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一本道

所以,报考法学院到底是不是一个好选择?

​​我99年报法律系(后来赶时髦,都改成法学院了),纯粹是因为那年头的家长,看过一些香港电视剧,发现很多成功人士都是戴着假发在法庭上说“法官大人”的眼镜男女,所以笃定地认为法律、经济、金融等他们以前几乎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专业,会帮孩子找到更好的工作。其实,很多父母根本分不清经济和金融的区别,也望文生义地迷信经济法、商法这些好听的名头。生搬硬套到中国现实,这基本上类似于凭想象觉得皇后拿纯金电饼铛给皇上烙大饼。

但这几年,法学专业又成了避坑首选。主要原因一个是前十几年扩招太厉害,遍地法学生;再者,中国法学教育跟法律职业的技能需求脱节有点儿太严重(我招的应届毕业生,几乎从来没有人能一上手就写出一份儿没毛病的合同,或者英文商业邮件)。平心而论,我学了七年法律,做了十四年法律相关工作,感觉今天很多工作上、生活中的收获,还是跟学了法律和干了这行,多多少少有点儿关系。

不吹不黑哈,法学院到底值得报吗?录取之后怎么学?纯粹一些个人化的不成熟的体会。

1. 大城市和大厂真的更好吗?

基本上来说,是的。

很多朋友都推崇,大学本科填报志愿,城市>学校>专业。我基本上赞同这个顺序。因为大学本科,千万别把自己局限在专业课那一亩三分地上,校园里跟什么样的人聊天儿,课余能去什么博物馆,参加什么社团,看什么live演出,跟什么人谈恋爱,这些几乎比专业课更重要。所以,大城市和综合性大学,让自己有趣和靠谱的概率会大一些。

不过,这也不是一票否决论。上述三个因素,只不过是权重相对大小有个区别。有些并非最一线的城市,它的学校质量能完全抵消城市方面的一丢丢弱点。比如,去合肥上中科大、去兰州大学学新闻、去武汉大学或者厦门大学学法律,都是相当好的选择,事在人为去扩展眼界就行。

而且,专业类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未必不如综合类院校。我人生第一次看《恋爱的犀牛》,不是在蜂巢剧场,而是北京商学院的话剧社在实习餐厅的一场业余演出。我后来看过三次孟京辉的原版,也看过北大剧社的各种先锋话剧,但那次北商的《犀牛》,一直是我观感最惊喜、印象最深刻的版本。

2. 学什么法好?

这根本是个伪命题。

我上大学那年,应该是第一年把法学本科的具体专业取消了,所有人都得学十四门主干课。这相当靠谱。哪怕将来想在CBD顶层高楼律所里穿着正装,帮客户往SEC递交纳斯达克上市文件,前期还是得学一些old school的基础法学知识。

很多家长(包括我妈)都觉得经济法听着就牛x,但从学科学习的角度,不知道现在怎么样,至少我当年哈,几乎所有经济法教材第一章的主题都是:“论经济法为什么是一个(不同于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妖艳贱货)的独立学科”。这简直就是一个学术界的小妈……

而同期来讲,民法、刑法、法理学、部份学校和部分历史时期的宪法学等老牌学科,开篇讲的都是查士丁尼法典啊、复仇本能的道德困境啊、物权和债权的分野啊。不是拉一踩一哈(谁让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的人比我们有钱呢),无论将来做什么专业,都应该在法学院的前几年,好好经历一下民法和刑法的专业训练,用得上用不上另说,宏大的理论体系和推理能力一辈子都有好处。

3. 除了法学专业课,还学点儿什么好?

我们生活中大部分愿意为之支付溢价的产品或服务,例如苹果手机或者海底捞,其实只比消费者预期或者同行的平均水平,大概提升了20%。说实在的,经过四年十四门专业课的集中虐,大把法学毕业生扔到就业市场上,基本上水平都是一样的(即:几乎没有水平……)。从马克斯 · 韦伯老人家开始,法学就一直被人怼,因为它是一个通过发明很多火星文黑话来假装自己有学问、其实没啥太大技术含量的学科。所以少年们,哪怕你去了顶尖牛校,也一定记得艺多不压身,千万不要四年毕业了,就是个法律nerd,更糟糕的可能是个带着点儿985臭脾气的法律nerd.

首先,强调一万遍也不为过的是,英语(尤其是口语)是个弯道超车的利器。如果你学校一般,或者所学法学专业不对口,比如我,一位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北大刑法研究生,有一口流利的口语和比较能碾压同学的超纲阅读能力,说不定也能搞到一份儿外所或准外所的跨国资本市场业务的工作(不是说这工作多好,主要不是特别典型的公法专业毕业生的去向)。而且最关键的是,学好了英文,自己能看看外网、英剧、美剧啥的,不太容易被微博上的喷子带节奏也是好的啊。

其次,如果有机会,学一些数学或者经济学知识,非常能加分。感觉这些知识就是法学这碗泡面的火腿肠,它马上成了一碗有灵魂的泡面。我在北京商学院学过两年经济学和会计学,高等数学也学到了不定积分。北大有个特别吃香的选修项目,简称“经双”,就是北大经济研究中心为全校开设的经济双学位。我去听过一下,其实讲得相当ABC了,无非就是纳什均衡、帕累托最优、囚徒困境啥的,但不得不说,人人有点儿经济学常识,但它对很多同学日后理性决策人生和在饭局上侃大山,还是有一定帮助的(不过切不可滥用,忒烦人)。

至于会计学,倒也不一定非要考CPA,但如果在一个项目里,你能除了文件中的法律条款,还能针对报表提出点儿想法的话,来自老板的刮目相看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我之前在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负责法务部,但突然CFO离职,而美国SEC的财务年报截止期还剩两周,我临危受命带着法务团队和美国律所,还同时协调了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在十二天之内把大几十页的年报成功递交上去了。这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4. 上了法学院后一定能上奇葩说吗?

非常不一定。而且上奇葩说也不完全等于辩论能力。

有次跟姜思达聊天,我就吐槽说,法学院最应该教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学,在中国几乎都不是必修的。但往往大家对于学法律的口若悬河的刻板印象,导致了法学院同学竞相参加校内辩论赛,学了一嘴的空洞排比句和虚弱的铿锵有力,但基本上连对方漏洞在哪儿都归纳不对。所以,无论是法学专业的朋友,还是爱好者,我觉得读一些国外著名的演讲和判决书,多看一些靠谱的法律或者政治题材电影,会对培养谈判或者演说的语感有更大帮助。

逻辑学,我建议每个微博用户注册之前都应该考一遍……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明白什么是错误的反推,什么是不当的类比,能提高百分之七十二网友的心血管健康水平。

5. 一定要本科学法学吗?

还真不一定。美国的法学教育就是研究生教育,没有在本科设法学专业。很多人觉得,法律是典型的隔行如隔山。但其实有别的学科基础,比如编程或者生物科技,在理解法律问题上,很快就能上手。

微博上我特别佩服的两位博主,一位是@一笑奈何又咋滴(即转世前的一毛不拔),他通过自学和不断花钱帮人打官司,对知识产权法的理解超过大部分非知识产权行业律师,被我称为“微博第一法律民科”。另一位@木遥,是我见过的对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书最有兴趣也最有理解力的非法学专业人士。

其实,我特别建议理科同学将来研究生学法律,专利诉讼现在特别热门,但它需要律师有很强的理工科知识,而具备这种能力的律师少之又少。让法学院的人去跨学科学习软件工程,难度远远大于理工科同学后来转法学。

很多朋友问,学法律是不是得死记硬背?当然,但它包括但不限于记性好。知识产权法有个特别好的词儿叫knowhow,来形容专有技术。法学院的学生,基本上工作之前,很难在解决任何问题上know how,但如果通过批判性思维和建立完善的知识方法论体系,有了“know how to know how”的能力,就相当于在未知世界里有了GPS。到时候,文能提笔搞上市,武能上网怼杠精,也是很不错的哈。​​​​​​​​

来源:Robert_樊百乐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81567.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