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去年看美剧《亿万》,无意中看到一句话:
所有系统都将走向衰亡。
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咱们稍微举几个例子大家感受下。
最明显的例子,也就是大公司。
我早年天天都在纳闷,大公司怎么就把自己变得这么臃肿不堪,人浮于事,写一行代码还要反复评审,对应几十倍工作量的文档工作,而且浪费无处不在。
此外大公司里,还有比项目团队更大的支持团队,各种大小领导多的离谱。我以前一直以为“领导泛滥”这个毛病是国企的,后来发现不仅国企,各种私企外企几乎无一例外呈现出这种症状。如果你们公司没出现这种症状,可能只有一个原因,你们还是小公司,再等等,等到足够大了,这些毛病一个都不会少。
归根结底,这就是刚才说的那个问题,所有的系统,都有走向“高成本,高损耗”的方向。就跟盖一栋楼似的,楼层低的时候想怎么发挥都行,甚至可能整个公司只有一个施工队。
楼越高,考虑的问题越多,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成了最高优先级。公司里越来越多的人跟盖楼没啥关系,施工单位反而成了次要优先级,随便一群人都可以对施工单位指手画脚,直到组织臃肿不堪。
组织在死之前,要拼命想办法给自己弄到更多的资源来对抗成本和消耗,如果资源不足以压制这种消耗,很快就废掉了,大公司轰然倒地。
既然大公司问题这么多,为啥还要存在呢?
因为它能做得事,小公司根本做不了,但是公司大了,又紧跟着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官僚化,人浮于事,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最后把公司给拖垮了。
从这个角度看“三百年王朝周期律”,就非常清楚了。
1
固有矛盾
一开始“王朝”这个系统上线的时候,往往刚经历过战乱,人口也不多,土地资源也足,内部矛盾小。
管理层内部,大家依靠革命期间的友谊就可以对系统进行指挥,像极了那种创业团队早起的草台班子。也有点像南方的那种家族店,老公是董事长,老婆是总经理兼财务,几个小兄弟去当分店店长,老丈人管保安,小舅子是司机,小姨子去做会计。
但是系统运行了一段时间,随着业务扩大,问题一大堆,首先得解决兄弟们想另立门户的问题,还得解决自己家人在主要位置上抹不开脸的问题,还要选拔干部,干部不好好干活还得给他们打考评,考虑到大家都喜欢好逸恶劳铺张浪费,还得有部门或者团队负责节约成本,大家天天开会不好好开展工作,那就再开个会讨论下怎么减少会议。
国家层面也差不多,随着系统运行,人口开始增多,为了解决各种问题,比如灾难治理,边疆安全,治安环境等等,公务员数量飙升,帝国边疆战事不断,成本逐步增加。
现在最像古代大帝国的就是美国了,军费开支奇高无比,相当于排在它之后八国之和。而且公务员队伍占人口比例也是世界之巅,据美国大使馆自己说,2017年政府公务员高达2232万人,占人口6.78%(中国公务员816万,加上教师医生记者等事业人员还有各种临时工,大概5233万,占人口3.74%)。
回到明朝,也一样,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路搭桥修黄河,而且桥和路修完了不是说没事了,需要日复一日的维护,还需要在北方和西南维持大兵团防止北元南下,帝国内部又得维持大量官僚和吏胥,比如宋江那种押司,萧何那种看库房的,还有六扇门这样的捕快机构。
而且明朝有个奇怪问题,也就是税收。
我们知道,征税一直都是个大事,对这事理解最深的就是美国人,有句话不是说嘛,世界上最危险的四件事,“在美国偷税漏税,在中国贩毒,在俄罗斯当人质,在韩国当总统”,美国人从一开始就把这事当成个头等大事来看待,早年日常开着小坦克去征税,到现在美国IRS都是最活跃的执法力量。
明朝恰好相反,明朝的税率一直非常非常低,黄仁宇说农业税大概不到点10%,大家注意下,整个中国历史上这么低的税率都非常少见,商业税更是不到3%,一年大概300多万两的总额,要知道,跑到南方的南宋小朝廷,商业税竟然高达5000万。
明朝重农抑商,原来就是给农民收重税,不知道农民知道后惊喜不。
整体而言,明朝的农民和美国的黑人差不多,政治上地位是最高的,但是要钱没钱,要权没权,实际上地位是最低的。
商人们跟WASP似的,说是“士农工商”地位最低,人人可以嘲笑,但他们一个个富得流油,吃香喝辣,把自己的孩子送入政府,要钱有钱要权有权。
更奇葩的是,明朝这个税后来越来越少。
这也是黄仁宇的《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的核心观点,农民出生的朱元璋目睹过元朝官僚把老百姓往死里逼,他担心明朝官僚们折腾老百姓,要求不准加税,他的说法叫“定额税收”。
但是很快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也就是那个绕不开的老问题,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农民跑去地主那里当佃户去了,或者干脆去养蚕烧瓷了,明朝的时候全世界的丝绸和瓷器基本是明朝生产的,工商业空前繁荣,大量的农民被吸收到手工业里了。
这些农民的土地上报的时候经常说荒废,其实是兼并到地主家去了。地方官也懒得去管,或者他们本来就是受益者,比如在松江府,最大的地主就是当朝首辅徐阶他们家,谁敢管啊。所有系统到了晚期有的特点,就是所有利益都板结成了一块,基层直接能捅到上层去,就跟《西游记》里的剧情似的,几乎每个妖精背后都有后台。
这也就出现一个奇怪事,明朝建国一百多年,税收不但不上升,反而下降了。
财政却越来越紧张,帝国后期需要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没钱是万恶之源,逐步演化出来了一大堆社会病,比如扶贫工作不到位,比如边疆士兵军饷亏空,边军大量逃亡,战斗力急剧退化等等。
所以黄仁宇说,“明朝的问题恰恰不是税太多,而是税太少,不是控制得太严密,而是控制得太无力”。
这话是黄仁宇说的,我才敢放在这里,我自己可不敢说,怕被喷成狗。
不过如果大家有思维能力,而不是简单条件反射,想想这个问题,结论应该跟黄仁宇差不多。
税收是一个辩证的东西。如果税太重,大家自然不愿意去干活了,但是税太低,又没法搞一些基本的公共产品,比如修路,水利,治安,法院什么的。所以有个“折返点”,现在一般认为30%比较凑合。
世界银行计算过,我国在2018年财政除以GDP,大概是28.74%,美国是31.14%。也就是中美都是30%左右的GDP交了税,大家注意下,这里的“财政”包括了国企,卖地,税收等收入。
另一个问题,说明朝控制得太松,大家可能第一反应是黄仁宇食古不化。他当然不是了,其实黄仁宇挺“美式”的一个人,他是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大部分时间呆在美国,那些论文都是英文写的,后来翻译成了汉语。
事实上只有到了美国才能理解什么叫自由。“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自由”对应的是“义务”,美国条条框框多的离谱,比如你不能影响别人,我住过一个小区,不让晾被子,也不解释为啥不让。
此外税你得交吧?如果政府只从那些容易征税的人那里征,容易征税的人往往又都是弱势群体,那社会就会陷入严重的不公平。美国这一点就做得很好,一视同仁,大家都得好好纳税,不纳税就把你修理到生活不能自理。
2
张居正一顿折腾
既然钱不够花了,怎么办?
改革呗。
大家如果在大公司当社畜,就知道我国现在高科技大厂的日常就是成天变来变去,道理也不复杂,我们上文说了,所有系统都在走向衰亡。只有一个办法自救,就是不断自我革命和自我修正,找到新的出路,降低功耗,扩大输入,开源节流。
公司领导们当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就指望通过不断的变革来让公司一直做个“新公司”,而且通过残酷的“末尾淘汰”防止惰性。
国家也一样,运行到后来财政钱不够用了,没钱就得想办法搞钱嘛。
如果搞定了钱,政府找到了新税源,那就是“xx中兴”,如果没找到,那就完蛋了,百八十年的中等朝代。
大家注意下,不止中国,中外都一样,哪个国家都面临“财政危机”,英帝国那几个最伟大的创新,比如中央银行,国债制度,都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想出来的。
后来英帝国也亡于财政危机,“二战”后英镑不行了,英帝国跟着解体了,现在剩下个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现在连那俩都养活不了了,等将来北爱和苏格兰走了,就剩下小不列颠了。
明朝其实有过好几次改革,思路也差不多,毕竟太祖说了税率不能变,那就找找看土地跑哪去了。朝中大佬们通过直觉也能感觉到,跟朱元璋时代相比,经过一百多年的开垦,明朝后期的土地应该多一些才对,现在变少了,肯定出了问题。
所以解决税收难题的核心是重新丈量土地,简化税制,减少官僚和地主们的寻租空间,把窝藏不上报的土地查出来 。
多说一句,一般说东林党不让收商业税,其实这个不全对,东林党真正把持朝政满打满算不超过四年,他们没那么大能量,应该是整个官僚体系都反对,这种得罪大部分人却没有明显收益阶层的操作基本是找死,只能是朱元璋来做,他不做,后续谁也别想做,问题是他正好没想明白这事。
太监们倒支持商业税,因为太监都是贫苦出身(不贫苦谁会积极主动要求自宫啊),开征商业税跟他们没利益关系,他们一眼就看出来那玩意才是治本的办法,不过没啥用,太监的政策形不成国策,他们往往今天得势,明天就被拉出去剐了。
这种情况下,“丈量土地,简化税制”就成了明朝高层的共识,早在1530年就被提了出来,配套体系改革的思路也基本成型,此时明朝已经建国162年,财政问题已经把整个国家逼到了必须做点啥的地步了。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改革方案是1530年提出来的,距离张居正全国推行,还有半个世纪。
有了改革思路不代表能够推行,普通官僚没这个能力,动作太大了,阻力也大,利益阶层更是盘根错节,儒家知识分子们肯定会拿出“扰民”这个观点来百般阻挠,官僚们讨厌所有变革,英剧《是,大臣》里对这个有非常好的解释:官僚都是在野党,专门捣乱的。
普通人搞不定这事,就得猛人来操作,明朝前后有好几个猛人在推动一条鞭法。
最早叫张璁(这个奇怪字念“葱”),后来张居正主持改革的操作和他差不多,基本沿用了他的思路。这人跟皇帝关系不错,读过《明朝那些事》的小伙伴都知道,这人跟皇帝并肩战斗过,因为士大夫逼着皇帝认爹,皇帝不同意,张璁站出来从法理角度跟大家辩,成绩显著,非常得皇帝信任。
这人能力强,心气足,长期位高权重,而且当了三任首辅,操盘了一大堆改革,其中就有清查土地,不过推行不彻底。
后来海瑞也搞过,大家都知道他和“正国级”领导徐阶搞的非常不愉快,就是因为他跑江南富庶之地去搞土地清查,当地最大的恶霸就是徐阶一家子,海瑞出了名的“头铁”,完全不管不顾当初徐阶多次保护了他,公事公办,把徐阶搞得灰头土脸。
只是海瑞根基太浅,操盘这么大的事,非常容易结怨,他刚动手改革,大佬们弹劾海瑞的奏折跟雪片似的到了京城,海瑞只搞了大半年就被赶到一个闲职上去被迫退休了。不过海瑞出了名的两袖清风,官员们恨死了这个犟老头,也没啥办法。后来张居正就不一样了。
终于到了张居正,老张基本上是皇帝的干爹,明朝那会儿民间小说泛滥,有人说他跟太后有一腿,跟大太监冯宝关系也非同一般,在外朝又是首辅,战事频繁的东北前线和西南前线两个军头,李成梁和戚继光,也都是张居正的小弟。
相当于内廷和外廷都是一把手,谁要是敢反对他,就让手底下小弟上书侮辱那人,宫里的大太监再以皇帝口吻下旨申斥。张居正再站出来装好人求情,最后皇帝说看在老张份上,本来是要把你发配非洲的,现在去海南岛种芒果吧。反复这么几次,朝中没人敢惹老张了。
于是张居正在1581年,也就是“一条鞭法”诞生半个世纪后,借着权倾朝野的势头,下令全国推行,此时距离明朝灭亡只剩下60来年了。
到这里该说下这个“一条鞭法”到底是什么东西了。
这玩意并不复杂,首先是简化流程,税收货币化,一般其他书里提到最多的就是这个。
这在大公司里的社畜们理解起来非常容易,屁大的事要找十来个领导签字,活也不用干了。在政府里这么复杂的程序还会导致各种腐败。
明朝沿用的是唐朝的“两税法”,这玩意超级复杂,老百姓不仅要交粮食作为税收,还要每年给政府去做各种劳务。粮食和劳务又分成几十种,毕竟全国那么多的县,每个地方都不一样,你家种小米,他家种麦子,这就涉及小米和麦子之间的汇率,问题是还有海南的芒果和椰子呢,全国有几十种作物,复杂极了。
很多人以为古代不需要算数,其实不是,古代也有非常复杂的统计和换算工作,只是不需要官僚们来搞,由宋江和萧何他们那种“吏”负责,他们不登大雅之堂,史书上不聊他们,所以毛主席才说我国古代史书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家史”。
所以张居正简化了流程,乱七八糟的税负大部分全部用银子了,也就是交钱了。
多说一句,总有人说明清闭关锁国,真是脑子被驴踢了,明清两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银子跑中国来了,如果中国闭关锁国,这些银子咋进来的?还是那个老问题,史书里不写这玩意,大家就以为没这么个事。
“税收货币化”并不是给老百姓降低赋税的,而是简化流程防止官僚内耗的,中央政府手里握着流动性非常高的白银,行政效率也高了很多,毕竟你手里有几万斤粮食,想去消费也得换成钱嘛。官僚们对这个事不大满意,不过也没啥办法。
张居正的变法第二条就是我们上文说的,要清查土地,其实这个最关键,全国到处丈量,一下土地多出来2.8亿亩,不少地主隐瞒了土地,这次也被迫要交税了。
作为配套体系改革,张居正最清楚,如果政策想长期执行下去,关键是官僚队伍得高效,他给官员们重新制定了KPI考核机制,搞了非常复杂的条条框框,把官僚们拿捏的死死的,这玩意叫“考成法”。
明朝已经惯性运行了两百年,你突然搞这个,就跟去一个早九晚五的大公司突然宣布全公司今后996一样,大家痛苦不堪。
这三条操作基本是一个“伤害递增”操作,大家能忍他,唯一的原因就是惹不起他,于是强忍悲痛,等着他死了再说。
3
世间已无张居正
没想到张居正很快死了,张居正改革是在1573年,1582年他就死了。死的时候67岁。
这个年龄按理说倒也不大,不过在古代也不算年轻,到底怎么死的,众说纷纭,我们上文说了,明朝小说泛滥,就跟现在的微博似的,天天编段子。
很快传出来说是张居正老当益壮,服用大量春药搞多人运动纵欲过度死了。为了扩大打击范围,还说春药是戚继光送的。后来历史学家通过整理书信,说是当时在治什么病,痔疮还是啥,可能感染后死了,那时候没有抗生素,很容易感染不治身亡。
官员们也开始蠢蠢欲动,毕竟你丈量土地,吃亏的是地主;你搞简化赋税,大家也就忍了,毕竟这事对财政也是立竿见影,而且也断断续续持续半个世纪了。
问题是老张你搞官员干嘛?
搞你大爷的KPI呢?
让官老爷当社畜?
所以他死后没多久,在一些人的带头下,开始对张居正下手。
万历皇帝的态度很重要。他对张居正的感受跟对一个严父差不多,张居正也跟一个父亲似的经常训斥小皇帝,让小皇帝节俭,勤奋,好好学习,做个人,小皇帝不喜欢他,但是也尊敬他,希望自己活成老张那样堂堂正正的人。
等到张居正死了,大家就开始攻击大太监。
我们前文说过,明朝官僚相当于自动驾驶系统,太监相当于微操的方向盘,这两套系统势同水火,每次皇帝一死,官僚们肯定反扑,把先皇的所有小伙伴全送去见先皇。
张居正就是那个先皇,大太监冯宝首先遭到清算,而且这货果然有问题,被查出来是个巨贪,官僚们趁机把火烧到了张居正那里。
接着上文,朝臣们弹劾奏折一拥而上,奏折里说老张平时嘴上一套背后一套,生活奢侈,私生活腐败,不仅日常热爱女色,还搞人力房车(据说他的娇子几十个人抬着,里边一室一厅独卫)。反正各种不正经,罄竹难书,有辱斯文,要求皇上主持公道。
这问题就大了,我们前文讲了,海瑞也被围攻过,但是大家只能说他工作能力有问题,没人敢说海瑞生活作风和私德有瑕疵。后来海瑞被赶下台,也只是挂了个闲置养老去了。毕竟能力不够就下台,能力不行又不犯罪,海瑞惹了众怒,也定不了罪。
老张自己问题一大堆,而且确实是不太检点,再加上小皇帝对他失望至极,很快就对张居正进行了抄家。
官僚们担心张居正家属转移资产,迅速包围了宅子,几天下来饿死好几口子。后来抄了半天,没抄出多少钱,于是对张家人严刑拷打,竟然把张居正的大儿子给打死了。最有意思的是太后,这女人跟大玉儿似的,老张被搞的时候她啥话都没说,显然他俩关系也就那样,老张在她眼里也只是个“工具人”。
最终,死了不久的张居正彻底被扳倒了,被批倒批臭踩上了一万只脚,改革三大成就,“税赋货币化”留下了,毕竟没人能说这个政策有啥问题;清查土地退不回去了,也没有理由退回去;“考核官员KPI”这一项被攻击的最狠,被废掉了。
但是我们上文说了,如果没有考核机制,官员惰政,最后啥事都做不成。果然,万历很快就发现张居正死后,官僚系统又变回以前那副模样去了,多出来的那部分税收很快也没了,财政问题继续如影随形。没过多久还多了“党争”这个癌症。
张居正死后60年,明帝国也就完蛋了。
4
尾声
明朝亡于党争,这是直接原因,党争导致明朝没有一个政策能持之以恒执行下去。明朝后期有几项政策复盘的时候就能看出来还是很有希望的,不过最后都在内斗中熄火了。明朝的朝廷就跟个沙雕施工队似的,盖的楼都缺个顶,明朝不亡没天理了。
其次是财政,明朝改革之后财政只好转了几年,很快又不行了,财政的崩溃导致边军大范围反水,大家知道“戚家军”吧?这支部队哪去了?
惨极了,这支部队后来因为欠饷问题向朝廷讨饷,最后的三千人被加了个罪名全部诛杀了。
明朝后期基本所有的问题都和钱有关,裁撤公务员里的临时工导致李自成反了,军队发不下去军饷,导致军队变成了乱军到处打劫,秩序进一步混乱,最后乱到不可收拾。
国家层面的财政问题几乎是所有问题的根源,你们看美国现在的很多问题,本质也是财政出了大问题,比如美国这两天突然出来这么个牌子,奥斯丁市警察经费消减了,让市民风险自担,也是有生之年系列:
我们前文也讲过,俄罗斯的石油其实在俄罗斯GDP里比重并不高,但是对俄罗斯财政的重要性却是压倒性的,这也是为啥普京豁出去也要修理那些支持过他的寡头。
当然了,写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最后嘲笑下美俄,而是我们自己一定要警惕走到那一步。
毕竟明朝的这些问题还会一再出现,这玩意比历史周期律还猛,我们只要确保别出在我们这里就可以了。
来源:九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85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