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世界观

再见,深圳

作者:何求知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毕业来深5年,在这里工作、结婚、生娃。到了买房定居的时候,终于还是被房价劝退,选择离开。

临别之际把感受写下来,除了给自己留个纪念,也为了以防万一。万一20年后孩子长大成人又来到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问为什么身份证是4403开头,而我却没有在深圳给他留套房。真有这么一天,我反手就甩回去一个链接:该说的20年前就说了,现状就是这么个现状,不接受你可以穿越回去在宝安机场把我拦住。

我尽量把这半年来的纠结写得清晰一点,也算给各位纠结中人提供一个案例吧。

如果要留怎么留

家庭讨论出的留深方案主要有两个:

1、福田区一般学位90多平小三房,800万左右一步到位。

选择福田是因为老婆在福田工作稳定,我在南山也不会太远。要求学位是因为深圳教育资源非常紧张,我们有两个娃,公立学位房是相对稳健、经济、不坑娃的选择。三房是二胎之家对隔壁香港鸽子笼形成压制的底线。

深圳在售的二手房一共3万多套,锁定了这些要求之后可选的房子不多,且几乎全是一个样:单价7~9万(租售比1:1000左右)、03年左右修建(房龄近20年,不知道还能舒服的住上多久)、停车位紧张(能停车,但晚上6点之后可能要绕很多圈才能找到车位)、非中心区但是近地铁、配套或者户型一般。

1

以我们租住的梅林一村为例,租金8千,房价8万,首付税费近260万,贷款500多万。首付方面,我和老婆工作5年存了近一半,加上公司提供的50万无息贷款,剩下的家里支持一下(主要靠老婆家里),不够再找朋友借一些,勉强可以搞定。但2.5万左右的月供压力就非常大了,我们算了一下,月供加上请阿姨、养小孩、吃饭穿衣等日常开销,家庭收入基本月光,只能祈祷无病无灾、公司不裁。

2、买小租大,买小面积学位房,租房十年后再战。

买小租大的选择就更确定了。买小指的是买200万左右的30平小房子用来上小学(可选深圳第一\二梯队的小学,比如罗湖的螺岭小学),租大指的是在学校旁边租大房子过日子(比如螺岭小学旁的合正荣悦,三房月租1万多点)。

这样选经济压力要小很多,租的房子比较新住起来也会更舒服。但租房10年(等娃读完小学再考虑换房子)意味着平均2年搬一次家,买任何喜欢的家具之前都要三思:方便搬家吗?

此外买小租大还有被查到「没有实际居住导致小孩无法上学」的潜在风险,一般的操作是把小房子租出去之后,告诉租客如果有人来查就说帮朋友看房,像做贼一样。这就很奇怪了,租房吧积分不够上不了学,买小房子然后在旁边租个大的,实际租住在学校附近方便小孩上学,怎么就成了贼了呢?

为什么如此纠结

去留是选择,选择靠对比。所有的纠结都来自和谁比、怎么比、比较标准是啥。

纵向对比是自讨没趣。还是以我们租住的梅林一村为例,这是个公务员小区,刚建成时属于福利房,意味着03年左右的劳动者,踏踏实实工作就可以“附带赠送”一套房;15年之前单价不到3万,同时经济高速增长,工资水涨船高,房贷压力不大;如今经济增速换挡已定(哪怕没有疫情),以8万的单价上车,很可能是辛勤工作30年供完一套房。

2

相同的自我奋斗,在不同的深圳楼市历史进程下,人生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挺让人苦恼,但也不至于为此纠结。一方面历史进程一去不返,纠结也没用,此外单纯的经济因素对人生的影响其实没那么大。比如我观察过以下几种生活:

在大城市\小城市拥有多套房,收租过日子
在大城市\小城市轻松拥有一套房,想工作才工作或者努力工作
在大城市\小城市努力拥有一套房,工作体面或者一般,收入颇丰或者尚可

他们可能人生难易程度不同,但只要生活能得到保障,幸福程度我觉得不会差太多。(当然也可能是有钱人的生活,我真的想像不到哈:)

真正让人纠结的是横向比较——选择定居城市。因为横向比较的关键是选指标,定权重,然而指标众多、权重难调。比如深圳气候好、工资高、发展快,但是房价贵;成都好吃的多、朋友多、工作机会不错,但是离家远;贵阳避暑胜地、房价便宜、老婆的故乡,但是工作机会一般;武汉...

除了茶米油盐的思虑,还有外界的干扰。房产中介说:“你现在不买,以后你的小孩还是得来深圳”,领导长辈说:“一线城市视野还是不一样,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最纠结的时候,一周可以改变三次决定。周一觉得要不买小租大算了,经济压力小,租的房子新还有车位,挺不错的。周三想想觉得不行,两个娃东西太多搬家费劲,好家具也不能买,不如咬咬牙一步到位算了!周末看了几篇文章又觉得何必花这么多钱买个老破小啊,回二线城市不香吗,教育医疗可能更好些。

为什么会如此纠结?因为说白了,这个选择其实是让你回答:你是怎样的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对孩子有什么期待,想给他创造什么条件。

为什么不留

不考虑小孩的话,做决定其实不难。我和老婆都是没啥大想法的人,既不想赚大钱、也不想当领导,有份不错的工作干着,周末多陪家人孩子,再有点闲钱吃吃喝喝出去玩玩就可以了。其实生娃之前我也折腾过,搞过微博创过业,小公司也干过大公司也去了,但生娃之后基本上所有的假期都用来陪娃了,说实话真想搞点事也没这个时间精力了。(顺便给毕业生说一句,刚毕业如果能去对口行业大公司,别犹豫直接去就好,要折腾可以之后再折腾。心酸总结哈~)

完全可以列个表把所有关心的指标都写下来,逐一量化,然后打分。可能分都不需要打完,写着写着答案自然就有了。

3

一旦考虑小孩,情况就变得复杂了。望子成龙很可能是写在基因里的,大多数家长包括我自己都免不了对下一代有很高的期待,就会被“哪个城市对娃的未来最好”这个问题困扰。

具体来说,我对小孩的期待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长期坚持,做到顶尖。方向可以任选,唱歌跳舞也行,画画编程也行,电竞电工也行,但如果是科研这条路就更好。

可这个虚无缥缈的期待如何和选择城市挂钩?深圳长大的孩子比贵阳长大的孩子到底有什么优势?《人生7年》纪录片里农场长大的孩子为什么会喜欢上物理和化学并考入牛津大学最终成为核物理教授?看《他乡的童年》,觉得芬兰的教育很酷很自由,而日本某些学校过于强调集体主义,可问题是那些上课气沉丹田集体喊口号的孩子里面,会不会再出现一个宫崎骏或者北野武?顶尖人才靠的到底是教育,是天赋,还是莫名其妙的热爱?

这些问题我思考了很久,纠结了很久,一直没有答案。为人父母之后,感觉被神奇的激素操控,不自觉就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机会。

这个心结是这样解开的。有一天散步时和老婆谈起小孩教育问题,我才讲完期待,老婆就怼回来了:不要对小孩要求太高,给这么大压力,很容易适得其反。我不以为然:你这是典型的习惯性思维,一提到高期待就联想到高压力,就联想到无法接受现实,就联想到跳楼...其实不是这样啊,我就高期待而已,我逼娃干什么呢?高期待不代表我就无法接受现实啊?这件事不是多米诺骨牌,是可以拆开了单独来看的。

事后回想这段对话,才发现我自己也中了招,“哪个城市对娃的未来最好”这个问题太抽象了,包含的东西太多,把不该放在一起的事情整体打包考虑,自然云里雾里。拆开来看其实是这样的:

高期待:希望小孩成为顶尖人才。【无论在哪个城市,成为顶尖人才的概率都不会超过万分之一(我拍的)】
达成路径:给小孩提供较好的教育资源,多陪伴多引导多出去看看。【无论在哪个城市,好好工作经济上都是可以满足的】
高要求:和城市无关。正面管教就行了,压力搞这么大干什么。

是否接受现实:和城市无关。我自己是普通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我为什么不能接受我的孩子是个普通人?

你看,只要把事情拆开了看,就非常清晰了:成为顶尖人才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可以认为不会发生,根本不需要纠结。就像高晓松采访刘慈欣时问:许多伟大的作家都生活在小镇,小镇人际关系稳定,方便长时间观察人,你觉得两者有联系吗?刘慈欣回答:没有。我觉得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在哪里对他都不会有什么影响,我就算在大城市,我也可以潜心写作的。

所以关注茶米油盐、努力工作给娃创造基本的条件就行了。想通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没费多大劲就选定了成都,虽然不是故乡但我们都在这里读过书,比较熟悉也有些朋友,工作机会也不错,房价由于限购严格也没涨得太离谱(13万套二手房选择也很多)。

临别感言

按惯例从一个地方离开的时候,通常要讲讲他的好,他的不足。其实也有不少想说的,刻薄的吐槽和由衷的赞美都有,但比起房价微不足道,不说也罢。

有人建议我们买套房再走,选一个有投资潜力的小房子,把房票用了,过几年说不定能赚钱。我们拒绝了,不是说好的住房不炒吗?我反正是信了。

还有人建议我们留一个人的户口在深圳,继续观望,后面多条路。我们也拒绝了,过日子而已,何必呢?

坚定了选择之后,感到特别轻松。实际上去成都等一年后有资格买房是彻底定居,但心态却像是从农耕社会返回采集社会一般自由~

再见,深圳。

来源:微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79271.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列表(1条)

  • 麦兜
    麦兜 2020 年 7 月 6 日 07:18

    作者所说的一切,正是我和我老公目前面临的,昨天刚定了一套房,算了一下月供和一家几口的生活费用,几乎也要选择放弃了;还有就是巧的是我娘家也是梅林一村五区,我娘家在深圳很多套房子,但是我婆家只是小城市的,所以我们也在考虑回小城市,我们在小城市已经有一套房,完全可以拿着现在的存款潇潇洒洒地生活,看了作者的这篇文章,或许我更坚定了吧。感谢!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