫斯中底为代表的各种 ETPU 材料……都是如此。

运动品牌更像厨师的角色,自己并不种菜。

我很喜欢 90-00 年代,每个运动品牌都有自家千奇百怪的科技和设计,比如 cons 的油包,rbk 的 DMX 气囊 / 气泵、Nike 除了气垫还有很霸气的 shox、adidas 的 a³、美津浓的 wave、and1 等的拱形外底……还有更小众品牌更乱七八糟的设计,比如 DADA 的风火轮等……

真的很有趣。

现在不再有明显的材料缓震和物理缓震区别,各家的相似度也更高,不再有那么明显的辨识度了。

多少觉得雷同,雷同就没那么有趣了(厚古薄今婊的日常)。

来源:知乎日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73098.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