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吧,一开始其实理解不了,等到理解了,发现自己已经一把年纪,没法再重新来了,今天说几个今年上半年体会特别深的观点,文章不准备写太长。
1
百万成神
这是网文圈的一句话,流传很多年了,说是你如果想做一个网文大神,那你先写一百万字,写完了,基本上问题不大了。上次看到这句话,应该是2007年,博主那时候还是个精神小伙,当然对这话不以为然,这不13年过去了,当初天天更新网文的那几个人,如今已经成了大神。剩下没成大神的,基本上都退出了江湖。
当然了,“成名”这个操作本身是个系统性工程,能不能成名往往是一系列机缘巧合的结果,并不是说你是个高手就能成名,也不是说成名了就是高手。
不过丝毫不用怀疑的是,所有完成“百万”这个小目标的人,都明显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有些事我其实依旧说不清楚,不过“数量”确实是绝大部分技能的关键指标,比如一般吃鸡游戏里,玩到三百多个小时就会发现自己有明显变化,基本能做到指哪打哪,并且之前看着巨难无比的一些操作也能在电石火光之间完成。
如果一个人写代码写到十万行左右,也会出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很多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会想出这么复杂的套路和算法来。
之前有个网文大佬,他写的文章是穿越回明朝,穿越回明朝之后的历史现在倒是很清晰,毕竟不想看明史,也可以看明朝那些事,但是有些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比如那些勾心斗角的描写,利益格局的分配,甚至包括怎么种地什么的,我问过那个作者,他是怎么想到的?
他说他也不知道,反正每天都写,一边写一边查资料,越写越溜,到后来已经完全随心所欲,可以把自己获得的任何小知识小技巧都写到文章里去。
他说了一件事,说是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积累,脑子里也都有些绚丽的东西,但是绝大部分人功底太弱,倒不出来。那怎么训练这种“倒出来”的能力呢?没啥办法,只能是天天写,一直写,写不出来要硬写。
我理解这也是为啥各个平台要设置“每天更新字数”,比如起点网,你要是去那里写文,每天要求你更新3000字,这个数大家可能感受不深,大家试一下就知道了,99%的人挺不过第一周。
我理解这是个双重门槛,一方面可以把意志不坚定的人赶出去,毕竟天天更新3000对谁来说都是很难的一件事(我问过不少大佬,对于他们来说也很难,尤其是开始的那几年),另一方面可以不断地逼着作者们不断突破自我。
忘了谁说的,特恶俗,他说“妓女不能有了感觉再去接客”,高手都需要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趟过漫长的无聊和低成就感时期,趟不过就一直是二流水平。
2
性格并不决定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这种说法本身是一种自我设限。
性格、财富、知识、见识、社会关系这几个变量都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说个比较明显的,财富上升会让人的性格变得明显开朗阳光,社会关系也会变得和谐很多。
之前见过一个又自卑又自闭的人,本来是个技术宅男,后来从技术转市场,并且不知道怎么就发达了,然后变得热情开朗。这种热情开朗又给他带来了新的财源和关系,让他变得更加那啥。
人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往往是一种“舒适区表现”,比如有人在陌生人面前慌得一批,跟个“社交恐惧症”似的不安而且不爽,但是在熟人面前却大大咧咧跟个精神病似的,并不是双重人格,而是担心陌生人不接纳自己。
越是担心吧,越是不对别人展示自己,别人对你也就越无感,也就缺乏反馈,由于缺乏反馈,就一直处于社恐状态。
当然了,并不是建议大家去主动治疗“社恐”,我自己尽管当了近十年的临时讲师,依旧没彻底治好。我是说这些东西本身并不是100%不可以变的,往往是一种个人经历形成的结果,如果换个工作或者行业,时间长了,性格说不定就变了。
3
肌肉记忆才是真记忆
一本书看完了,到底记住了多少?其实很好检验,把看完的复述一遍,能复述出多少,就是记住多少。
再过几天,内容大部分都忘光了,但是其中一小部分会伴随你一辈子,这部分你在今后的日子里几乎能做到信手拈来,信手拈来的记忆就是肌肉记忆。
同理,学了一门语言,有几句话一辈子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回想起来,编程也一样,有些算法用的多,可以毫不费力搞出来,稍微不常用的东西就得不断的试错,反复调试。
高手和菜鸟的差别就是他的肌肉记忆库里工具多的多,可以基本不出错地快速把工具箱里的东西拿出来一顿操作。
在所有的工作岗位,都是这样,一般都有个“工具箱”,高手做的就是多练习,把这个工具箱里的内容沉淀成肌肉记忆,占领先机后去抢下一个山头。
把这个问题扩散下,到了“心智”层面,其实更明显。为啥有人能挺得过各种困难,能承受各种艰难?其实就是经常面对这类麻烦,处理这类问题所需要的心态和技能变成了肌肉记忆,不需要刻意唤醒就能自然面对。
4
年轻的时候,我总是参加loser的派对
这句话原本出自美剧《纸牌屋》,我其实一直也没明白啥意思。
直到前段时间有粉丝问我,说他很迷茫,因为他这些年一直关注了几个牛逼博主,那些博主说中国要完蛋了,经济要垮了,他也这么认为,干啥都提不起精神,觉得一切都没意义。这不快三十了,依旧一事无成,就指望今年了,今年有没有希望崩溃?
我突然就明白了那句话。包括我自己在内,年轻时候都有这种冲动,希望这个世界能倒霉,大家一起倒霉,所以很容易关注那种博主,加入那种社区。
问题是加入那种组织非常不利于身心健康,每天盯着社会的黑暗面,盼着倒霉,最后社会还是那样,可是自己却废了。关注我微博的小伙伴应该是知道的,我早年也跟着公知混过,也差点废了,幸亏醒悟的早。那时候天天盯着一堆负面消息看,天天都觉得社会快要完蛋了,明显出现了精神萎靡和肌无力现象。
不管咋样,不要跟loser们在一起混,有些博主自己不是loser,不过要赚特定人群的钱,评论区下边总是聚集了一大堆loser,大家要学会绕开他们。
人的心态是很脆弱敏感的,你可能本来对一件事充满兴趣和激情,可能被人说一两句丧气话就影响你了,那种体验直逼妹子们高价买了包包之后商家就打折促销还不补差价。
好像人类与生俱来对悲观和坏消息有种独特的偏好,这也是为啥大家能发现,那些席卷全网的案例,比如最近的李文亮事件,都是“悲观预期”。
我不是说不该去关心这类事情,而是说要稳定住情绪,不要被这类东西带跑偏了。人的所有行为本质都是在执行心智给的命令,人是没法在悲观预期下全神贯注火力全开的,问题是全神贯注都不一定能做好,三心二意就更完蛋了。
整体而言吧,想做好一件复杂的事,积极的情绪,良好的身体状态,深厚的知识储备缺一不可,我们生活的日常就是不断打磨这几样,别让别人给搞坏了。
这一小节的末尾再补充一句,疫情打不垮中国,中国这个国家历史上出大问题都是自己作出来的,很少有被外部困难打垮的,外部困难只会让我们越来越强,等到外部环境没有挑战了,就开始自己作。
5
15%法则
年初时候不知道在哪看到一个说法:
说是如果你准备学点啥,如果学的东西全是新东西,大脑很容易过载,导致沮丧和失落,然后就要放弃。
但是如果全是已经了解的东西,又会学着比较乏味。
最好的状态是15%的新东西,既可以维持挑战性避免乏味,又可以防止沮丧和失落。
大家可以把这事记下来,有了娃之后,给娃教东西可以想想怎么挖掘这个“15%法则”。
而且大家也有感觉,在一个领域知道的越多,学习的也就越快,因为前期啥也不懂嘛,学的东西都是新的,难免沮丧。后期存量很大了,新的东西就接近15%法则了,学起来又快又准。所以教育有两部分,前期的填鸭式教育,等到底子好了,就到了15%的快乐教育阶段,别人学的轻松,你学的苦,那是因为你俩的不在一个阶段。
其实学霸们都是这样,他们能快速趟过前期的焦虑期,迅速进入后期的“15%阶段”,越学越快。我这些年招聘到好几个高手,我发现他们学习新技能过程中并不快,但是能一直在那里琢磨,每天集中注意力保证投入时间,很快就进入“15%阶段”了。而一些比较差劲的,看着也在学,但是其实每天都磨磨唧唧,实际投入时间太短,趟不过筑基阶段,也就进入不了“15%阶段”。
6
尾声
文章就写到这里了,本来想写少点,一看已经三千多字了,分享出来一方面我自己也能加深一些思考,也希望万一能帮到大家。
来源:九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79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