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世界观

王朔:他是痞子,还是流氓?

从成名开始,世人对王朔的争议就从没间断过,有人认为他是大师,有人则觉得他是“痞子“,有人称他为天才,也有人视他为“流氓”。

别人怎么看,并不影响我对他的观感,如果他是流氓,我不反感这样的流氓,但我觉得他更像一个痞子,玩世不恭、桀骜不驯、叛逆不羁。

他不装,不假正经,他喜欢调侃,调侃别人,也调侃自己:“从骨子里我是个严肃的人传统的人,可事实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严肃地对待。”

所以,我一直都很喜欢他,喜欢他的小说,喜欢他的才华,也喜欢他的思想,我非常认同作家王蒙对他的表扬:“他撕破了一些伪崇高的假面。”

马未都先生对王朔也非常赞赏,他说王朔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依旧保存了作为一个作家基本尊严的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去跪舔那些所谓的美好。

王朔1958年生于南京,原名王岩,父亲王天羽是军官教员,母亲薛来凤是医生,上小学时,父母发现班上有个女孩也叫王岩,就给他改了名叫王朔。

不久,父亲工作调动,全家搬到北京部队大院,王朔成了所谓的大院子弟,他跟小伙伴们玩的是军事游戏,读的是军事电报,看的是军事书籍。

1976年,王朔从北京四十四中毕业,入伍解放军海军,他是怀着当海军司令的抱负去的,不过很快他就失去了雄心壮志,成为了一名部队卫生员。

1978年,王朔在部队仓库里写下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等待》,用第一人称写了一个青春期少女的故事,投给了《解放军文艺》。

小说总共五千字,虽然编辑改动了不少,但还是将他的处女作发表了,寄来了25块钱稿费,王朔捏着钱,心想,这事,不难。

1980年,王朔从部队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当业务员,负责下乡推销药品,用他的话说就是一卖假药的,每个月工资36元。

1983年,全国打击经济犯罪,揪出来王朔一件事,原来他曾经用组织上给他买东西的3000块做本钱,倒卖电视和录音机。

组织上不打算深究,只让王朔退赔1000,但王朔没钱,只能从工资里扣,每个月30块,王朔一看,一个月还剩6块钱,那我还活个什么劲啊?

于是,王朔辞职了,当然,钱还是照赔的,只不过他觉得自己在外面能赚到比工资更多的钱,也比上班要更自由。

“我特么不想给体制卖命,我得找到我自己内心的自由。”

辞职后,王朔跟发小叶京开了家饭馆,叫“天府酒家”,刚开始生意还行,但两人都不是那种精打细算的人,饭馆没多久就开不下去了,怎么办呢?

王朔一拍脑袋,心想,“要不我还是回家专心写小说得了”,当时文坛已经涌出了一批新秀,估计王朔自己也没想到,他出来之后,风头几乎盖过了所有人。

1984年,王朔写完《空中小姐》,投给了《当代》,这是一个社会青年和空姐的恋爱故事,当时感动了不少青年男女,不过发表的过程却历经波折。

小说第一稿3万字,拿给《当代》的编辑龙世辉,龙世辉一看:“好故事,就是太单薄了,你给丰富丰富。”

王朔挖空脑袋,将故事延伸到了10万字,结果等他再去编辑部,龙世辉退休了,稿子给了另一个编辑章仲锷。

章仲锷一看:“好故事,就是太复杂了,你再修改修改”,王朔又跑回去,来来回回改,前后改了9遍,加起来差不多100万字。

改来改去,最后总算发表了,王朔获得稿费360元,钱不多,也辛苦,但总算是个好的开始。

这一年,王朔认识了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沈旭佳,双方对彼此的第一印象并不深,但随着电话聊天,相约游泳,观看演出,感情一路升温。

左一王朔,左二沈旭佳

1985年,王朔和沈旭佳合作的中篇小说《浮出海面》在《当代》上联名发表,这是一个社会青年和跳舞姑娘的爱情故事,其实写的就是他俩的感情生活。

1986年,王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发表,引发轰动,这是第一部真正令王朔扬名立万的作品,也是他第一部引发争议、招来批评的作品。

小说讲述了一个失足青年改邪归正的故事,由于以一个流氓罪犯为主角,而且是第一人称,这在当时前所未有,极具颠覆性。

一时间,舆论大哗,各种批判文章随之而来。

有人在《啄木鸟》上撰文,说他笔下的男主角,都是不干正事的城市青年,喜欢臭贫,蹭吃蹭喝,困顿迷惘,没有任何正面的社会意义。

有人质疑道:“这作者就是个流氓吧?”甚至有个女编辑说:“我可不敢跟王朔约稿,我去了他要是强奸我怎么办?”

王朔听了这话,乐了:“你怎么就那么瞧得起自己呀?”

后来批评的话多了,王朔干脆就说:“好吧,既然你们说我是流氓,我就当流氓吧,我是流氓我怕谁!”

不久后,王朔写了一个新的小说:《橡皮人》,这是一部分水岭的作品,讲广州的经历,第一句上来就是:“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时开始。”

稿子寄给了《青年文学》,对接的编辑是马未都,他一看,真牛逼,赶紧拿给主编看,主编一看也说好:“但第一句话太刺眼,拿掉吧。”

正巧刊印那天,马未都值班,他冒着风险又把这句话给加了回去,后来,《小说选刊》决定转载,也没有删这句,它就这么保留了下来。

《小说选刊》当时在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王朔的小说被它转载,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主流文坛对他的认可。

1987年,王朔和沈旭佳登记结婚,次年,女儿王咪在北京三零一医院出生。

同年,王朔的《顽主》在《收获》上发表,这是一篇辛辣的讽刺小说,讽刺社会乱象,讽刺假道学,讽刺知识分子的假崇高,讽刺一切自以为是的精英主义。

《顽主》之后,王朔语言开始大杀四方,改变了人们的说话方式,以前人们说我有一个哥们,后来都跟着王朔学,把量词废了,变成我有一哥们。

王朔越来越火,但沈旭佳好像并没有多高兴,她对王朔说:“我真不想让你出名,我真希望咱们老像现在这样。”

不出名是不可能的,随着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发表,王朔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其声望也从北方扩大到整个中国大陆。

1988年,王朔开始涉足影视行业,这一年,他有四部小说被搬上银幕。

米家山执导的《顽主》、夏钢执导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黄建新执导的《轮回》以及叶大鹰执导的《大喘气》,四部电影均由王朔作品改编。

这一年,被中国电影界称为“王朔电影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横趟了电影界”,这是王朔事业上的一个高峰。

王朔的风头一时无两,有人说从《空中小姐》开始,80年代就是王朔的时代。

王朔反驳说:扯淡,有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我算个什么鸟,还有时代!

1989年到1992年,王朔密集出版了《一点儿正经没有》、《玩的就是心跳》、《永失我爱》、《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等中长篇小说。

这些作品带有强烈的王朔个人风格,打破了中国作家长久以来的写作传统, 被部分文艺批评家称为“痞子文学”。

1990年,有一天郑晓龙请王朔、郑万隆、李晓明吃饭,说想拍一部电视剧,不追求人性深度,按照老百姓的审美情趣来,请大家给出出主意。

王朔说,那还不简单,让善良的女主角遭受点磨难,激活观众的泪腺,四个人聊着聊着,就把电视剧《渴望》的框架聊了出来。

《渴望》播出之后,引爆全国,万人空巷,创造了中国电视剧有史以来最高的收视率纪录,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的历史性里程碑。

1991年,郑晓龙找来王朔、马未都等四个编剧,请他们编写《编辑部的故事》,剧本写完后,送审几次,一直都不能过审,众人都没了脾气。

突然有一天接到通知,说审查过了,没想到正准备开拍时,却又发现剧本丢了,几个编剧除了王朔都有工作,没人愿意再重来一遍。

王朔靠写东西吃饭,不写不行,可一个人工作量又实在太大,就在他头痛的时候,在剧组打杂的冯小刚毛遂自荐:“王老师,要不咱俩一起写?”

最终,两人合力写完了剧本,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再次造成轰动,成为中国情景电视喜剧的开山鼻祖。

据说,后来有一天,冯小刚说丢的剧本找到了。

这一年,华艺出版社出版了王朔的小说集《过把瘾就死》,收了王朔几个中篇小说,一下就卖了30万册。

出版社一看王朔的书这么好卖,于是立马又推出四卷一套的《王朔文集》,分为纯情卷、矫情卷、谐谑卷、挚情卷四本。

王朔开创了在世作家出文集之先河,同时应王朔的要求,出版社对这套书实行版税付酬制,这是中国第一次实行版税付酬。

王朔的要求客观上为之后的作家争得了正当的版权收益,帮所有中国作家都涨了钱,萧乾说:“王朔给中国作家松绑了。”

1993年,《上海文学》第6期发表了华东师范大学王晓明等人写的《旷野上的废墟一一文学与人文精神危机》一文,提出文学和人文精神危机的问题。

文章拿王朔和张艺谋开刀,说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代人精神信仰的破碎,反映了时代人文精神的萎缩。

这一年,王朔和冯小刚合伙开了个公司「好梦影视」,拍了几部作品,都不太成功,电影《永失我爱》,反响平平,电视剧《月亮背面》,连审查都没通过。

1994年,改编自王朔小说《过把瘾就死》的8集电视连续剧《过把瘾》风靡全国,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男女主角王志文和江珊由此而家喻户晓。

同年,姜文将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成电影剧本,并作为导演拍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国际上一鸣惊人,获奖无数。

电影拍摄时,王朔去剧组看热闹,忍不住在剧中客串了一把,饰演传奇混混小坏蛋,台词只有一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湖震荡和为贵!”

这一年,王朔认识了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上大二的徐静蕾,面对二十岁的徐静蕾,王朔无法自持,徐静蕾也像小鹿一样,扎进了王朔的怀抱。

1995年,王朔和沈旭佳离婚,后来,沈旭佳带着王咪咪去了美国。

1996年,王朔为「好梦」写的剧本《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开拍,但开机不到十天,就接到了电影局的停拍通知,北影厂打来电话,让王朔和冯小刚去一趟。

厂长韩三平念了来自电影局的意见:这个剧本有违社会公认道德标准的价值观念,错误引导大众审美趣味,那时,片子已经花进去一百多万。

韩三平还有更坏的消息,王朔导演的《我是你爸爸》也被毙了,回去的路上,王朔和冯小刚都没说话。

1997年,王朔准备再拍一个电影,改编自池莉的小说《一去永不回》,打算让徐静蕾演,但剧本被认为是宣扬灰色人生观,再次被毙。

国内诸事不顺,正好有纽约出版商邀请他去出英文书,王朔就去了美国,走之前他将徐静蕾推荐给了赵宝刚,在电视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里出演女一号。

他还对冯小刚说:“咱们分开吧,他们是冲着我来的,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

王朔离开后,冯小刚确实顺利了很多,他用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成电影《甲方乙方》,获得巨大成功,声名鹊起,踏入中国名导的行列。

同时,他把《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名字改成《一声叹息》,几年后又过了审,于2000年9月上映,并在开罗电影节得了奖。

王朔在美国待了半年就回国了,冯小刚听说他回来了,派人送去五万块钱,王朔没要,他不想再掺和影视圈儿的事了,也是从那时起,他和冯小刚渐渐疏远了。

从美国回来后,王朔接连发表《我看金庸》,《我看鲁迅》,《我看王朔》,逮谁骂谁,骂别人,也骂自己,批别人言词激烈,批自己体无完肤。

有人说,批评可以,你就不能委婉一些吗?王朔却说,我认为批评不分善意批评和恶意批评,你一定要善意的批评实际上就等于是不让人批评。

有一个段子很有趣,说记者采访台湾作家李敖,拿他和大陆王朔作比较,说:你们两人很像,都爱骂人。

李敖好生气:王朔?你怎么能把他和我比呢?他骂的都是些无聊没用的人,我骂的都是能让我坐牢的人!

记者又去采访王朔,把李敖的话复述了一遍。

王朔听罢,冷冷一笑:我也敢骂能让他坐牢的人,他敢骂能让我坐牢的人吗?

不过虽然王朔爱骂人,但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个善良的人,侠义的人,能帮忙的事,他一定会帮,朋友孟京辉要做电影,钱不够,王朔出手就给了5万。

还有个老侠,出狱后境况不好,王朔就和他聊了聊,聊出了一本《美人赐我蒙汗药》,以王朔的名义拿去卖,王朔几十万版费一分不要,全部给了老侠。

还有冯小刚,即便不待见他,但有事的时候,王朔仍愿意帮他。

2004年,冯小刚拍《天下无贼》,剧本改了很多遍,怎么都通不过,找到刘震云,刘震云也没辙。

电影局的理由很简单:让贼做主角,没有先例,贼做好事的动机何在呢?无奈之下,冯小刚只好找到早已疏远的王朔。

王朔一看:“简单,让女贼怀孕,然后进庙烧香,人心向善,自己这辈子毁了,希望下一代美好,宗教情怀也加进去了,格调一下子就拔高了。”

编剧一听,“王朔太老辣了,太聪明了,不服不行。”

王朔当然聪明,不聪明的人,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吗?

“聪明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把无价值的事做得有声有色,在玻璃鱼缸里游泳,也有乘风破浪的气魄。”

2006年,王朔帮王子文打官司的事,在互联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王子文是王朔邻居的朋友,四川人,北漂,和某经纪公司签了一份15年的合约,被要求期间不能解约,否则20年内不允许从事这个行业。

合作了一段时间后,王子文发现公司能给的资源实在有限,自己没有发展前途,就想与公司解约,没想到公司不但将她告上法庭,还开出80万的天价违约金。

王朔知道了之后,挺身而出为她打了场官司,官司虽然输了,却得到了最好的结果,违约金降到了10万,禁止她20年内从事影视业的附属条款也被取消。

此后,媒体经常拍到王朔和王子文出双入对,王子文也从此片约不断。

2009年,参演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2011年出演赵宝刚执导的《男人帮》,2012年,参演冯小刚执导的《一九四二》……

不过,直到2016年的《欢乐颂》,王子文才算是彻底红了。

据说那时徐静蕾已经和王朔分手,但两人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后来徐静蕾还给王朔买了套别墅,还请他写电影剧本……

2007年,王朔在上海举办了《我的千岁寒》新书发布会,小说版权被伦敦书屋以每字三美金的高价购买,365万也创下当时中国小说史上的最高版税。

这一年,王朔又骂了很多的人,张艺谋、郭敬明、余秋雨等等,引来一些人对他的口诛笔伐,也坐实了一些人对他的印象:丫果真就是个流氓!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王朔就算骂的不是人,也往往一针见血,让你难以反驳。

“手机无法直拨TW号码,问客服说需要开通国际漫游,老子当时就操了,开通你妈的国际漫游啊,自己都不承认TW是中国的,你还一天到晚说TW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你可以说他是痞子,是流氓,但你不能否认他是个聪明的人,有趣的人。

2008年,冯小刚拍了《非诚勿扰》,王朔看了挺喜欢,“小刚你这个还挺有意思的,我一看老觉得我有下嘴的地儿。”

冯小刚一听挺高兴:“你要有兴趣的话,要不你来弄一个续集”,两人就此冰释前嫌,一起弄了个《非诚勿扰2》。

后来,王朔又帮朋友写了几个剧本,冯小刚的《私人订制》,姜文的《一步之遥》,徐静蕾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

2013年,王咪咪结婚,婚礼那天,王朔没去,他能写《致女儿书》,能写《和我们的女儿谈话》,却受不了女儿出嫁的场面。

冯小刚顶上来救场,担任证婚人,刘震云、陈丹青、赵宝刚则代表娘家人上台致辞。

如今,王朔已经六十二岁了,想不服老也不行了。

“原来我一直是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即使明知年岁渐长我也认为只要有颗年轻的心自己就永远25岁。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很心动的姑娘,心里第一个念头竟然是:‘这个姑娘对我来说会不会有点小?’那一刻,我才绝望地发现自己真的老了。“

怪不得我那么喜欢他,因为我也经常这么想,但从来都不敢这么说,我缺少他的勇气,他的坦诚,他的不装。

最近,面对疫情,王朔发文《除了口罩,我们还需要信念》,我们就以其中的一些话来结束吧!

“如果你已感染病毒,请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战胜病魔,毕竟迄今为止,人类并没有因为任何病毒灭绝,你就是活着的那一部分;

如果你的亲朋好友因病去世,请替他们好好活着,死亡不是结束,忘记才是。

不要轻易绝望,活着的每一刻都蕴含着永恒,每一分每一秒都已镌刻在时空中。

有能力可以帮助别人,没能力就照顾好自己。“

来源:豆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74808.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