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字节跳动开年会,张一鸣照例上去发表了一个全员讲话。
这个里面的信息量很大啊,这信息量大到,各种媒体都把他的演讲拆成了好几个新闻发了。
比如 “张一鸣说自己讨厌打工人啊。” , “ 张一鸣说不要随便 All-In 啊 ” ,之类的。
张一鸣的一个演讲,为咱们媒体行业贡献了多少素材,简直是功不可没。
不过,在张一鸣的演讲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他读的一段 “互联网黑话。”
“过去我们主要依靠推荐技术赋予的信息分发能力、跨端联动抖头西、分多个产品自研,实现深度共建,形成组合拳,打造内容生态闭环,以此赋能客户用户创造价值。未来我们要增加横向不同场景价值,延长服务链路。同时纵深满足用户需求,借助人类年龄的自然势能,在小中青多个年龄用户深度渗透……”
他说这段话是从公司的文档里面摘出来的,就是要讽刺一下现在这些人都不好好说话,明明简单的事情非要用特别复杂的描述。
互联网行业的小伙伴看到上面这段话可能直接就乐了,估计差友里面不少人都广受这种 “互联网黑话” 的荼毒。
甚至有人根据这些词,写了一个 “互联网黑话生成器” 。
说实话,这个生成器还真挺好用的,输出的都是狗屁不通的黑话,感觉甚至可以直接写进周报。
这种黑话的特点就是好好的正常说话不会说,非要用一大堆的看起来高大上的互联网词汇来表达意思。
就比如说张一鸣那段话,如果我用大白话给你翻译一下上面这段话,你就会发现它的意思其实特别简单。
信息分发 = 在这个平台发视频,图片,文章。
实现深度共建,形成组合拳 = 视频,图片,文章一起发。
内容生态闭环 = 这个平台发完了,然后那个平台自动复制一份也发出去
赋能客户 = 帮用户赚钱
增加横向不同场景价值 = 在弄几个平台
延长服务链路 = 多帮客户弄点广告类型
这种黑话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真的有意义么?无非把简单的东西可以搞复杂,也只是为了让自己写的东西云里雾里、似是而非,显得高大上罢了。
不过,这里要说一下, “黑话” 不是那些在行业中的简称和缩写,比如 DAU ( 日活用户 ), SKU ( 库存保有单位 ), ARPU ( 平均用户付费率 ),这些不能算是黑话,只是缩写而已。
这里的黑话,说的是那些词典上根本没有的,生造出来的词,或者和原本的意思已经风马牛不相及的词。
比如说 “赋能” ,这个词简直就是和 “ 卧槽 ” 一个级别的万用词汇。
你帮客户赚钱了,是帮用户赋能;你和一个公司一起合作,是帮公司赋能;你用外卖平台雇佣了外卖小哥跑单,是帮助外卖小哥赋能;你买了一个苹果,是帮卖苹果的小贩赋能。
反正,一旦不知道干这个项目有啥用,就可以把赋能扔上去。
据说,这种 “互联网黑话” 起源于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互联网最大的巨头,阿里巴巴有一套非常 “ 互联网 ” 的文化体系。
比如说,以前阿里巴巴有周报,月报,在这些 “报” 之中, “ 互联网 ” 黑话是一个重灾区,你要不是老阿里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如果在周报中直接写大白话,可能无法体现出来工作的能力,毕竟如果你就写一个 “ 今天写完了两行代码” ,领导肯定是觉得你在摸鱼。
但如果在日报上写一个 “ 用组合拳帮助用户赋能,打通生态闭环,帮助客户延长服务链路,强化用户感知,打破边界,打造生态化运营 ” 。
你看,这是不是就高大上多了。
互联网黑话就像是皇帝的新衣,大家都知道这玩意没有什么意义,说的人知道,听的人也知道,但是为了彰显自己的 “身份” ,就都要这么说。
据说曾经在阿里巴巴的周报上,有人甚至能写几万字的这种 “互联网黑话” 文章,而且写的越多的人,越显得自己工作的很努力。
后来,周报取消了,甚至还有人痛心疾首。。。说别以为没有周报是好事,没了周报你怎么和领导说你都干了什么工作。。。
照理来说,阿里巴巴的领导难道不懂这种都是废话的周报,除了看起来很高大上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他们当然懂,但是对于阿里巴巴这种大公司而言,他们需要维持的是一种统一的文化,也就是所谓的 “阿里味” ,而文化的塑造就从语言的塑造开始。
当整个公司的人都说同一套体系所炮制的语言之后,在老板眼里,这个公司的文化就形成了。
阿里巴巴文化布道官 ( 这是个什么鬼职位? )王建和, 在他写的《 阿里巴巴的基本动作》里面写着 “管理者做思想团建的核心意义,就是让团队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符号和共同的理念。”
当然,这里共同的语言可能只是他的一个比喻,并不一定说让所有阿里人都要说互联网黑话。。。要是那样,也有点恐怖。。。
不过, “互联网黑话” 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能形成小圈子。
你想想,当你和小伙伴说只有你们懂的 “暗号” 的时候,是不是会有一种 “ 这是自己人 ” 的感觉。
互联网黑话形成的是圈子的高墙,只有你掌握了里面的语言,你才能进入这个圈子,才能被认为是自己人。
而你如果不这么说话,就会被人认为是 “不是我们这个圈子” 的人。
理清了这个逻辑之后,你再去看张一鸣在演讲上所批判的内容,是不是就有新的一层感觉了。
早期的互联网黑话是 BAT 所塑造出来的,他们搞出来一套自己看起来高大上的语言模板,然后因为他们大,他们厉害,所以小公司也跟着邯郸学步,都这么说话。
但是在字节跳动啊,快手啊,哔哩哔哩啊,还有美团什么的,这些新的互联网公司出来之后,现在已经逐渐对 BAT 造成了威胁。
他们也需要自己的话语体系,而不是学着原来那些老互联网公司的话语体系。
往小了说,这是公司文化,往大了说,这关乎企业价值观的塑造。
你看,张一鸣之前的内部信不也说 “格局大, ego 小” 这种话吗?它不也一样在讲 “ 字节范儿,延迟满足感 ” 这些东西吗?
字节范儿是啥?ego 这么一个本来佛洛依德的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人的 “自我”,用来调节 “ 超我 ” 和 “ 本我 ”,这个东西又怎么能扯出来大小呢?
一个 “字节范儿” 需要一大篇文章来解释,来筛选属于 “ 字节范儿 ” 的人。
emmm。。。我怎么感觉字节好像也有一套,自己的 “黑话” 体系呢?
大公司内部的员工理所当然的一边维护着自己的话语体系,一边在私下吐槽这些东西没意义。
“新贵互联网公司” 的员工,一边嘲笑着大公司的 “ 互联网黑话 ” ,一边讲着自己公司的 “ 黑话 ” 。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但是,黑话说的太多,可千万别忘了自己的大白话怎么说。
可别回了家,还和你爸说黑话。要是那样,那场面可能就是:
“爸,你能不能帮我赋能,咱们对齐一下需求,帮我强化感知,让我能够抓住流量风口,布局线上,打通底层逻辑,达到生态闭环,。”
“说人话。”
” 哦,爸能给我点钱,帮我在淘宝买个鞋吗? ”
来源:差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02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