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忘记这是今年第几部国剧被骂上热搜了。
而且。
步调如此统一,差评如此迅猛。
真有那么烂?
黑红也是红?
Sir今天就仔细验验成色——
鹿鼎记
昨天观察豆瓣评分整整一天。
眼看它在2.7→2.5→2.6间苦苦挣扎。
Sir觉得有必要再科普一下豆瓣的评分规则。
打分5星制,计分却是10分制。即,你就算被气炸了,最低也只能打一星(2分)。
由此可见——
4分以下,只是技术上公认的烂。
3分以下,已经是观众集体骂娘了。
那《鹿鼎记》的2.5,什么概念?
在Sir看,它不仅是我们对单一作品的爆发式宣泄。
更是对当下某一类国剧,长久无语后的集体倒戈。
01毁掉韦小宝
王晶导演的父亲,著名导演王天林曾说过:
无人不识韦小宝。
作为封笔之作,金庸武侠的巅峰,从第一次影视化开始,《鹿鼎记》就贯穿了几个时代的回忆。
灵魂人物韦小宝,更是凭借小混混屌丝逆袭,一路升官发财抱得美人归,成为流行文化中的男性偶像。
从梁朝伟到陈小春,从周星驰到张卫健。
谁演谁火,谁火谁演。
那……
是张一山不配吗?
相反。
张一山一度被誉为国内目前最适合演韦小宝的演员。
《家有儿女》,刘星。
证明他可以古灵精怪,并一点不让人讨厌。
《余罪》,余罪。
证明他技巧纯熟,爆发力强,在青年一代演员中前途可期。
《柒个我》,沈亦臻。
证明他拥有演员该有的上进心,不断寻求突破(效果嘛见仁见智)。
结果呢?
新剧一上线,喜提“猴戏”表情包。
△ 表情包图源:微博@剧荒主义
问题出在张一山?
不可否认,张一山的表演风格的确跑偏。
开播前他就在采访中说过,“这版画风已经往卡通和搞笑上走了”。
再看一遍开场的说书戏,绝对实力solo。
可这不就是演猴戏,七十二变?
△ 说书等非原著情节明显来自周星驰版《鹿鼎记》
所以,与其说张一山演得烂。
Sir更相信,这浮夸的“猴式”演法,是主创们一致认可的。
这版韦小宝就不算一个完整的“人”。
金庸原著,全书五十回。
可主线迟迟不开始:顾炎武、黄宗羲谈论明史案,天地会与陈近南,茅十八与私盐贩子冲突引出韦小宝,再到二人一路北上京城,误打误撞被海大富带进宫,和小玄子不打不相识……
整四回,全是铺垫。
为什么?
金庸在造“人设”。
韦小宝的聪明、狡诈、义气、算计……这角色身上复杂又暧昧的人味,都在这四回的故事里搭建起来。
新版呢?
三十分钟,讲完四回原著。
结识茅十八,打退官兵,遇见海大富,和小玄子打架……
留给张一山的时间不多。
所以他只能挤眉弄眼,拼命用夸张表情展现角色的存在感——
贪财?
聪明?
胆小?
当韦小宝的厚度全部都压在张一山清瘦的脸上时,硬生生给他从28岁,压到了82岁,全是褶子。
举个例子。
原著中,茅十八被通缉,韦小宝却救了他:
茅十八道:“你说咱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倘若连自己的姓名身份也瞒了你,那还算什么他妈巴羔子的好朋友?”韦小宝大喜,说道:“对极!就算有一万两,十万两银子的赏金,老子也决不会去通风报信。”心中却想:“倘若真有一万两,十万两银子的赏格,出卖朋友的事要不要做?”颇有点打不定主意。
一个讲义气又贪财的主,栩栩如生。
剧里怎么演?
同一个茅十八,不同的韦小宝,风格各异。
梁朝伟,典型TVB培训班方法。
听到反问后,歪脸,挠头,展示犹豫和紧张,用一系列“反应”表现内心冲突。
△ 1984版
陈小春,则是漫画式呈现。
正脸一套:拍胸脯,绝不出卖兄弟!
转过身,又另一套:内心OS直接说出来,配合上纠结的表情反差。
△ 1998版
张一山版?
无。
对,全删干净了。
这也是Sir不想把锅甩在张一山头上的原因。
他可能可以演好韦小宝,但《鹿鼎记》没给他机会。
02毁掉审美
Sir看新版《鹿鼎记》,老是有种看竖屏短剧的错觉。
服化道,满屏廉价感。
比如全网闹笑话的俩字——“鳌府”。
鳌拜府邸?
鳌拜,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清制,只有辅国公以上爵位的府邸才能称府(鳌拜直到雍正时期才追封超武一等公)。
严格来说,俩字全用错了。
当然这不算严重错误。
毕竟为了让观众在一个镜头内得知准确信息,以前版本也是这样做的:
这侧面证明观众的标准:
你别太过分,我也能假装看不见。
可它偏不信邪。
连主角服装都经不起推敲。
韦小宝头上扎眼的龟公绿帽:
照搬鲁智深的茅十八:
清朝就上演透视低胸诱惑的韦小宝他妈:
还有清一色全白,像是去奔丧的太监:
甚至,剧中构图、打光、调色、配音……没有一处是令人舒服的。
服化道,说到底是什么?
诚意。
尤其古装。
它不仅体现作品制作上的基本尊重。
更能在细节中看出创作者对其作品的创作野心。
极尽的考究和还原,就是诚意吗?
也不一定。
真正的诚意在于——
创作者是否足够爱惜自己塑造的人物和世界,并热切希望它们留在观众心里。
比如。
给TA设计一幅墨镜,一套头饰,一款专属发型……
即使在那个如此粗糙的制作环境下。
要说“设计”,新版《鹿鼎记》不是没有哦。
你看它设计了啥:
病重的海公公,脸色苍白。
剧里直接给他涂成唱双簧的艺人,还手捧一盆花。
生生一个故作病态的小丑。
前后对比,你就看到差距了:
前者,是对角色务求精进的绞尽脑汁;
后者,则是把角色当工具的哗众取宠。
审美上倒退,印证着创作上的懈怠。
然而。
这还只是这版《鹿鼎记》表面的崩坏。
往深里挖,你更气。
03毁掉《鹿鼎记》
关于这版《鹿鼎记》,还有一个关键词:
删减。
可以预见,当下环境并不允许《鹿鼎记》还原原著所有剧情。
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给出的信息来看,剧集经过两次调整,至少删掉11集。
△ 从60集到49集再到如今播出的45集
别误会,Sir不是要把锅丢给审查。
相反,《鹿鼎记》的问题恰恰在于它从一开始就完成了自我阉割。
先看它删了什么。
除了Sir开头提到的,剧情上缩水导致人物扁平。
还有更严重的。
就看两场重头戏。
第一个,鳌拜出场。
气势威严,甚至……到了嚣张的地步。
面对康熙,竟然直呼“你”。
你以为他天不怕地不怕?
说变脸就变脸。
韦小宝出场救驾,三言两语,就把朝廷第一大臣吓得否认三连。
当场改口,一口一个“皇上”。
更搞笑的来了。
编剧的画蛇添足,直接暴露了水准。
韦小宝在书房一通吆喝,结果,一群护卫马上围了上来。
救。驾。成。功。
Sir是看得……目。瞪。口。呆。
这鳌拜,还是满洲第一勇士吗?
这皇帝,还是康熙吗?
这韦小宝,还是个小太监吗?
……
要知道,原著中这场戏分量极重。
三人对峙,言语、动作,全是潜台词。
鳌拜的自醒,康熙的怀柔,以及一边韦小宝的机警。
拼的全是内力。
不料一喝之下,鳌拜竟然退下,不由大乐,大声道:“杀不杀苏克萨哈,自然由皇上拿主意。你对皇上无礼,想拔拳头打人,不怕杀头抄家吗?”这句话正说到了鳌拜心中,他登时背上出了一阵冷汗,知道适才行事实在太过鲁莽,当即向康熙道:“皇上不可听这小太监的胡言乱语,奴才是个大大的忠臣。”
要是按剧的拍法。
韦小宝一吆喝,护卫一个箭步,鳌拜就这么认怂……
那康熙当下就可以把鳌拜直接杀了啊!
没完。
第二场,撒石灰。
“撒石灰”不仅是重头戏,更是金庸贯穿《鹿鼎记》的题眼。
韦小宝绝招之一。
却也是江湖人眼中的“下九流”:
韦小宝这才明白,原来用石灰撒人眼睛,在江湖上是极其下流之事,自己竟是犯了武林中的大忌,而钻在桌子底下剁人脚板,显然也不是什么光彩武功。
他靠撒石灰,最终居然降服鳌拜。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石灰粉。
“石灰”又何尝不是一个比喻。
它的本质,是对权威的讽刺。
韦小宝发现,即使是大人物、大英雄,有时也会用“石灰”……
比如韦小宝,就是陈近南手里的“石灰”。
几乎所有版本《鹿鼎记》,都会在这“石灰”上作渲染。
梁朝伟版,是这样说的:
你这个人油腔滑调
与为师的为人背道而驰我收你为徒完全是为了天地会的大业
周星驰版,深意更延绵:
你这龟蛋 搜刮了那么多财富
现在钱财和女人都有了还不出点力
金庸用一抹石灰粉,点出了真实社会的残酷:
它的生存法则,必定是机关算尽后还有机关。
可你看新版怎么拍。
作为“江湖道义”的坚实拥戴者,茅十八本来非常讨厌撒石灰粉这种手段。
第一次,韦小宝撒石灰粉时,茅十八什么反应?
当对方被石灰蒙眼时,想都没想,抬手就是一刀。
第二次。
茅十八被包围,喊韦小宝帮忙。
韦小宝又一次想到撒石灰,可茅十八丝毫没有任何抵触。
这就是新版《鹿鼎记》的“删减”:
把金庸巧妙的隐喻,删成屎尿屁般的闹剧段子。
你现在知道了。
观众突然爆发的气愤从哪来——
是它对《鹿鼎记》核心的揶揄。
《鹿鼎记》核心是什么?
老爷子曾经强调说:
这,可是部现实主义小说!
何为“鹿鼎”?
古人常常拿逐鹿比喻打天下。
利益江山是鹿;平民百姓是鹿;
有时,你心里装了一头鹿,你也是鹿。
谁逐鹿不知道,但鹿总是死定的。
所以,《鹿鼎记》的表面是一场喧闹,底色却是悲凉的“现实”。
是清代官场现形录,是功利场的描摹本,是把一向传奇的江湖逸事,都摔在尘土中。
当然,也是金老爷子在借古讽今。
这是《鹿鼎记》的核心——
对权威的冷眼,对慕强的自省。
以上,通通删掉。
那么,新版《鹿鼎记》留下了什么?
你都熟。
一些停留在肢体上的低俗笑料:
△ 拿开水烫人,屁股磕桌角,背对背捆绑,都是很烂很低级的肢体笑话方式
一些表现浮夸的强行卖腐:
看懂了吧。
它在造梗,抖段子,泼狗血,在极力塑造这一段又一段能让你在三秒内兴奋起来的短视频片段。
不是Sir过度解读。
真的有疑似“营销号”在干了:
要知道,这版《鹿鼎记》的主创都是业内有口皆碑的名人。
导演马进,编剧申捷。
两人作品很多都在8分以上,还有不少经典代表作:
连他们也“堕落”了?
Sir更倾向于,这是一次多方共谋。
新《鹿鼎记》的崩溃,像是揭露了某种潮流:
流量大于质量;
营销大于内容;
迎合大于冒犯。
而且,这种潮流正在壮大。
曾经,只是片段式的迎合:
现在,已经有定制化的扁平版、轻浮版《鹿鼎记》出现在我们眼前。
它会是最后一个吗?
文章结尾,Sir想聊聊《鹿鼎记》对于金庸的意义。
封笔之作,更是他对自己的一次“背叛”。
从自己家族的《明史案》过往切入,有鲜明的时代痕迹。
如在第一回的注解中这样说道:
从江湖武侠,到时事品鉴,《鹿鼎记》通过一个小混混视角,不仅解构了他过往的江湖武林,更是消解了《天龙》《射雕》三部曲以来的民族叙事,夷夏之防。
封笔原因,他借韦小宝之口道出:
如果能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管他是满人当皇帝还是汉人当皇帝?
可惜,许多人把《鹿鼎记》当做一出油腻男人的春梦。
它厚重,只不过以嬉笑的语气讲出。
更显残忍。
也因此,纵观过去所有的鹿鼎记电视剧改编,虽然侧重不同,如港版《鹿鼎记》侧重表演和剧情,内地版《鹿鼎记》重视服化道、风格与场面。
一个细节。
那些曾经的版本,都会在海报显眼的地方,打出“金庸”之名。
新版呢?
海报,没有。
片头片尾,没有。
回答吧。
你还敢不敢说自己是“金庸作品”?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来源:毒舌电影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91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