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语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有时代的烙印,《木兰诗》亦是如此。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学语文课本的解释是木兰对着门或在门旁织布,泛指在家中。即便没有任何文学素养的人,如果以常理度之,都能发现这个解释不通,在门口织布那不把家人进出给挡住呢?其实,结合《魏书·食货志》便很好理解了,“当户”担当家庭缴纳贡赋的责任。
又如“策勋十二转”,我小时候语文课本注释成“十二次”,表示非确数,形容立了很多次功。现在的语文课文应该改了,解释成“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但并没有进一步指出这一句可能是唐人的窜入,原文是什么已经不得而知了。
还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一句,语文课本解释为“互文”手法,表示将军和壮士们,有的马革裹尸,有的战后凯旋。其实考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的史实,木兰有可能跟随大将军中,如左仆射安原、安西将军古弼、征东将军娥清等,其中身经百战的安原于太延元年(435)年以谋反服诛。古弼征东时,部将欲追之,弼醉拔刀止之,使燕王得以逃去, 将士皆怨弼不出,拓跋焘大怒,黜弼为广夏门卒。“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或许是有感而发,并非泛泛之论。
还有很多可以交互印证的细节,比如说北魏“白鹭”(侦察兵)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干的,除了机敏外,还需要口齿清楚,有一定判断能力,这表明木兰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这也照应了后来被赏赐为“尚书郎”的细节。此外,“木兰当户织”表现出来的亦耕亦牧特征,也为木兰解甲归来后“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埋下了伏笔,猪是农耕饲养,羊是草原放牧。
从历史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会别有一番风味。
参考资料
(北齐)魏收《魏书》,(宋)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田余庆《拓跋史探》,唐长孺《<木兰诗>补正》,俞鹿年《北魏职官制度考》,曹熙《<木兰诗>新考》,谷霁光《府兵制考释》,(日)佐川英治《北魏的兵制与社会 ——从“ 兵民分离”到“军民分籍”》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85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