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你灌输给了他们什么,而是他们从你身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活法。
作者:拾遗
1
小区一个念高一的孩子跳楼了。
跳楼原因很简单:开学摸底考试,
他没有考进前 30 名,
妈妈非常生气,骂了他一上午:
“我原本指望你有出息,没想到你这么不争气……”
结果吃午饭的时候,
他一翻阳台跳了下去。
这件事让我很触动,
现在家长们都对孩子寄予厚望
——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于是我想起了网上的一个话题: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如果我来回答,
我会说:很大很大。
为什么影响很大很大呢?
我先讲一个故事吧:
1988 年,有两对双胞胎,
在哥伦比亚一所医院同时出生。
结果护士一不小心,
把两对双胞胎搞混了,
两个家庭各自抱了一个别人的孩子回家。
20 多年后,
两对双胞胎都长大了。
Cañas 家的 William 和 Wilber,
从小在农村家庭长大,
长大后都做了屠夫,
经营着一个小肉摊。
Bernal 家的 Jorge 和 Carlos,
从小在城市家庭长大,
长大后都发展得很不错,
一个成了工程师,
一个成了会计师。
▲ 工程师 Jorge,卖肉的 William,会计师 Carlos,卖肉的 Wilber
直到有一天,
工程师 Jorge 的一个朋友,
路经屠夫 William 的肉摊时,
看到了正在卖肉的 William,
他以为 William 是 Jorge,
便跟他打招呼,
但这个 “Jorge” 并不认识他,
于是这件事情就这样曝光了出来。
试想一下,
如果 William 不被抱错,
如果他也在城市家庭长大,
现在一定不会成为屠夫吧。
看吧,智商一样的双胞胎,
就因为 “抱错了” 家庭,
他们就迎来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由此可见,
家庭因素对一个精英的诞生有多重要。
北大副教授刘云杉做过一个统计:
80 年代,北大学生三成出自寒门。
90 年代,寒门比例开始下滑。
2000 年后,寒门比例仅占一成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中国家庭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条件比较好的家庭,
子女上北大清华的比例,
远远高于条件较差的家庭。
2018 年,哈佛大学也搞了一个新生调查,结果发现:
46% 的新生,来自富豪家庭;
近 30% 的新生,父母是哈佛校友。
BBC 拍过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
他们用 49 年(七个七年),
跟踪了一群不同阶层的孩子,
最后揭露了一个残酷事实:
穷人的孩子绝大部分仍然是穷人,
富人的孩子绝大部分仍然是富人。
所以,如果你问我: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我会说:很大很大。
影响大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个影响:经济条件。
什么是社会精英?
陈寅恪说,拥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怎样才能拥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最重要的是你经济上得有支撑,
“你不需要依靠别人提供物质,
你才能不违背自己的内心。”
“想跳下去的鱼” 讲过一件事情:
“因为工作的原因,
我认识了很多有钱人。
但最让我羡慕的是一个富二代。
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
他都是一脸孩子气的天真笑容。
毫无防备地跟你聊天,开心得不得了,
浑身上下都洒满阳光,眼睛闪闪发亮。
我从不羡慕有钱人,
可是每次见到他,
都感到万分失落。
一点都没受到过伤害的单纯,
原来真的只有金钱才能守护。”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
其子女为什么往往更具有自由思想?
因为他们不需要依附谁,
不需要天天为生活发愁。
鑫狮总裁、著名投资人迈克・吴,
在微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
“很多人在教育下一代精英时有极大误区。
不少人说,钱不重要,
理想和才识才是重要的。
那就是 JB 煮鸡汤。
什么叫社会精英?
第一就是不会因为吃饭住房生活,
而依附别的思想别的主义……
没有资产,没有金钱,没有住房,
还要为 HR 明天是不是会找我的人,
其实是很难成为社会精英的。”
5
第二个影响:社会资源。
高晓松为什么能以超线 60 多分的成绩考上清华?
因为他从小就在清华园长大。
他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创办者。
他外婆陆士嘉,是知名教育家。
他舅舅张克潜,是清华电子工程系系主任。
他舅公施今墨:是民国四大名医之一。
他母亲张克群:是建筑学家和教育家。
他父亲高立人:清华大学教授。
高晓松说:“硕士在我们家基本等同于文盲。”
从小在清华园长大的高晓松,
在求知上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小时候我遇到什么问题,家里人就写一张字条,说你去问谁谁谁。”
“随便踹开一家的门,进去聊天就会长知识。”
出生在一般家庭的人,
所能借助的社会资源,
跟出生在精英家庭和富裕家庭的人,
是完全没办法相比的。
杨振宁连小学都是在清华园上的,
因为其父亲杨武之是大数学家,清华大学数学系的系主任;
李政道的父亲李骏康,
是金陵大学开山学霸,
祖父李仲覃乃圣约翰堂首任华人教区长;
丁肇中的祖父和外公,
都是中国同盟会成员,
父亲丁观海是著名土木工程专家;
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为什么能拿诺贝尔奖?
除了自身很聪明很努力外,
也在于他们出身极好,
拥有可以依附的强大社会资源。
6
第三个影响:教育重视程度。
《纽约时报》做过一个调查,
这个调查结果非常让人意外:
从 2007 到 2017 年,
中产家庭的教育开销几乎没变化,
大概占家庭年收入的 1%。
而精英阶层的教育开销却增加了 3.5 倍,
占了家庭年收入的 6%。
为什么越成功的人越重视教育?
因为他们有成功的经验,
所以更加知道 “教育” 的重要性。
1912 年,梁启超回国后,
在天津建了两座楼房,
取名为 “饮冰室”,
用以收藏天下之好书。
梁启超收藏了多少书?
“所藏书数十万卷。”
梁启超不仅要求子女们读书,
还陪伴子女们读书。
在 “饮冰室” 数十万书籍滋养下,
梁启超九个子女,个个超逸俊秀:
梁思成,成了著名建筑学家。
梁思永,成了著名考古学家。
梁思礼,成了著名火箭专家。
…………
一家出了三个院士,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7
第四个影响:教育方式。
中国校友网做过一个调查:
2007-2016 年间,
中国诞生了 837 名高考状元。
这 837 名高考状元中,
近五成状元的父母是高知,
近两成状元的父母是公务员,
而来自农村、经济条件不好家庭的状元,
所占比例直线下降。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前两者更懂 “科学教育”。
梁启超是怎么教导孩子读书的?
他对孩子们提出了三点要求:
●鸟瞰:粗略了解,明确重点。
●解剖:仔细研读,重点剖析。
●会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高晓松父母是如何教导子女的?
高晓松在《鱼羊野史》中写道:
“当时我们家有好多书,
连走廊里都摆满了书。
书柜下面都是卡片柜,
那个时候没有谷歌搜索,
看书得把笔记记在卡片上,
这句话在哪本书第几页,
于是我们家到处堆满了卡片……”
相比于一般家庭,
精英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
往往更加科学化。
8
第五个影响:性格塑造。
著名主持人杨澜,
有一次跟先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把孩子吓着了。
他们接下来做了什么一件事情呢?
“我们来到孩子的房间,
单腿跪在地上,
用完全平视的角度跟孩子说:
爸爸妈妈刚才做了一件非常错误的事,
我们在你面前那样争吵,
而且用了很不雅的语言,
我们想跟你说,
大人有时候也会做出愚蠢的事情,
比如刚才我们做的事情就很愚蠢,
我们俩真诚地向你道歉。
请你原谅我们。
第一,爸爸妈妈彼此之间还是相爱的;
第二,我们不想让你受到任何的惊吓和伤害。”
现代社会有一个趋势,
就是相比于中国传统的家长权威式教育,
现在越来越多的精英,
在家庭教育中,开始倡导平权主义。
就是采用一种极为平等的相处方式,
跟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
所以更能帮助孩子形成一个好的性格。
第六个影响:思维方式。
“因为原生家庭的贫穷,
我会特别在乎金钱和物质。
父辈永远觉得钱放到银行才安全,
现金抓在手里才实在,
所以不会也不想做任何投资理财。
而我,即使多读了点书,
比父辈更有赚钱的能力,
但依然最爱把钱存进银行,
看着卡上的数字不断增加……”
从小在贫困家庭长大的作家马拉慢感叹:
“有些东西是从娘胎就带出来的,改不了,造不了。”
出在于一般家庭的人,
跟出生于富裕家庭的人,
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社会学家赫伯特就做过一项研究,
他在研究工薪阶层和精英阶层时,
发现两者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
比如,工薪阶层大多只相信亲友,
而非常不信任外部世界。
而相比之下,
精英阶层就没有那么强烈的亲缘意识,
他们很容易和陌生人合作,
而且非常信任办事规则。
再比如,精英阶层特别注重效率,而普通人则强调公平。
“让受试者玩一个游戏,
在两个选择中做决策:
选第一种,两人的总收益会大幅增加,但分配很不均匀。
选第二种,新增收入在两人之间分配更均匀,但总收入的增加没有第一种快。
结果,越是精英人物,
越倾向于选择第一种,
而普通人更愿意选择第二种。”
很显然,精英阶层的思维方式,
是更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竞争的。
10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看了上面六点分析,
想必你也会觉得:嗯,非常大。
非常大是不是就意味着生于贫寒之家,就没有可能成为精英阶层了呢?
并不是。
这段时间,《中国好声音》正在热播。
这季 “好声音” 的两位导师
—— 王力宏和李荣浩,出身差距就非常大。
王力宏出生在精英家庭,
父亲和母亲各自的家族里,
都是学者、律师、名医、总裁云集。
所以王力宏才有条件从小在美国长大,
所以他的音乐天赋才得以被早早发现。
王力宏的成功,
既得力于他自己的勤奋和努力,
也得力于父母和名师的精心培养。
而李荣浩则不一样,
他出生在安徽一个普通家庭,
由于家庭贫寒,李荣浩连高中都没上,
但这不妨碍他喜欢音乐,
为了追逐音乐梦想,
他带着 1800 块钱,
只身一人开始北漂。
他租不起房子、吃不起快餐,
只能睡地下室、吃泡面。
在他最困难的时候,
还经历了一场严重车祸,
他在医院整整躺了一年,
但就是躺在医院,
他也抱着吉他不停写歌。
第一届《中国好声音》播出的时候,
李荣浩还呆在地下室吃泡面呢,
而第八届《中国好声音》播出的时候,
他已经坐上了导师席,
跟王力宏平起平坐了。
像王力宏这样出身优越的人,
毕竟只是少部分人,
我们绝大多数人,
其实都跟李荣浩差不多,
出生在一个非常普通家庭里。
所以如果我们想成为王力宏,
就一定得付出比他多得多的努力。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
写过一篇《相信奋斗的力量》。
文中讲了他的一段经历:
高中时,他的老师对全班同学说:
“你们在座的,没有一个能考上大学,以后一定都是农民。”
很多同学就这样相信了。
不是中途退学,
就是考一次就放弃了。
但是俞敏洪不甘心,
考了一次不成,他就考第二次。
考了二次不成,他就考第三次。
最后,他终于考上了北大,
贫苦的人生从此柳暗花明。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说 “阶层固化”,
其实自古以来,
每个朝代都有阶层固化。
但无论阶层怎么固化,
总有 5% 的穷人可以像俞敏洪、李荣浩一样突围而出。
11
写了这么多,我到底想说什么呢?
我就是想对很多家长说:
你在要求孩子成为精英的时候,
你有想过你自己吗?
自媒体作者闻敬,写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
《你知道孩子也在望父成龙、望母成凤吗?》
她在文章里讲了一件有趣的事。
有一天,儿子突然对她说:
“妈妈,我觉得你应该有更好的发展。”
闻敬问:“怎么发展?”
儿子说:“去竞争当领导啊!”
闻敬说:“哪有你想的那么容易。”
儿子说:“这样吧,你用三年时间,去争取当个副局长吧!”
那一天,闻敬突然领悟到:
“就像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样,
每一个孩子也都在望父成龙、望母成凤。”
闻敬在这篇文章里还讲了一件事。
一位朋友大骂儿子不争气,
被逼得直掉眼泪的儿子愤怒地反问她:
“在我的同学里面,
有人的妈妈是教授,
有人的妈妈是科学家,
有人的妈妈是总经理,
你呢?
你不就是一个普通职工吗?
你为什么不努力工作,去拼命一下?”
是啊,
我们都要求孩子成为王力宏,
但为什么我们不要求自己成为李荣浩?
如果我们自己能成为精英,
那孩子成为精英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而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成为精英,
又凭什么要求子女去成为精英?
看过一个国外的视频短片:
一群大学新生模样的孩子,
站在草坪上准备一场比赛。
老师对着这群参赛者说:
“在这场比赛开始之前,
我有几个条件要说。
如果你符合条件,就向前迈两步。
如果不符合,就呆在原地不动。”
“如果你有机会得到私立学校教育,向前两步。”
“如果你请过家教,向前两步。”
“如果你从来不用担心手机欠费,向前两步。”
…………
当所有条件宣布完之后,
有人在起跑线上一步没动。
但也有一部分幸运儿,
离终点已经不到 40 米了。
这时,老师对参赛者说:
“站在前面的人回头看一下,
我说的每一条,
都和你们个人的能力无关。
我说的每一样,
都和你自己做过的事无关,
但你们却已经领先了这么多。”
随后,老师提高声音:
“准备。”
“跑。”
排在最后起跑的孩子,
尽管奋力奔跑、加速、追赶,
但他们冲到队伍中间的时候,
排在前面的孩子已经冲过了终点。
这就是我写这篇稿子想说的:
我们总是在要求孩子应该怎样怎样,
我们想过自己应该怎样怎样了吗?
三流父母发牢骚,一流父母做榜样。
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来源:扯淡堂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11264.html