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志刚逐梦演艺圈:现在的90后00后年轻人对以前国内电影院的惨状没有感受过,我是有很深的记忆的。
八十年代初,电影是呈现井喷状态的,前面压抑太久了,当时你随便放个什么电影,都是大家排队买票,而且当时确实拍了一些现在看依然是质量很高的电影,又注重了娱乐性,比如《405谋杀案》《神秘的大佛》《少林寺》等。还有引进的电影像日本的《追捕》,都是万人空巷,那时很多电影都是创造了超高票房的,在五分钱一毛钱一张票的情况下能票房几千万甚至上亿。那时的电影院也不用说什么精神圣地不圣地了,就是一个所有市民肯定会去的几乎是唯一的娱乐场所,因为日常娱乐也没别的地方可去。
这种情况应该是持续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到了八十年代后期,下滑已经比较严重,一是电视机渐渐在家庭中普及,歌厅舞厅录像厅也开始出现,大家的娱乐有了更多选择,二是和绝大多数行业一样,国内电影拍摄制作放映这个体系也是计划经济下的,所有的单位都是国企,电影是国家统购统销,统一安排放映,非常低效滞后。当时你再有钱都不能自己开公司拍电影,拍电影只能由国营的电影制片厂来进行,只有他们拥有合法的牌照。拍完后,国家审查通过,统一买走(当然每部电影采购数量有多有少,当时以拷贝论),再分发到所有省市的电影院放映。
从八十年代末一直到九十年代后期吧,也是差不多十来年,整个行业是很惨淡的,反正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地方的电影院是周日休息、国庆节休息、春节更不用说了,肯定休息,反正你休息的时候,他也休息,你想想。前面有网友也说了,当时暑假很多学校会发电影票,比如给你一摞票子,二十张,空白的,就盖了个章,你随便看,随便去看哪部电影都行,就这样白送,都没人爱去,送人都不要。当然,这中间出现过好的电影,张艺谋、黄建新、陈凯歌等导演在那个时候都拍出过好电影,也有口碑票房都好的,比如我记得《霸王别姬》当时票房好像挺高的。但这么零星的闪现无法支撑起整个行业整个链条,之前不是网上有人说疫情让电影一夜回到三十年前,那不是好事吗?如果从作品论,三十年前是有好作品,比现在好得多的作品,而如果以行业论,三十年前是一个特别低迷特别惨淡的时期。那时大家都认为随着社会发展,电影院肯定是会消失的,如果要看电影,大家可以在家看碟片嘛!
那时一些拥有合法牌照的国营电影厂首先是和别的行业一样,自己先内部改革,搞承包制,制片人或者导演自己可以拉起队伍拍,但要自负盈亏,厂里不再给你开固定工资了,所以当时很多模仿港片的什么武打片枪战啊冒出来,大陆警察穿个西装戴个领带抽个雪茄开案情分析会你见过么?还有打各种擦边球的。当时有个词叫“民工电影”,你看看这个词就知道了。还有就是有钱有能力自己拍的,但没有合法的资格,那就去找电影厂租合法的牌照,其实是擦边球行为,但也默许。而电影院则是想办法出租场地搞创收,比如开舞厅、台球房、录像厅,五块钱看一场花瓶女孩人蛇一体什么的,尽管来!还有搞家具展销年货展销什么的,反正能利用场地搞起来的,统统都搞。电影院作为终端,比拍电影的电影制片厂更难(现在也是),电影制片厂里的导演演员美术道具化妆音乐等等,不拍电影了,多少还能去拍拍电视拍拍录像,或者走走穴什么的,但电影院里只有放电影的、检票的、跑片的,都是最底层的工人,没有其他技术了。他们离开了电影院,举步维艰。
真正让大家逐渐重新回到电影院看电影的,是1994、1995年开始,先是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引进,从《亡命天涯》《真实的谎言》《生死时速》等开始,让大家觉得在电影院看这样的电影,是一种很震撼的视听享受,是家里看着电视机无法取代的。同时,成龙的电影,以前只在录像带里看过,后来《红番区》等开始在电影院里放了,记得一般好像是春节档电影院放成龙的电影比较多,大家都会到电影院来看。再后来,内地自己的,从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开始,是一个里程碑,大家进电影院看电影开始不仅仅为了看宏大场面视听刺激,也不再只追美国和港台的大牌。那时旧的机制已经打破了,国内民营公司也可以自己拍电影了。
上一次低谷差不多是十年,难道这一次低谷又要十年?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78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