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张佳玮:一般都说,是诸葛亮对魏延不好。
其实按史书原文,诸葛亮反而是有些……太宠着魏延了。
正史,魏延随刘备入蜀,先拜牙门将军,再督汉中镇远将军,再镇北将军。
到诸葛亮北伐,魏延地位挺好:
督前部,丞相司马,领凉州刺史。
——督前部,先锋了。
——丞相司马,跟诸葛亮挺亲的。
——凉州刺史,州级领导待遇了。
诸葛亮对魏延够好了。
诸葛亮更让魏延与吴懿入羌中,破费瑶与郭淮。
此时魏延之于诸葛亮,差不多是关羽之于刘备:自领一军了。
此战后,魏延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
如果诸葛亮看不起魏延,提防魏延,让他假节作啥?
到四伐,甲首三千之战,魏延是诸军里名字排第一的。
诸葛亮临终讨论退兵,这么安排的:
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抗命,诸军自退。
断后与先锋,军队里最重要的位置。先锋打不下还好,断后断不好全军尽没。
当年于禁在曹操手下的荣宠恩遇,也就是出则先锋,退则殿后了。
诸葛亮到死都是信赖魏延的,唯一的备案是如果魏延不肯退,诸军自退。
诸葛亮若不信魏延,让他断后干嘛?
如果诸葛亮真恨魏延,以他的谨慎性格,趁自己还活着,赶紧把魏延一刀剁了便是。
所以,历来是诸葛亮重用魏延,给他权限,给他官位,给他独立领兵权,给他假节,到快死了还信任他让他断后——只是顾虑到魏延可能不听话,才考虑了二套方案:姜维断后。
除了没听他的所谓子午谷战略(这个战略也是没溜),诸葛亮对魏延算言听计从。
我倒觉得,诸葛亮的小问题,恰恰是太看得起魏延了。
都说关羽人际关系差,魏延人际关系更差。
诸葛亮逝后,魏延觉得自己怪不错的,结果一闹事,大家都向着杨仪。
显然真相是:魏延太高估自己的号召力了。
结果王平跟他对峙,一提诸葛亮,士兵们集体离散,魏延自己逃亡授首。
当然杨仪自己也不是啥好东西,但诸葛亮算是对得起魏延了。
甚至可以这么想:
魏延大概一直觉得是诸葛亮护着杨仪,不知道自己那狗脾气得罪了多少人。
到诸葛亮逝世,没人护着他了,他还闹事,众叛亲离,没了。
好,这是正史,没啥好说的了。
好玩的是,《三国演义》,罗贯中改了一堆剧情。
我们都知道,罗贯中为了戏剧性,经常用力过猛。
为了显得刘备得人心,在襄阳就让魏延出来要投刘备。
为了让魏延有作用,在长沙设定让魏延救黄忠投刘备。
为了塑造诸葛亮有先见之明,说诸葛亮看出魏延反骨要斩他。
为了表现诸葛亮跟魏延的对立,还描写陈式和魏延各色不满诸葛亮。
为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魏延,魏延死得其所,还描写了诸葛亮遗计杀魏延。
结果,就从正史的诸葛亮用好了魏延,变成了民间认为的诸葛亮打压魏延。
然后,赶上各色翻案风。
说到底,“诸葛亮看不起魏延”,又是一个“正史本非如此,罗贯中强行加戏,民间误以为真,奉为真理,引来一堆翻案文,结果反而坐定了事实”的案例。
至于这个观点为啥大家都信以为真而且热衷讨论?
我觉得,
一是《三国演义》影响力大,大家信以为真。
二是翻案风流行。
三是,说难听点,每个人都多少有怀才不遇被领导压迫的经历,所以看魏延觉得格外冤屈——都忘了翻翻正史,看是否如此了。
所以了,“诸葛亮打压魏延直到遗计杀魏延”,与借东风、攘七星一样,都是玄幻故事。
正史里,诸葛亮恰恰可能是:太溺爱魏延了,才把他骄纵得众叛亲离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75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