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钱算财富自由 ?
胡润称有 3000 万财富最幸福。有多少钱算财富自由?其实不同环境有不同的标准。胡润在《十三邀》对许知远说拥有 3000 万的人最幸福。大佬来说说是不是这么回事?
wprfyywyx
差不多,我现在差不多金融资产 3000,加上固定资产四千多, 二线城市,我感觉够了,别乱花,就算再翻倍,我也不会增加太多的消费了。稳步增值别亏就行了。
巴菲特说的话是对的,半个亿如果你不开心,1 个亿,10 个亿也不会开心的。幸福快乐不是数学题。
好奇心 135
来集思录前认为 500 万还行,来集思录后认为 1000 万还不行,不知道是我膨胀了?还是集思录使我膨胀了?
来集思录后,幸福感不升反降,而发财的欲望却大大加速了。
唉⋯⋯一声叹息。
comepu
我现在觉得,幸福不幸福和多少钱没啥关系,和有没有一个省心的孩子高度相关。如果钱超级多,可能例外。
有个 30 万也好,300 万也好,3000 万也好。如果孩子不省心,是绝对幸福不起来的。相反,如果有个考试不用愁,次次第一名的孩子,没钱也幸福。
在小城市,一个月拿 8000,有套房,没孩子,这是最自由的,大城市,一个月拿 5 万,有个不省心的孩子,就等着哭吧,还不如没钱了,有钱多少对孩子学习都有点追求,越追求越心累。
乌衣巷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苍山寒石
手欠点进来了,才想起这个月还花呗的钱还没着落呢。
投资养家
当你的欲望超过了你的赚钱速度,你永远不会幸福。
ashunliu1
我个人以为,当财富达到一定程度,譬如当地平均年工资的几百倍时,就应该想着该如何回馈社会,否则,便会内心不安。
不戒
我觉得这论点比较中肯,稳定地拥有 3000 万,说明以下几点:1、不是一个胡乱挥霍的人,一心想买飞机,买紫禁城的,不可能稳定地有 3000 万,早败光了。2、是自己创造的财富,富二代,拆二代,同样难以保有财富,是自己创造的财富,正常情况就有管理财富的能力。3、只有 3000 万,不太会引起某些人的觊觎,比较安全。4、只有 3000 万,说明局面做的并不大,对其他人承担的责任也不大,可进可退。
观势
3000 万,这个数据明显被平均了。最起码按照一二三四五线城市拉开层次,3000 万对照平均看,三线城市能够相对财务自由。
但三线城市需要面对的现实是,城市体量小人数少,典型的人情社会,一个年入十万的小科长的社会影响力,可能都大于 3000 万的职投。
成年人的世界,钱只是基础,从一个孩子怀胎十月开始,就不断被直接或间接潜规则。产科看诊、住院接生、疫苗接种、幼儿园、小学、中考、高考、党员、学生会、荣誉奖励、就业、恋爱、结婚、怀胎十月。
一个循环下来,处处都有人利用个人关系享受公共资源,这就是三线城市的现实。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老人的孩子,一个社会一份子,既要有足够的 *,也要保持社会角色,小了说方便自己,大了说奉献社会。
gaoankang
3000 万人民币合 450 万美元,在地球上无论哪个国家都能算富人。那些拿当年万元户举例的人非蠢即坏,80 年代万元户换成美元在其他国家妥妥的就是穷人。有 3000 万人民币唯一当心的是防止汇率坍塌,参考前苏联。
guest2
财务自由的人,也就是不缺钱的人,既然不缺钱了,自然对金钱的边际需求比较低,或者说对钱没太大兴趣了,即使他可能还在大把赚钱,主要也是出于兴趣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
怎么看金钱边际需求的高低?比如一个人有 1000 万可投资资产,年消费开支 50 万,他在一个月里赚了 50 万,欣喜若狂,并且迫不及待地用刚赚到的钱去买心仪已久的贵重物品,就说明他对金钱的边际需求较高,一副很缺钱的样子。而另一个人有 2000 万可投资资产,年消费开支 20 万,在一个月里赚了 20 万,心如止水,或者在一个月里亏了 20 万,也是面不改色,该怎么消费还怎么消费,就说明他对金钱的边际需求比较低。从这个角度看,其实财务自由也挺无聊的。
现代大城市里生活的人,因为各行业市场化程度高,各种诱惑和攀比也多,即使账面数字上看有不少财产,可还是觉得不够,太多地方需要花钱了,边际需求很高。
60% 净资产才解决了一个住房需求,其他所有开支只能依靠 40% 净资产,这样的财务自由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如果房价隐含的对未来通胀和资产收益率的预期是对的,那么结论就是,这是一个节衣缩食只为有个大点的窝睡觉的悲催版财务自由。乐观的人要么低估了未来的通胀,要么高估了未来的资产收益率,当然还有一种可能,现在的房价是错的。
我认为 20% 资产(或收入)解决住房需求才是合理的,即使在一线城市也不应该超过 35%,不然,别的行业还怎么活。照这么算,可投资资产(不含自住房)等于 2 到 4 倍的自住房价值,才算标准版的财务自由。
房产是居民资产中最大的一块,是给其他资产定价的最重要的一个锚,这是所有经济能力足够的人真金白银投票出来的,它的定价反应了大众的预期,不要说谁操控了它,嫌贵你为什么不买小的远的或者租房。对照 1100 万的房价以及它所蕴含的高通胀低利率的预期,你那剩下的 800 万金融资产还能给你多少安全感,预期 10%,15% 都是迂腐之见,就问你未来几十年直到七老八十头脑不清时,你有把握长期跑赢房价,房租吗。不服气的,就用行动证明现在的房价相对金融资产是严重高估的,把那套 1100 万的房子卖掉,增加金融资产的比例。
现实中,住着 1100 万房子,可投资资产只有 800 万的中年人,大概率不会认为自己财务自由了,都还在忙着赚钱,根本没有安全感。换成 500 万左右的房子,1400 万的可投资资产还差不多,没有能力赚更多的钱,就降低消费,这是达到财务自由的捷径。
房价如果按照现金流折现模型计算的话,假设存续期 70 年,房租增长率正好等于折现利率,那么房价就应该等于房租现价的 70 倍,这跟目前一线城市的租金率是相符的。换句话说,现在一线城市目前的房价,隐含的假设是,房租增长率等于折现利率。
所谓跑赢通胀,维持生活水平不下降,对多数人来说,应该是指相对生活水平,而不是绝对生活水平,也就是要跑赢平均收入,跑赢房租,而不是跑赢 CPI。
而财务自由的定义,应该是被动收入足够余生的消费支出,既然是被动收入,大半时间还在研究投资忙着捕捉赚钱机会,忙得跟个上班族一样,是不符合 “被动” 的定义的。也不应该假设这个人很有天赋,不用付出很大努力投资收益就能高出平均水平很多,投资能力很强的人即使本金只有 100 万也自由了,这样假设没有太大意义。对于现实中的多数人,在 “被动投资” 的情况下,长期能跑平通胀(平均收入,房租)就不错了,而巴菲特这样的人极少,单单工作到八九十岁这点就远超常人了。实际上,不做一些风险投资,略微采取一些策略,只是买买国债,是远远跑不赢通胀的。
投资收益率跑平通胀,意味着什么,就是账面上的所谓名义收益都只是用来对抗通胀的,投了半天最后结果只是 “保值”,而花掉的每一分钱,都是要从本金里扣除的。那么一个可投资资产 800 万的人,如果每年消费 60 万,并且此后的消费开支增长率等于投资收益率,13 年后他就坐吃山空了。如果他现在 40 多岁,要想财务自由,他的年消费开支应该控制在 20 万的水平,这样他才能坚持 40 年。他的问题其实是住房消费占比太高了,如果把自住房算进来,他有 1900 万的净资产,应该能维持 47.5 万的消费水平(包括房租),现在他把其中的大头消费放在了住房上,其他消费自然只能占小头了。
另一种计算方法,就是净资产按房租收益率投资,获得的租金用于消费,因为房租本身是抗通胀的。那么 800 万可投资资产,收 1.5% 的房租,可以实现每年 12 万消费开支的财务自由,或者是 1900 万净资产,可以实现每年 28.5 万消费开支(含自己的房租)的财务自由。
浩瀚红鹰
挣钱会让你产生快感,这种强烈的刺激让你欲罢不能。什么美食女人等等,在这种刺激下不值一提。
青蜂侠
“人要得到幸福,必须从现代技术的工作和要求创新的无限循环中解放出来,恢复自然状态的人的完整本性。自然状态的人并不生活在社会中,也不会拿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或者生活在充满惧怕、期待和由社会创造的期望的人造世界中。他应该通过自我存在,即作为一个自然状态的人存在于一个自然的世界中的理性感来得到幸福。”—— 卢梭
natsume2017
人人都在讨论财务自由。大多数人都表示这个标准太低了,应该要多少多少亿。但我觉得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在绝大多数人包括我都还没有达到入门级的情况下,应该想想怎样才能接近并达到入门级的财务自由水平。
我有个朋友,在深圳工作多年,一直没有买房,别人问起来他就转发 “深圳湾一号” 的房价,于是大家一起吐槽深圳房价太高了。可事实上深圳的房子并不只有深圳湾一号,当年咬咬牙在关外买房也是能买得起的。之所以总是转发深圳湾一号的房价,无非是给自己当初没能买房找的借口罢了。
同理,有人不愿相信 1 千万就能算财务自由,因为跳一跳真的可以够得到,这样的话他就失去了混日子的借口。他们更愿意相信没有上亿的资产都不算财务自由,因为反正达不到,所以可以放弃。
来源:集思录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03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