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世界观

童年被父母伤害过,长大后疏离父母却被指责不孝,怎么办?

v2-18b0539158d21437b75aca92b1037b20_fhd

作者 / 王雪岩

孝一定是在爱的基础上才能发生的,孝是一种情感状态,而非道德准则。如果孝成为一种道德要求,那就意味着一点:我们心中那些被伤害的感觉是不被承认的,当伤害不被承认时,爱也无法发生,没有爱,而只是道德束缚的 “孝”,只会成为两代人的情感墓地。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纽带建立于生命的早期,有研究显示,如果一个婴儿与父母分离六个月以上,或是经历间断但持续的情感伤害,孩子就可能关闭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结。对于孩子来讲,只有关闭掉对父母爱的需要,才能帮助自己感受到自己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活下来,但当这个孩子动用这个方式保护自己的时候,也同时会伤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情感通道,而这个情感通道的重建,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甚至一生的努力才能重拾回来。

重建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结,一个要承认当事人被伤害的感觉(有可能与现实并不一致),一个是要在人际关系里重新感受与他人爱的关系,从而帮助当事人重新学习建立爱与信任的关系。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也都很困难。困难之处,一是父母自己本身可能就是受伤的孩子,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能力理解自己行为中为孩子带来的伤害,有时即使他们意识到了伤害的存在,也很难承认,因为那就意味他必须承认自己是一个 “伤害者”,面对这样对自己的 “审判”,是需要非常强大的心理功能,或是强烈的爱的能力才可以做到的,但是,伤害子女的父母大多带着自己的问题,大多没有太好的面对自己问题的能力,他们更多的可能是把伤害投射给别人,感觉是孩子不对,或是其他人不好。

所以,曾被伤害的孩子,往往很难得到来自伤害者的道歉和承认,伤害不被承认,孩子对于 “已经失去了一个好的养育者” 的哀悼过程就很难完成,哀悼不能完成,爱也很难发展出来。更糟糕的是,这个孩子将来也可能会认同伤害者的方式,长大后同样成为一个伤害者,不仅伤害自己的孩子,可能还会伤害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

这是因为,在虐待中长大的孩子,他们内心呈现出一种很混乱的状态,无从去客观真实的去区分什么是爱,什么是伤害;什么是关心,什么是控制;什么是自己的权力,什么是他人的权力,等等。所以,他们可能伤害了别人,而自认为是在开玩笑;或者被他人不断冒犯,而不知道自己有拒绝伤害保护自己的权力。

而 “孝顺”,在中国的权力话语情境下,很多时候会否认掉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拥有的,自己的想法、自已的情感需要、自已的尊严等等的权力,而成为一种道德性的掌控方式,这里面完全否认掉了孩子的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力,所以孩子其实是被放置在了一个 “受虐” 的位置,用制造孩子内疚的方式控制孩子的情感和行为,造成孩子可能在行为上依从,但在情感上疏离甚至愤恨,这种状态并不利于亲子关系的修复,反而可能父母子女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糟糕。

一个曾经被伤害的孩子(尤其是现实中曾经多次被虐待),若要帮助自己拒绝伤害,修复创伤,需要做的功课是:

1、向伤害叫停。如果你小的时候没有办法保护自己,那现在你已经成年了,你要学习向伤害行为说:不。当然,这很不容易,因为你可能激怒伤害你的人,你可能会被断了经济上的支持。但一切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只有当你真正能够依靠自己活下来(有勇气放弃父母的照顾),你才有可能走向独立,只有你足够独立,你才会有非常强大的勇气向伤害说不。

2、与父母保持距离(物理距离或是情感距离)也是你的权力。当你内心无法由衷的爱你的父母时,选择保持一些距离也是不错的方式,因为距离不仅保护了你,其实同时也保护了你的父母,拉开的距离可以让你与父母都有一些空间,减少伤害再度发生的可能。

3、孝与不孝这件事,别人没有评判的权力,所以不必把不相干人的话放在心上。毕竟,所有的痛苦都是当事人在承受着,说别人都是容易的,而且,一个足够包容和健康的人,往往会试着去了解当事人的 “不孝” 是 “为什么”,恰是那些不那么健康的人才拼命把眼睛盯着别人,从对他人的评判中获得某种满足,比如他自己未处理的没有勇气表达的对父母的愤怒,因为怕自己的愤怒跑出来,可能就会反向形成,成为极度顺从之人,而他自己被压抑的情感,就会通过其他的施虐方式获得表达,比如去评判别人。总之,在你自己成长的道路上,只有你自己才有权选择你的处理方式,至于别人说什么,就当刮了个风好了,你不必为别人的需要买单。

4、努力修复创伤,学习和发展爱的能力。当你自己发展出足够爱的能力时,他你会发现,最受益的人并不是父母不再被你憎恨,而是你自己的内心充满满足,是的,最受益的人其实是你自己,当然,还有你的一代代的后代。

修复创伤,发展爱的能力,会是一个漫长,而且需要付出巨大的事情,但值得去试试,比如去找一个信得过的咨询师,接受一段比较长程的心理帮助,在真实的人际相处中,去重建自己。

来源:知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07487.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